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涂层与基体界面结合强度的仿生基体表面结构

    公开(公告)号:CN102794258A

    公开(公告)日:2012-11-28

    申请号:CN201210282532.X

    申请日:2012-08-05

    Applicant: 吉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提高涂层与基体界面结合强度的仿生基体表面结构,其是由扇形结构单元排列而成,扇形结构单元符合h=asin(θ/2)/cot(β/4);其中θ∈(0.1°, 3.5°),β∈(0°, 180°),a∈(0, 10)mm,h不大于0.3mm;其中,θ1是扇形结构单元放射肋的放射角;θ2是相邻两个扇形结构单元放射肋的间隔(θ1=θ2=θ);β是扇形结构单元放射肋的圆心角;h是扇形结构单元放射肋的高度;a是扇形结构单元所对应的外切正方形边长;所述扇形结构单元应用于基体表面的排列方式是扇形结构单元中心放射式排列,扇形结构单元顺时针旋转排列,扇形结构单元交叉排列,扇形结构单元平行排列及扇形结构单元线性排列。本发明扩大了涂层与基体表面的有效接触面积,且有利于涂层与基体表面处于良好的机械结合状态,进而提高了涂层与基体的界面结合强度。

    哑铃型仿生纤维的生产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2634897B

    公开(公告)日:2014-12-10

    申请号:CN201210111907.6

    申请日:2012-04-17

    Applicant: 吉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哑铃型仿生纤维的生产方法,该方法是将黄麻纤维或棉纤维或竹纤维置于1∶1配比的苯甲醇溶液中15小时,其后用溶液浓度为17g/L的氢氧化钠浸泡纤维材料1小时做碱处理;然后再置于温度为100℃的烘干箱中烘干;将上述预制的纤维材料经过卧式纤维编织机,使纤维基于直径为1mm的细铜丝缠绕,通过控制收线速度与缠绕转速,增大亚麻纤维缠绕的螺旋升角,使亚麻纤维于端部交叠缠绕,形成具有哑铃型结构的仿生纤维;再将已经制备好的哑铃型仿生纤维进行聚酰胺的粘结处理,增强哑铃型仿生纤维的结合强度;本发明能有效的提高仿生复合纤维材料的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生产成本低;生产出的哑铃型仿生纤维结合强度好,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和摩擦学性能。

    哑铃型仿生纤维的生产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2634897A

    公开(公告)日:2012-08-15

    申请号:CN201210111907.6

    申请日:2012-04-17

    Applicant: 吉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哑铃型仿生纤维的生产方法,该方法是将黄麻纤维或棉纤维或竹纤维置于1∶1配比的苯甲醇溶液中15小时,其后用溶液浓度为17g/L的氢氧化钠浸泡纤维材料1小时做碱处理;然后再置于温度为100℃的烘干箱中烘干;将上述预制的纤维材料经过卧式纤维编织机,使纤维基于直径为1mm的细铜丝缠绕,通过控制收线速度与缠绕转速,增大亚麻纤维缠绕的螺旋升角,使亚麻纤维于端部交叠缠绕,形成具有哑铃型结构的仿生纤维;再将已经制备好的哑铃型仿生纤维进行聚酰胺的粘结处理,增强哑铃型仿生纤维的结合强度;本发明能有效的提高仿生复合纤维材料的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生产成本低;生产出的哑铃型仿生纤维结合强度好,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和摩擦学性能。

    一种β-磷酸钙粉体的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3193215A

    公开(公告)日:2013-07-10

    申请号:CN201310138275.7

    申请日:2013-04-19

    Applicant: 吉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β-磷酸钙粉体的制备方法,该方法以水溶性钙盐提供钙源,以2-膦酸丁烷-1,2,4-三羧酸(PBTC)提供磷源,两种原料按照钙磷原子比为1.45-1.55:1进行混合,放入去离子水中用磁力搅拌器在85℃-95℃条件下进行反应,2小时以后将得到的胶状混合物放入烘干炉中脱水,温度为150℃,脱水后放入马弗炉中进行烧结,升温速度3℃/min,烧结24小时后,便可得到仿生材料β-磷酸钙粉体(β-TCP);它可以应用于硬组织替代材料、骨填充材料、牙齿等。本发明工艺简单、材料组成均匀、无杂相,制造成本低。

    提高涂层与基体界面结合强度的仿生基体表面结构

    公开(公告)号:CN202683433U

    公开(公告)日:2013-01-23

    申请号:CN201220386113.6

    申请日:2012-08-05

    Applicant: 吉林大学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提高涂层与基体界面结合强度的仿生基体表面结构,其是由扇形结构单元排列而成,扇形结构单元符合h=asin(θ/2)/cot(β/4);其中θ∈(0.1°, 3.5°),β∈(0°, 180°),a∈(0, 10)mm,h不大于0.3mm;其中,θ1是扇形结构单元放射肋的放射角;θ2是相邻两个扇形结构单元放射肋的间隔(θ1=θ2=θ);β是扇形结构单元放射肋的圆心角;h是扇形结构单元放射肋的高度;a是扇形结构单元所对应的外切正方形边长;所述扇形结构单元应用于基体表面的排列方式是扇形结构单元中心放射式排列,扇形结构单元顺时针旋转排列,扇形结构单元交叉排列,扇形结构单元平行排列及扇形结构单元线性排列。本实用新型扩大了涂层与基体表面的有效接触面积,且有利于涂层与基体表面处于良好的机械结合状态,进而提高了涂层与基体的界面结合强度。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