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3899811B
公开(公告)日:2023-12-05
申请号:CN202111149359.1
申请日:2021-09-29
Applicant: 安徽理工大学 , 淮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煤矿巷道岩体累积性损伤的声波法测试系统,包括竖向开设在巷道顶板的三个钻孔,三个钻孔成等边三角形布置,在每个钻孔布设测试单元;所述测试单元包括测杆、封孔组件、第一声波换能器、第二声波换能器;自所述测杆底部向顶部依次固定封孔组件、第二声波换能器;所述第一声波换能器与封孔组件固定,第二声波换能器位于测杆顶部;所述测杆为中空结构,所述第一声波换能器和第二声波换能器的数据线从测杆中空结构穿出。设计了煤矿巷道顶部岩体累积性损伤声波法测试的布孔结构,既能实现单孔平透折射波法测试,又能实现多孔穿透直达波法测试,可检测出顶部岩体在不同方向上的裂隙损伤扩展差异性,从而针对性地设计支护方案。
-
公开(公告)号:CN113899811A
公开(公告)日:2022-01-07
申请号:CN202111149359.1
申请日:2021-09-29
Applicant: 安徽理工大学 , 淮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煤矿巷道岩体累积性损伤的声波法测试系统,包括竖向开设在巷道顶板的三个钻孔,三个钻孔成等边三角形布置,在每个钻孔布设测试单元;所述测试单元包括测杆、封孔组件、第一声波换能器、第二声波换能器;自所述测杆底部向顶部依次固定封孔组件、第二声波换能器;所述第一声波换能器与封孔组件固定,第二声波换能器位于测杆顶部;所述测杆为中空结构,所述第一声波换能器和第二声波换能器的数据线从测杆中空结构穿出。设计了煤矿巷道顶部岩体累积性损伤声波法测试的布孔结构,既能实现单孔平透折射波法测试,又能实现多孔穿透直达波法测试,可检测出顶部岩体在不同方向上的裂隙损伤扩展差异性,从而针对性地设计支护方案。
-
公开(公告)号:CN212296439U
公开(公告)日:2021-01-05
申请号:CN202020273227.4
申请日:2020-03-05
Applicant: 淮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安徽理工大学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煤矿软岩巷道锚索可缩性锚具,包括能够锚固在巷道内部的锚索、锚索端部依次穿设有压板、让压架和锁具,所述压板与锚索的锚固面紧贴,压板表面大致中心位置具有供锚索穿过的第一通孔;所述让压架包括两个平行放置的翼板和连接两个翼板相对面的连接板,连接板与压板平行,两个翼板远离连接板的端面压在压板表面,连接板大致中心位置具有供锚索穿过的第二通孔,锁具与连接板远离压板的一侧抵接锁紧固定。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通过让压架的变形实现应力的部分释放,保证了锚索的安全支护;让压架与压板配合限制压板受压下的变形形状,提高压板的抗弯截面模量,控制围岩变形能力强。
-
公开(公告)号:CN216247807U
公开(公告)日:2022-04-08
申请号:CN202122389192.8
申请日:2021-09-29
Applicant: 淮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煤矿巷道岩体累积性损伤的声波法测试装置,包括竖向开设在巷道顶板的三个钻孔,三个钻孔成等边三角形布置,在每个钻孔布设测试单元;所述测试单元包括测杆、封孔组件、第一声波换能器、第二声波换能器;自所述测杆底部向顶部依次固定封孔组件、第二声波换能器;所述第一声波换能器与封孔组件固定,第二声波换能器位于测杆顶部;所述测杆为中空结构,所述第一声波换能器和第二声波换能器的数据线从测杆中空结构穿出。设计了煤矿巷道顶部岩体累积性损伤声波法测试的布孔结构,既能实现单孔平透折射波法测试,又能实现多孔穿透直达波法测试,可检测出顶部岩体在不同方向上的裂隙损伤扩展差异性,从而针对性地设计支护方案。
-
公开(公告)号:CN119933587A
公开(公告)日:2025-05-06
申请号:CN202510141034.0
申请日:2025-02-08
Applicant: 安徽理工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煤矿巷道支护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巷道底板无止浆层深孔高压注浆系统,包括注浆泵,混合器的输出端固定安装有注浆压力监测系统,注浆压力监测系统的一端固定安装有无缝注浆管,无缝注浆管深入巷道底板围岩的部分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固浆段、封孔止浆段和出浆段,固浆段的内部设置有复合材料封孔剂。一种巷道底板无止浆层深孔高压注浆系统,采用深孔布置无缝注浆管,通过设置加长固管段,使浆液先由深部完整性较好的围岩内渗出,能够保障初期高注浆压力,深孔高压下浆液的扩散渗流路径在无止浆层条件下,出浆段浆液首先以水平方向扩展为主,随后沿着裂隙扩展,孔深越深,则整体扩散半径越大,提高底板的稳定性。
-
公开(公告)号:CN113898395B
公开(公告)日:2024-10-08
申请号:CN202111319485.7
申请日:2021-11-09
Applicant: 中煤第三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安徽理工大学 ,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煤矿特长斜井通风方法,主斜井和副斜井入口L距离处均设有第一风机组件,一TBM设备对应设置的第一风口与一第一风机组件连通,两个第一风口分别随着对应的TBM设备在主斜井、副斜井内掘进向前移动,为对应的工作面通风。本发明的一种煤矿特长斜井通风方法和系统,根据当巷道长度变化切换不同的通风方式,产生的风压和风量能完全满足主斜井井筒施工通风安全要求,保证了巷道内施工人员的施工安全性,主副斜井独立通风时,通过在超过主副斜井长度阈值处设置风库,在风库中设置有第二风机组件,从而将风力加速供应通向工作面,主副斜井联合通风时,在提高工作面供风风速、风量的情况下,避免回流的乏风距离进口过近而再次进入斜井中。
-
公开(公告)号:CN114088615A
公开(公告)日:2022-02-25
申请号:CN202111383985.7
申请日:2021-11-19
Applicant: 安徽理工大学
IPC: G01N19/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布了一种检测岩石及胶凝类材料强度的全长可激振构件装备,包括钢质杆件、车体、振动马达、频率检测元件和集成引线束,所述钢质杆件的内部开设有通槽,所述车体放置在通槽的内部,所述车体的顶部分别开设有第一安装槽和第二安装槽,本发明是基于岩土工程、结构工程中大量使用的钢筋、锚杆等钢质杆件作为“信号发生器”,通过在钢质杆件内部挖槽,安置可移动的激振装置及频率传感元件,并利用具有刻度的集成引线束精准确定激振装置及频率传感元件的位置,可实现对金属杆件全长任意位置进行激励及信号采集的操作,并且本发明设计的激振及检测元件可回收及重复利用,也便于维修,能显著降低检测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113898395A
公开(公告)日:2022-01-07
申请号:CN202111319485.7
申请日:2021-11-09
Applicant: 中煤第三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安徽理工大学 ,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煤矿特长斜井通风方法,主斜井和副斜井入口L距离处均设有第一风机组件,一TBM设备对应设置的第一风口与一第一风机组件连通,两个第一风口分别随着对应的TBM设备在主斜井、副斜井内掘进向前移动,为对应的工作面通风。本发明的一种煤矿特长斜井通风方法和系统,根据当巷道长度变化切换不同的通风方式,产生的风压和风量能完全满足主斜井井筒施工通风安全要求,保证了巷道内施工人员的施工安全性,主副斜井独立通风时,通过在超过主副斜井长度阈值处设置风库,在风库中设置有第二风机组件,从而将风力加速供应通向工作面,主副斜井联合通风时,在提高工作面供风风速、风量的情况下,避免回流的乏风距离进口过近而再次进入斜井中。
-
公开(公告)号:CN110044318B
公开(公告)日:2021-01-01
申请号:CN201910301304.4
申请日:2019-04-15
Applicant: 安徽理工大学
IPC: G01B21/3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监测煤矿锚喷支护巷道围岩变形的多点位移计,其包括多个锚点和多个测量装置,锚点沿钻孔的深度方向依次设置于钻孔的孔壁上,每个锚点连接一根第一钢丝绳的一端;多个测量装置设置在钻孔外,包括角位移传感器、定滑轮、磁铁、第二钢丝绳和线圈,磁铁与定滑轮同轴设置且随定滑轮旋转,角位移传感器设置在磁铁的一侧,第二钢丝绳的一端缠绕在线圈上;当围岩发生变形时,锚点跟随围岩移动进而拉动第一、二钢丝绳移动,第二钢丝绳的移动带动定滑轮和磁铁转动,角位移传感器能测量磁铁转动的角度,通过磁铁转动的角度计算出围岩的位移量实现对围岩变形的监测。本发明具有体积小、精度高等特点,安装方便、监测结果准确且易于读取。
-
公开(公告)号:CN111830235A
公开(公告)日:2020-10-27
申请号:CN202010556479.2
申请日:2020-06-17
IPC: G01N33/2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冻结土体模型以及一种冻结土体水分迁移模型的构建方法。其中,冻结土体模型包括:依次排列的已冻结区、冻结缘区和未冻结区,已冻结区靠近冻结缘区的一侧形成冰透镜体,已冻结区远离冻结缘区的一侧施加朝向冻结缘区的上覆压力;冻结缘区内设置有土颗粒基质、多个不同直径的毛细管,每个毛细管穿过土颗粒基质连通冰透镜体和未冻结区;第一数量毛细管内形成孔隙冰,土颗粒基质和第一数量的毛细管的内壁表面形成未冻水膜;第二数量的毛细管的内壁形成未冻水膜,且在毛细管内部充满毛细水。本发明提出的冻结土体模型,将毛细水迁移机制和薄膜水迁移机制相结合,可以全面合理地解释土体冻胀现象。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