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交换器和空调装置
    1.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0506189A

    公开(公告)日:2019-11-26

    申请号:CN201880021003.X

    申请日:2018-03-27

    Abstract: 提供如下的热交换器和空调装置:能够将制冷剂也充分地引导至位于上方的扁平管,并且避免大型化和能力的降低,并且将多个扁平管之间的制冷剂的偏流抑制为较小。具有上下并排设置的多个扁平多孔管(63)、连接有多个扁平多孔管(63)的第2总集合管(90)、与第2总集合管(90)连接的第1连接配管(24)、在热交换器用作蒸发器的情况下将制冷剂从导入空间(97)送出到上方的喷嘴(71a),喷嘴(71a)位于比第1连接配管(24)更靠扁平多孔管(63)侧的位置,导入空间(97)构成为,与连接有第1连接配管(24)的一侧的空间相比,喷嘴(71a)的下方的空间在上下方向上的宽度更窄。

    热交换器
    2.
    发明公开
    热交换器 审中-实审

    公开(公告)号:CN110476035A

    公开(公告)日:2019-11-19

    申请号:CN201880022569.4

    申请日:2018-03-29

    Abstract: 提供能够将制造时的传热管的配置误差抑制为较小的热交换器。室外热交换器(11)具有彼此并排的多个扁平多孔管(63)、连接有多个扁平多孔管(63)的端部的第2总集合管(90)以及与扁平多孔管(63)接合的多个翅片(64),第2总集合管(90)被分成循环用空间(98)和插入用空间(71)。循环用空间(98)具有上升用空间(98A)和下降用空间(98B),插入用空间(71)供扁平多孔管(63)插入。第2总集合管(90)具有划分上升用空间(98A)和下降用空间(98B)的循环用划分板(95)、以及划分循环用空间(98)和插入用空间(71)的插入用划分板(75)。

    热交换器及空调装置
    3.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5874297A

    公开(公告)日:2016-08-17

    申请号:CN201480071284.1

    申请日:2014-12-22

    Abstract: 提供一种热交换器及空调装置,即便在循环量变化的条件下使用,也能抑制制冷剂偏流。在室外热交换器(20)的折返集管集合管(23)的第一内部空间(23a)的不同高度处连接有多个扁平多孔管(21b、121b)。在第一内部空间(23a)中采用循环结构,其包含第一分隔板(51)、第一流入口(41x)、第一上连通路(51x)及第一下连通路(51y),该第一流入口用于使制冷剂在第一流出空间(51a)内上升。由第一整流板(41)、第一分隔板(51)、第一遮挡板(61)分隔为第一流出空间(51a)、第一循环空间(51b)、第一流入用空间(61b)、第一上升用空间(61a)。与第一流入用空间(61b)连接的扁平管(121b)的制冷剂通路和将第一流入用空间(61b)与第一上升用空间(61a)连接的下方连通口(61x)被配置成彼此不重叠。

    热交换器及空调装置
    4.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5593628A

    公开(公告)日:2016-05-18

    申请号:CN201480053258.6

    申请日:2014-07-10

    Abstract: 提供一种热交换器及空调装置,即便在循环量变化的条件下使用,也能抑制制冷剂偏流。在室外热交换器(20)的折返集管集合管(23)的第一内部空间(23a)的不同高度处连接有多个扁平多孔管(21b)。在第一内部空间(23a)中采用包含第一隔板(51)、第一流入口(41x)、第一上连通路(51x)及第一下连通路(51y)的循环结构。第一隔板(51)将第一内部空间(23a)分隔为第一流出空间(51a)和第一循环空间(51b)。第一流入口(41x)设于第一流出空间(51a)的下方,以使制冷剂在第一流出空间(51a)内上升。到达第一流出空间(51a)上端的制冷剂经由第一上连通路(51x)被引导至第一循环空间(51b),在第一循环空间(51b)内下降的制冷剂经由第一下连通路(51y)朝向铅垂方向以外的方向流回第一流出空间(51a)。

    热交换器
    6.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3227698B

    公开(公告)日:2023-07-14

    申请号:CN201980083787.3

    申请日:2019-12-17

    Abstract: 一种热交换器(1),包括外壳(10)、制冷剂分配器(20)、管束(30)以及第一挡板(60)。外壳(10)具有供至少带有液体制冷剂的制冷剂流过的制冷剂入口(11a)和外壳制冷剂蒸汽出口(12a)。外壳(10)的纵向中心轴线(C)大致平行于水平面(P)延伸。制冷剂分配器(20)与制冷剂入口(11a)流体连通,并且配置在外壳(10)内。制冷剂分配器(20)具有对液体制冷剂进行分配的至少一个液体制冷剂分配开口(23)。管束(30)在外壳(10)的内部配置在制冷剂分配器(20)的下方。第一挡板从外壳(10)的第一横向侧(LS)延伸。第一挡板(60)以外壳(10)的整体高度的5%至40%的距离垂直地配置在外壳(10)的底部边缘的上方,并且以不超过外壳(10)的宽度的20%的距离从第一横向侧(LS)横向向内延伸。

    热交换器和空调装置
    7.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0462332A

    公开(公告)日:2019-11-15

    申请号:CN201880021016.7

    申请日:2018-03-27

    Abstract: 提供能够实现扁平管在集管的长度方向上的高集成化或在集管的长度方向上的紧凑化的热交换器和空调装置。具有:集管(90);多个扁平多孔管(63),它们沿着集管(90)的长度方向排列,与集管(90)连接;循环用划分板(95),其将集管(90)的内部空间分隔成连接有多个扁平多孔管(63)的一侧的上升用空间(98A)和与上升用空间(98A)相反一侧的下降用空间(98B);以及带喷嘴的部分倾斜划分部件(70),其将集管(90)的内部空间分隔成集管(90)的长度方向上的上方和下方,循环用划分板(95)具有共用开口(95U),该共用开口(95U)包含供带喷嘴的部分倾斜划分部件(70)插入的上方插入开口部分(95s)和能够使制冷剂在扁平多孔管(63)侧的空间和与其相反一侧的空间之间移动的联络口(95c)。

    热交换器和空调装置
    8.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9791034A

    公开(公告)日:2019-05-21

    申请号:CN201780059651.X

    申请日:2017-09-29

    Abstract: 提供热交换器和空调装置,即使在将扁平多孔管的上风侧与下风侧的耐压强度的差异抑制得较小的情况下,也能够将在扁平多孔管的上风侧流动的制冷剂与在下风侧流动的制冷剂的状态的不同抑制得较小。一种室外热交换器(20),该室外热交换器(20)具备:多个扁平多孔管(50);折返集管(24);多个传热翅片(40);和分隔部件(70),其在下风侧设置有多孔侧凹凸部(88a),其中,折返集管(24)的内部的连接扁平多孔管(50)的空间(61a、61b)构成为,空气流动方向上的上风侧与下风侧相比,更多地流过制冷剂。

    热交换器
    9.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9073333A

    公开(公告)日:2018-12-21

    申请号:CN201780024140.4

    申请日:2017-03-1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品质高的热交换器,将扁平管插入到传热翅片的缺口中,能够抑制通风阻力的增加和结露水的排水性的变差,并且能够确保翅片间距。多个传热翅片(31)沿着扁平管的宽度方向形成有供多个扁平管插入的多个缺口(35)。多个传热翅片(31)具有三个立起部(61、62、63),所述三个立起部(61、62、63)被设置在各个缺口(35)的周边部,以便与跟其自身相邻的传热翅片(31)之间形成间隙。三个立起部(61、62、63)被配置成,隔着通过扁平管的中心并在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基准线(RL)而不对置。

    热交换器
    10.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9073332A

    公开(公告)日:2018-12-21

    申请号:CN201780023157.8

    申请日:2017-04-10

    Abstract: 提供抑制性能降低的热交换器。在热交换器(21)中,在通过热交换空间(SP)的空气流(AF)与传热管(50)内的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其中,所述热交换空间(SP)由相邻的传热管(50)和相邻的传热翅片(60)形成。各传热翅片(60)具有在各热交换空间(SP)中在空气流动方向(dr1)上排列的多个突出部(70)。多个突出部(70)包括:第五突出部(75),其位于下风侧;和一端侧突出部(80),其位于上风侧。根据空气流动方向视角(v1),在各热交换空间(SP)中,第五突出部(75)的面积在基准面积(A2)(在空气流动方向视角(v1)中,以在翅片正侧面(611)中位于一端侧突出部(80)的边缘(70a)与离边缘(70a)最近的传热管(50)的主面(52)之间的部分为第一边(L1)、以翅片间距(P1)为第二边(L2)的基准四边形(R1)的面积)中所占的比例是0.2以上。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