一种转子组件及其设计方法、转子泵和发动机总成

    公开(公告)号:CN111756203B

    公开(公告)日:2021-11-19

    申请号:CN202010591880.X

    申请日:2020-06-2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泵技术领域,公开一种转子组件及其设计方法、转子泵和发动机总成,转子组件包括内转子和套设于内转子外的外转子,内转子和外转子之间的最小间隙c始终大于零,内转子的中心轴线与外转子的中心轴线平行且间隔设置;外转子的齿数=内转子的齿数+1,内转子和外转子能分别在外力作用下绕自身轴线转动以在外转子和内转子之间形成体积变化的泵液腔。本发明中内转子和外转子分别绕自身轴线转动,以使内转子和外转子之间形成体积变化的泵液腔,由于内转子和外转子之间的最小间隙c始终大于零,内转子和外转子转动的过程中不会产生啮合接触,避免了内转子和外转子啮合运动引起的齿间磨损,解决了内转子和外转子啮合导致振动和噪声较大的问题。

    一种转子组件及其设计方法、转子泵和发动机总成

    公开(公告)号:CN111756203A

    公开(公告)日:2020-10-09

    申请号:CN202010591880.X

    申请日:2020-06-2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泵技术领域,公开一种转子组件及其设计方法、转子泵和发动机总成,转子组件包括内转子和套设于内转子外的外转子,内转子和外转子之间的最小间隙c始终大于零,内转子的中心轴线与外转子的中心轴线平行且间隔设置;外转子的齿数=内转子的齿数+1,内转子和外转子能分别在外力作用下绕自身轴线转动以在外转子和内转子之间形成体积变化的泵液腔。本发明中内转子和外转子分别绕自身轴线转动,以使内转子和外转子之间形成体积变化的泵液腔,由于内转子和外转子之间的最小间隙c始终大于零,内转子和外转子转动的过程中不会产生啮合接触,避免了内转子和外转子啮合运动引起的齿间磨损,解决了内转子和外转子啮合导致振动和噪声较大的问题。

    一种冷却风扇降噪结构、冷却系统及发动机

    公开(公告)号:CN219865638U

    公开(公告)日:2023-10-20

    申请号:CN202320893449.X

    申请日:2023-04-17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动机冷却风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冷却风扇降噪结构、冷却系统及发动机。冷却风扇降噪结构包括:护风圈和风扇扇叶,所述护风圈内具有容纳空腔,所述风扇扇叶设置在所述护风圈的容纳空腔内;所述护风圈的出风口端部具有锥形开口,锥形开口外端直径大于内端直径,所述风扇叶片的叶顶尾部设置有翼缘,所述翼缘与所述锥形开口具有设定间隙,且所述翼缘与所述锥形开口平行。本实用新型的冷却风扇几乎不会产生涡流,减少了叶尖回流,风扇的运行更加平稳,降低了风扇噪声。同时涡流的减少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冷却风扇的冷却效率。

    一种可拆卸伸缩梁
    4.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21550001U

    公开(公告)日:2024-08-16

    申请号:CN202322683970.3

    申请日:2023-10-07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拆卸伸缩梁,包括梁主体及支撑固定机构,梁主体由至少一根内梁以及至少一根外梁相互活动套接而成,内梁的至少一部分能够伸出或缩回至套接在该内梁外的外梁内,支撑固定机构设置于相互套接的内梁与外梁之间,以将相互套接的内梁与外梁相对固定。上述可拆卸伸缩梁可现场在所需位置安装至车架,通过改变原车架或支架结构,使其刚度不同,进而使系统的固有频率发生变化,可有效排查发动机激励频率与车架等耦合引起的振动的问题,并且上述可拆卸伸缩梁可拆卸进行多次验证,有助于提高排查效率,同时可避免焊接造成的材料浪费,降低成本。

    一种发动机风扇系统及发动机冷却系统

    公开(公告)号:CN217055365U

    公开(公告)日:2022-07-26

    申请号:CN202220619450.9

    申请日:2022-03-21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发动机风扇系统,包括:护风罩,所述护风罩设有贯通的安装口;风扇,所述风扇安装于所述安装口;其中,所述风扇系统安装于车架,所述风扇由发动机驱动,所述风扇与所述发动机之间设有隔离件以阻碍所述发动机产生的振动向所述风扇传递。本申请的发动机风扇系统,能够隔绝发动机产生的振动,有利于提升风扇工作的可靠性。本申请一方面通过将风扇系统安装于车架,即避免了护风罩直接与发动机连接,由此可避免发动机产生的振动直接向风扇系统传递,另一方面本申请使用隔离件加强了隔离振动的效果,可阻碍发动机产生的振动向风扇传递,通过上述两方面能够较大程度隔绝发动机振动,从而提升风扇工作的可靠性。

    吊装板
    6.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13475144U

    公开(公告)日:2021-06-18

    申请号:CN202021184747.4

    申请日:2020-06-22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发动机吊装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吊装板。本实用新型中的吊装板包括本体部和固定部,所述本体部所在平面与所述固定部所在平面呈夹角设置。通过使用本技术方案中的吊装板,所述本体部所在平面与所述固定部所在平面呈夹角设置,吊装板扭转一定角度,以提高吊装板的刚度和强度,减少吊装板在发动机起吊过程中的变形,进而提高吊装板的可靠性。

    发动机的散热装置及设有其的车辆

    公开(公告)号:CN210134999U

    公开(公告)日:2020-03-10

    申请号:CN201920394287.9

    申请日:2019-03-25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发动机的散热装置及具有其的车辆,该发动机的散热装置包括传动件、连接组件和扇叶,传动件通过连接组件与扇叶传动连接,连接组件包括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扇叶、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和传动件依次连接,第一连接件能够相对第二连接件移动,以使扇叶与传动件的距离增大或减小。上述散热装置通过调节连接组件能够实现扇叶与传动件之间距离的调节,由于传动件的安装位置固定,连接组件的调节能够实现扇叶与散热器之间距离的调整,从而散热装置满足不同型号发动机的安装需求,进而保证发动机能够进行有效散热,使得发动机能够稳定高效的工作。

    一种散热风扇护风罩、散热风扇以及发动机冷却装置

    公开(公告)号:CN217055366U

    公开(公告)日:2022-07-26

    申请号:CN202220648161.1

    申请日:2022-03-23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散热风扇护风罩,包括:本体,所述本体设有贯通的安装口,所述安装口的一侧设有向外凸出的护风圈,所述安装口用于安装风扇,所述风扇的外周缘与所述护风圈的内侧壁相对设置;以及用于降噪的降噪件,所述降噪件设有插接槽,所述护风圈背向所述本体的一端插装入所述插接槽内。本申请的散热风扇护风罩设有降噪件,该降噪件设有插接槽,护风圈背向本体的一端插装入插接槽内,即降噪件能够包覆护风圈的部分内侧壁与外侧壁,风扇工作时,气流经过护风圈时该降噪件能够吸收噪声从而起到降噪的作用;并且,风扇的外周缘与护风圈的内侧壁之间由于加入了降噪件,其径向间隙减小,不仅有利于噪声的减小,还有利于风扇风量的增大。

    一种发电装置
    9.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15258745U

    公开(公告)日:2021-12-21

    申请号:CN202121356584.8

    申请日:2021-06-18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领域,公开一种发电装置,包括:支架、发电机和公差补偿机构;公差补偿机构包括:调整螺塞和第一螺纹连接件;调整螺塞具有第一外螺纹和第一内螺纹,调整螺塞通过第一外螺纹与发电机螺纹连接,以使调整螺塞可相对发电机沿第一方向移动,以补偿支架与发电机在第一方向上的安装公差,其中,第一方向为发电机的轴线方向;第一螺纹连接件贯穿支架并与调整螺塞通过第一内螺纹螺纹连接,以使调整螺塞与支架相对固定。发电机上设有与第一外螺纹啮合的发电机内螺纹,第一螺纹连接件将调整螺塞与支架固定;通过转动调整螺塞,可以实现调整螺塞相对发电机在轴线方向即第一方向上移动,使调整螺塞与支架相互贴合,以进行公差补偿。

    自动张紧器及具有其的发动机

    公开(公告)号:CN210661237U

    公开(公告)日:2020-06-02

    申请号:CN201920979344.X

    申请日:2019-06-25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自动张紧器及具有其的发动机,其中自动张紧器包括:连接组件、张紧轮和张紧臂组件,连接组件用于与发动机的机体进行安装;张紧轮用于皮带的张紧;张紧臂组件的一端以可摆动的方式连接于连接组件,张紧轮以可转动的方式安装于张紧臂组件的另一端,张紧臂组件的长度可调,以使皮带保持张紧状态。连接组件内的弹性机构使得张紧臂组件向预设的方向倾斜,张紧臂组件驱动张紧轮使得皮带被张紧,皮带产生塑性伸长,弹性机构无法驱动张紧臂组件及张紧轮对皮带进行张紧时,张紧臂组件的长度增大,即张紧轮与连接组件的距离增大,此时,弹性机构的弹力能够通过张紧臂组件传递至张紧轮,张紧轮能够实现对塑性伸长的皮带进行张紧,从而避免皮带打滑的现象。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