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液击的控制方法及氟泵制冷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6086070A

    公开(公告)日:2023-05-09

    申请号:CN202310075317.0

    申请日:2023-02-0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空调制冷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一种防液击的控制方法及氟泵制冷系统,所述方法包括:处于液泵制冷循环时,实时获取蒸发器的饱和温度T饱和和蒸发温度T蒸发;根据所述饱和温度T饱和和蒸发温度T蒸发判断是否调节冷凝风机的转速。本发明提供一种防液击的控制方法及氟泵制冷系统,能有效解决液泵制冷循环向压缩机制冷循环切换时容易出现液击的问题。

    一种空调机组压缩机模式低载控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9879361A

    公开(公告)日:2025-04-25

    申请号:CN202510106934.1

    申请日:2025-01-2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空调机组压缩机模式低载控制方法,包括空调机组;所述空调机组压缩机模式低载控制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S1、实时检测空调机组是否符合进入低载控制条件;S2、若符合进入低载控制条件,则进入低载调节模式;S3、在低载调节模式中实时检测空调机组是否符合退出低载控制条件;S4、若符合退出低载控制条件,则进入低载退出模式。本发明当空调机组符合进入低载控制条件的时候,即在热负荷很小时,通过关闭其中一台压缩机、升高冷凝压力、升高过热度以及关闭一个电子膨胀阀的控制顺序,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空调制冷量输出,有效解决压缩机频繁启停、室内温度波动大等问题。

    一种双芯体顺流式上喷淋间接蒸发冷却空调机组

    公开(公告)号:CN119532862A

    公开(公告)日:2025-02-28

    申请号:CN202411808024.X

    申请日:2024-12-09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芯体顺流式上喷淋间接蒸发冷却空调机组,包括箱体;箱体的中部设有排风腔;箱体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换热芯体与第二换热芯体;排风腔的顶部设有第一冷凝器与第二冷凝器;排风腔的底部设有水箱;箱体设有与排风腔连通的排风口;排风腔与排风口之间设有排风机;箱体设有新风口。本发明将喷淋水的流动方向与室外新风的流动方向保持一致,第一换热芯体表面与第二换热芯体表面容易形成均匀稳定的水膜,提高了换热效果;另外第一换热芯体与第二换热芯体分列布置在箱体的两侧,水箱位于两个换热芯体之间,两个换热芯体共用一个水箱,结构简单,维护方便,降低漏水风险和生产成本。

    一种氟泵双循环空调机组氟泵模式低载控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9826320A

    公开(公告)日:2025-04-15

    申请号:CN202510106916.3

    申请日:2025-01-2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氟泵双循环空调机组氟泵模式低载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根据制冷需求自动调节排风机的运行状态、计算氟泵模式下排风机的初始转速和最大限定转速、判断是否满足极低温防冻控制的条件、根据减机条件判断是否需要关闭排风机、逐渐关小电子膨胀阀,然后逐步升高吸气过热度、降低氟泵转速。本发明根据外部环境温度动态调整排风机的初始转速,根据室内外温差动态调整排风机的最大限定转速,根据制冷需求动态调整排风机的实时转速,然后按固定顺序依次关闭排风机,同时逐渐关小电子膨胀阀,逐步升高吸气过热度,最后逐步氟泵降频,可以保证最小程度减少对制冷系统的冲击,同时最大程度的满足机组的节能需求。

    一种压缩机及氟泵的双循环制冷系统及空调

    公开(公告)号:CN116336707A

    公开(公告)日:2023-06-27

    申请号:CN202310355357.0

    申请日:2023-04-0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压缩机及氟泵的双循环制冷系统及空调,用于解决现有的双循环制冷系统中的氟泵入口气蚀余量小,常发生气蚀、断流的技术问题。本发明包括水循环组件以及依次连接形成封闭冷媒回路的压缩机、第一冷凝器、第二冷凝器、氟泵、节流元件以及蒸发器;水循环组件用于提供冷却水对第二冷凝器内的冷媒进行换热。本实施例中,在第一冷凝器的冷媒出口端再连接第二冷凝器,第一冷凝器起到冷媒的主要换热作用,冷媒从第一冷凝器进入到第二冷凝器后,水循环组件提供冷却水对第二冷凝器的冷媒进行换热,从而实现冷媒二次换热,并且第二冷凝器还起到储液作用,有效提高氟泵入口处的过冷度,从而解决了氟泵入口常发生气蚀、断流的技术问题。

    一种高正落差空调主动回油系统及空调

    公开(公告)号:CN116294320A

    公开(公告)日:2023-06-23

    申请号:CN202310260522.4

    申请日:2023-03-16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高正落差空调主动回油系统及空调,用于解决在高正落差应用场景下,空调长时间运行容易导致压缩机缺油的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压缩机上连接有出气管以及用于连接空调的室内机的吸气管;回油装置包括储油罐以及与储油罐连接的进气管、回油管和用于连接空调的室外机的排气管;进气管与出气管连接,回油管与液管连接,回油管上设置有油泵。上述设计中,利用气态制冷剂和液态润滑油的重量不同,使从出气管出来的液态润滑油因重量原因沉积到储油罐内,储油罐内的液态润滑油再通过油泵抽到液管内,使制冷剂和液态润滑油能够一起经室内机、吸气管再循环回到压缩机内,从而完成压缩机的回油,有效地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

    一种虚拟风阀的控制方法
    7.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7663369A

    公开(公告)日:2024-03-08

    申请号:CN202311776083.9

    申请日:2023-12-2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空调系统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虚拟风阀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取若干个测量点;启动运行风机,记录测量运行功率;再启动关闭风机;调节关闭风机的不同的输出功率;测量每个测量点的风速值;根据每个测量点的风速值获得关闭风机的最佳调节功率;根据运行风机的运行功率与关闭风机的最佳调节功率获得运行风机与关闭风机之间的映射关系;关闭风机根据映射关系进行工作。本发明通过获得运行风机与关闭风机之间的映射关系,使得关闭风机根据运行风机的运行功率从而进行启动,以抵消关闭风机处进出风口间的压力差,从而能够防止关闭风机进行反转,能够防止高温气体再次被送入室内,从而影响整体的制冷效果,增加整体的可靠性。

    一种室外机及制冷系统
    8.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6293949A

    公开(公告)日:2023-06-23

    申请号:CN202310355351.3

    申请日:2023-04-04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室外机及制冷系统,用于解决目前喷淋直接蒸发式室外机换热效果差,整机能效低下的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包括外壳体以及设置于所述外壳体内的第一冷凝器、第二冷凝器、预冷组件以及循环供水组件;所述外壳体开设有第一进风口与排风口;所述第一冷凝器的冷媒出口端与所述第二冷凝器的冷媒进口端连接,所述第一冷凝器设置有冷凝风机,所述预冷组件位于第一冷凝器的进风侧,所述冷凝风机用于驱使室外空气依次经过所述预冷组件及所述第一冷凝器后从所述排风口排出,所述循环供水组件用于提供冷却水供所述预冷组件工作并与所述预冷组件构成循环冷却水路,所述循环冷却水路中的冷却水对所述第二冷凝器内的冷媒换热。

    自然冷却机组的模式切换方法、系统、设备及存储介质

    公开(公告)号:CN115696872A

    公开(公告)日:2023-02-03

    申请号:CN202211384666.2

    申请日:2022-11-0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自然冷却机组的模式切换方法、系统、设备及存储介质,其中方法包括:计算自然冷却机组在当前模式下的能效比;根据计算出的所述自然冷却机组在当前模式下的能效比和设定的切换策略选择应启用的运行模式。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自然冷却机组的模式切换方法、系统、设备及存储介质,由于负载、机组配置、性能衰减等的变化会反映在能效比上,则通过计算当前模式下自然冷却机组的能效比,然后根据计算出的能效比和设定的切换策略选择自然冷却机组应启用的运行模式,可使得自然冷却机组始终都能运行在最佳的模式,从而达到提高空调机组节能性能的目的,具有非常值得采纳与推广的意义。

    一种风液融合系统
    10.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22235353U

    公开(公告)日:2024-12-24

    申请号:CN202420466022.6

    申请日:2024-03-11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冷系统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风液融合系统,包括CDU机柜、风冷系统以及液冷系统;所述风冷系统与液冷系统之间设有换热器;所述液冷系统包括第一主水箱、喷淋管、第一湿膜以及第一接水盘;所述CDU机柜的一端与喷淋管连通;所述喷淋管喷出的液体通过第一湿膜后进入至第一接水盘;所述第一接水盘与第一主水箱连通;所述第一主水箱通过换热器后与CDU机柜的另一端连通。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风冷系统以及液冷系统,并且通过换热器将风冷系统与液冷系统进行热交换,从而实现风液系统融合,满足高密度机房空调散热需求。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