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相变材料的可重构光学神经网络及其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4266346B

    公开(公告)日:2024-09-10

    申请号:CN202111586133.8

    申请日:2021-12-2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相变材料的可重构光学神经网络及其应用,属于光学神经网络领域,包括:光信息输入层、可重构衍射层和探测输出层;可重构衍射层包括n个相互平行且间隔设置的光学衍射板,用于对入射光的强度分布进行调控,得到待测平面光;光学衍射板包括依次设置的基底、相变材料层和保护层,且相变材料层和保护层被划分为多个独立区域,形成多个单元,单元内的相变材料可在包括晶态和非晶态的多个状态之间切换;光信息输入层用于产生携带有输入图像信息且正入射可重构衍射层的入射平面光;探测输出层,用于探测待测平面光中m个预设位置处的功率大小,以确定图像分类结果。本发明能够提供可重构的全光神经网络,提高光学神经网络的灵活性。

    非易失可编程光学相移系统、相移方法及相移器设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453776A

    公开(公告)日:2022-12-09

    申请号:CN202211048525.3

    申请日:2022-08-3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非易失可编程光学相移系统、相移器设计方法以及基于该相移器的光学相移方法,其中,相移器包括依次叠设于半导体基底上的下包层、光波导以及相变材料薄膜层,其中,相变材料薄膜层具n个沿波导方向并排设置的相变单元,当输入工作光波时,相移器在工作光波下非晶态与晶态消光系数差不大于0.1,n个相变单元中的第i个相变单元在完全晶态和完全非晶态间转变所引起的工作光波的相位差为2π/2i,i=1,2,3……,n。上述相移器设置n个呈一定规律变化的相变单元,以一定的状态组合方式实现整个波导的0‑2π间以2π/2n(n为相变材料单元总数)为步进的任意总相移量,可以实现2n种相变,大大减少了相变单元的数量,简化相移器结构以及相移单元的控制系统。

    非易失可编程光学相移系统、相移方法及相移器设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453776B

    公开(公告)日:2025-03-07

    申请号:CN202211048525.3

    申请日:2022-08-3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非易失可编程光学相移系统、相移器设计方法以及基于该相移器的光学相移方法,其中,相移器包括依次叠设于半导体基底上的下包层、光波导以及相变材料薄膜层,其中,相变材料薄膜层具n个沿波导方向并排设置的相变单元,当输入工作光波时,相移器在工作光波下非晶态与晶态消光系数差不大于0.1,n个相变单元中的第i个相变单元在完全晶态和完全非晶态间转变所引起的工作光波的相位差为2π/2i,i=1,2,3……,n。上述相移器设置n个呈一定规律变化的相变单元,以一定的状态组合方式实现整个波导的0‑2π间以2π/2n(n为相变材料单元总数)为步进的任意总相移量,可以实现2n种相变,大大减少了相变单元的数量,简化相移器结构以及相移单元的控制系统。

    基于相变材料的可重构光学神经网络及其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4266346A

    公开(公告)日:2022-04-01

    申请号:CN202111586133.8

    申请日:2021-12-2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相变材料的可重构光学神经网络及其应用,属于光学神经网络领域,包括:光信息输入层、可重构衍射层和探测输出层;可重构衍射层包括n个相互平行且间隔设置的光学衍射板,用于对入射光的强度分布进行调控,得到待测平面光;光学衍射板包括依次设置的基底、相变材料层和保护层,且相变材料层和保护层被划分为多个独立区域,形成多个单元,单元内的相变材料可在包括晶态和非晶态的多个状态之间切换;光信息输入层用于产生携带有输入图像信息且正入射可重构衍射层的入射平面光;探测输出层,用于探测待测平面光中m个预设位置处的功率大小,以确定图像分类结果。本发明能够提供可重构的全光神经网络,提高光学神经网络的灵活性。

    灯珠透镜一体化的LED背光光源

    公开(公告)号:CN108594534A

    公开(公告)日:2018-09-28

    申请号:CN201810577535.3

    申请日:2018-06-0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灯珠透镜一体化的LED背光光源,包括:正极电极、负极电极、带自由曲面的配光透镜、灯珠底座、荧光粉以及LED芯片;灯珠底座的下表面为平面,且灯珠底座上表面的正中部向下凹陷形成一个杯状的凹槽;荧光粉在凹槽中堆积并溢出形成一个球形的荧光粉表面;LED芯片内嵌在凹槽底部中心位置,并与荧光粉紧贴;配光透镜的内表面中部与荧光粉表面紧密贴合,且配光透镜的内表面其余部分与灯珠底座上表面凹槽之外的其余部分紧密贴合;正极电极和负极电极均位于灯珠底座的下表面上,并且分别与LED芯片的正极和负极相连。本发明在保持直下式背光原有优势的同时,有效降低LCD显示屏的厚度,且显示效果不受其面积大小限制。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