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同时完成输送、测量和控制液体流量的方法及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21583A

    公开(公告)日:1996-05-01

    申请号:CN95107050.9

    申请日:1995-07-07

    Applicant: 清华大学

    Inventor: 胡桅林 陈泽敬

    Abstract: 一种同时完成输送、测量和控制液体流量的方法及装置,属液体流量测量领域。本装置由液体输送部分和流量显示和控制电路两部分组成。液体输送部分由电动机、减速器、容积式液体输送泵和测速装置组成;流量显示和控制电路由电源、光电编码脉冲发生器、振荡电路、分频电路、采样时间扩展电路、单稳态触发电路、整形滤波电路和显示器组成。本发明可对高粘度、小流量的液体输送、控制及测量,准确度高。

    氧气浓度差磁致通风方法及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41523C

    公开(公告)日:2004-03-10

    申请号:CN02131339.3

    申请日:2002-09-29

    Applicant: 清华大学

    Abstract: 氧气浓度差磁致通风方法及装置,涉及建筑通风的技术及设备。由于需要通风的场合通常也存在着与环境空气之间的氧气浓度差异,该发明则利用需要通风的场合与环境空气之间的氧气浓度差异,通过在需要通风处和环境大气之间布置超导磁体,使其产生梯度磁场,从而形成驱动空气流动的磁场力;将空气管道布置在所述的梯度磁场中,使需通风的场合与环境大气之间形成通风。采用本方法及装置,有效克服了常规机械通风噪音污染大,能源浪费严重,运行管理困难的缺点,具有无机械驱动部件,无噪音的特点,易于操作和管理。该发明与一般自然通风方式相比,不受室外气象条件的影响,可人为控制,而且通风效果突出,优势明显。

    不连续双斜内肋强化换热管

    公开(公告)号:CN1451937A

    公开(公告)日:2003-10-29

    申请号:CN03125132.3

    申请日:2003-05-10

    Applicant: 清华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8F1/426 F28F1/42

    Abstract: 不连续双斜内肋强化换热管属于强化换热和换热器技术领域,其特征在于:管内壁面存在不连续的、与轴线有一定夹角并向两个方向倾斜的棱状凸起物——双斜内肋;双斜内肋的高度等于或小于0.2d,宽度等于或小于0.5d,长度等于或小于2d,d为基管水力内径;双斜内肋与基管轴线之间的夹角在±(5~85)度之间。不连续双斜内肋强化换热管对于湍流可提高换热系数(80~150)%,比换热效果很好的横槽管可高出30%,但流阻却小(20~50)%。不连续双斜内肋强化换热管具有强化换热作用显著、流阻小、成型简单、生产效率高的优点,同时双斜内肋附近不易产生回流、不存在流动死区,具有较好的抗结垢效果。

    合成喷射流角速度计
    4.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17987C

    公开(公告)日:2003-08-13

    申请号:CN01129216.4

    申请日:2001-06-15

    Applicant: 清华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传感器技术领域。本发明采用由驱动器振动膜和喷口构成的合成喷射流源,一对或者多对热敏传感器对称布置在所说的合成喷的中心线两侧,该热敏传感器的位置位于喷口直径9-15倍距离外。本发明适合于不同场合下的应用,特别是工作环境恶劣的情况。这种角速度计具有结构简单、可靠性好、灵敏度和分辨率高、成本低的特点。并可容易地实现大规模产品系列化生产。硅加工可以大大降低成本,同时能保证性能良好。

    微型硅桥式热对流加速度传感器

    公开(公告)号:CN1161618C

    公开(公告)日:2004-08-11

    申请号:CN02116842.3

    申请日:2002-04-12

    Applicant: 清华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传感器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微型硅桥式热对流加速度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包括一密封腔体,在该腔体中心处的一加热丝,对称置于该加热丝两侧的两对温度传感器,以及由该两对温度传感器构成的桥式温度检测电路。在汽车、航空、船舶导航系统、民用产品及军事等领域中有广泛的应用。本发明采用热对流原理来检测加速度信息,没有质量块,可工作在高量程下,耐冲击;采用硅微加工方法制造,便于大批量生产,尺寸小,成本低;用两对温度传感器检测加速度信息,并对结构参数和工作介质作了优化,使它具有良好的线性度、灵敏度和响应频率。

    一种同时完成输送、测量和控制液体流量的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49956C

    公开(公告)日:2000-03-01

    申请号:CN95107050.9

    申请日:1995-07-07

    Applicant: 清华大学

    Inventor: 胡桅林 陈泽敬

    Abstract: 一种同时完成输送、测量和控制液体流量的装置,属液体流量测量领域。本装置由液体输送部分和流量显示和控制电路两部分组成。液体输送部分由电动机、减速器、容积式液体输送泵和测速装置组成;流量显示和控制电路由电源、光电编码脉冲发生器、振荡电路、分频电路、采样时间扩展电路、单稳态触发电路、整形滤波电路和显示器组成。本发明可对高粘度、小流量的液体输送、控制及测量,准确度高。

    一种提高叉流式换热设备效能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49488C

    公开(公告)日:2000-02-16

    申请号:CN93106838.X

    申请日:1993-06-10

    Applicant: 清华大学

    Abstract: 一种提高叉流式换热设备效能的方法,是依据本发明者提出的“温差场均匀性原理”,即传热面两侧冷、热流体间的温度差分布得越均匀,则换热设备效能越高。本发明提出的流体横掠单管或单层管束,板翅式换热器,空冷器等三类换热设备,通过改变流动安排或改变翅片密度或同时改变流动安排和翅片密度的办法,改善温差场均匀度。在结构方面仅作少量的变动就可达到节约换热面积8-20%的效果。

    须毛状传热强化元件
    8.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90732A

    公开(公告)日:1998-08-19

    申请号:CN98100889.5

    申请日:1998-03-06

    Applicant: 清华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须毛状传热强化元件,该元件由流体通道,金属细丝和支架组成。支架处于通道的中轴线上,1~3根金属细丝形成与通道壁面成80~100°的截面,截面上的金属细丝沿圆周均布。本发明设计的传热强化元件,在Re=300—400范围内,换热系数可以提高2—25倍,而功耗只增加1—3倍,从而能广泛应用于各种传热设备和换热器中,特别适用于以气体或低导热系数的流体作为传热介质的换热器。

    管段和/或管段截面呈异型/形的强化换热管

    公开(公告)号:CN1190647C

    公开(公告)日:2005-02-23

    申请号:CN03138077.8

    申请日:2003-05-27

    Applicant: 清华大学

    Abstract: 管段和/或管段截面呈异型/形的强化换热管属强化换热和换热器技术领域,其特征在于它由不同截面的管段组成,即:圆管(即基管)段、扁圆形管段、蛋形管段、半月形管段、三角形管段、变形管段和过渡管段;所述的强化换热管至少含有上述管段中的三种,余下四种可与前三种有选择性地搭配。它比圆管增强换热30~500%,流阻仅增20~100%,同时还具有不易结垢、容易清洗、减小振动的优点。

    圆-椭圆截面交叉缩放强化换热管

    公开(公告)号:CN1190645C

    公开(公告)日:2005-02-23

    申请号:CN03104763.7

    申请日:2003-02-28

    Applicant: 清华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8F1/006

    Abstract: 圆—椭圆截面交叉缩放强化换热管,涉及一种强化传热元件。它是由若干圆管段、椭圆管段和圆—椭圆过渡段所组成,所述圆管段和椭圆管段依次周期排列,而且相邻椭圆管段的椭圆长轴之间交叉15~90度角。本发明是根据“场协同原理”设计的,其优点是流动阻力小,速度场与温度梯度场有更好的协同程度,因此具有更好的传热强化性能,在设计制造折流板和折流杆时,加工和装配更方便。本发明适用范围广,既能用于单相流体传热强化,亦可用于流动沸腾、流动冷凝等相变换热强化;由于管截面形状和大小的频繁变化,非常有利于阻止污垢的形成,用本发明制造的管壳式换热器,其管束的振动要比用普通圆管制造的大为减轻,从而使换热器的使用寿命大大提高。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