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082132A
公开(公告)日:2024-12-06
申请号:CN202411360505.9
申请日:2024-09-27
Applicant: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调控木本植物根系吸收利用氮素的PagPB基因及其应用,涉及基因工程育种技术领域,所述PagPB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本发明发现沉默PagPB基因可以提高杨树根系对氮素的吸收利用效率,过表达PagPB基因降低杨树根系对氮素的吸收利用效率,为木本植物氮素吸收利用关键调控基因挖掘提供重要基因资源,在林木基因工程领域和无性系林业领域有重要应用价值。
-
公开(公告)号:CN114457074B
公开(公告)日:2024-05-24
申请号:CN202111134005.X
申请日:2021-09-27
Applicant: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
IPC: C12N15/113 , C12Q1/6895 , C12Q1/6851 , C12N15/1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与木本植物铵态氮应答相关的miRNA及其应用,包括miRNA,所述miRNA为铵态氮处理条件下,在木本植物根系中上调表达的miRNA(pc‑miR166b),所述miRNA的靶基因为真核翻译起始因子基因(eukaryotic translation initiation factor,eIF),所述miRNA在铵态氮处理过程中高表达,通过下调靶基因的表达,参与木本植物根系对铵态氮的应答过程,miRNA(pc‑miR166b)与参与木本植物根系对铵态氮的应答过程中有很好的相关性,通过有效性和分子生物学验证,pc‑miR166b的表达量在铵态氮处理和对照组处理样本间的差异极显著,本发明为培育高效吸收利用土壤氮素的木本植物新种质意义重大,适合于推广应用。
-
公开(公告)号:CN115873084B
公开(公告)日:2023-09-15
申请号:CN202210793771.5
申请日:2022-07-07
Applicant: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
IPC: C07K14/415 , C12N15/29 , C12N15/82 , A01H5/00 , A01H6/00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基因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灰杨金属转运蛋白、基因及其应用。所述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其编码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2所示,本发明通过试验证明PcNRAMP1基因过表达可以促进灰杨从环境中吸收和积累Cd2+,而且PcNRAMP1基因过表达促进了灰杨对锰、铁、锌和钙的吸收和积累。本发明通过对PcNRAMP1基因中不同氨基酸残基进行定点突变,筛选出对Cd等重金属离子具有重要调控作用的氨基酸残基,有利于提高杨树对Cd污染土壤的修复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9082132B
公开(公告)日:2025-04-18
申请号:CN202411360505.9
申请日:2024-09-27
Applicant: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调控木本植物根系吸收利用氮素的PagPB基因及其应用,涉及基因工程育种技术领域,所述PagPB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本发明发现沉默PagPB基因可以提高杨树根系对氮素的吸收利用效率,过表达PagPB基因降低杨树根系对氮素的吸收利用效率,为木本植物氮素吸收利用关键调控基因挖掘提供重要基因资源,在林木基因工程领域和无性系林业领域有重要应用价值。
-
公开(公告)号:CN119020404A
公开(公告)日:2024-11-26
申请号:CN202411451876.8
申请日:2024-10-17
Applicant: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生态保护与修复研究所 ,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
IPC: C12N15/82 , C12N15/29 , C07K14/415 , C12Q1/6895 , A01H5/00 , A01H6/00 , B09C1/10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基因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PcWRKY1蛋白在调控杨树积累重金属镉中的应用。所述PcWRKY1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其编码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2所示。本发明通过在杨树中沉默PcWRKY1表达可以提高杨树木材和皮中的Cd积累水平,有利于提高杨树对Cd污染土壤的修复效率。本发明通过试验证明过表达PcWRKY1基因可以降低镉(Cd)在杨树木材和皮中的积累,获取低Cd含量的木材。
-
公开(公告)号:CN118581088A
公开(公告)日:2024-09-03
申请号:CN202410722448.8
申请日:2024-06-05
Applicant: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
IPC: C12N15/113 , C12N15/11 , C12N15/84 , A01H5/00 , A01H6/0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基因工程育种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miRNA‑nz、miRNA‑nz前体基因及其应用和获取方法。所述miRNA‑nz的成熟体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所述miRNA‑nz的前体序列如SEQ ID No.2所示。本发明以84k银腺杨为材料,筛选鉴定出了miRNA‑nz,基于miRNA‑nz基因过表达植株的表型鉴定以及生理生化指标表明,miRNA‑nz能够通过改变杨树根系构型而提高其氮素吸收利用效率,说明miRNA‑nz是杨树根系响应氮素的关键基因,为提高木本植物氮素吸收利用效率提供了新思路,在林木基因工程领域有重要应用价值。
-
公开(公告)号:CN115851708A
公开(公告)日:2023-03-28
申请号:CN202210801002.5
申请日:2022-07-08
Applicant: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
IPC: C12N15/113 , C12N15/84 , A01H5/06 , A01H6/00
Abstract: 本发明一种与木本植物硝态氮应答相关的miRNA及其应用,包括miRNA,所述miRNA为硝态氮调控木本植物根系构型重塑过程中上调的miRNA(Pc‑miR169b_R‑1),所述miRNA的靶基因为核转录因子Y亚基α2(nuclear transcription factor Y subunitalpha2,PcNFYA2),所述miRNA在硝态氮处理过程中高表达,通过下调靶基因的表达,参与调控木本植物根系构型重塑过程,miRNA(Pc‑miR169b_R‑1)与木本植物调控植物根系构型重塑过程有很好的相关性,在木本植物根系重构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发明为培育高效吸收利用土壤氮素的杨树新种质提供科学依据,并为资源高效型杨树新品种选育提供优良种质,适合于推广应用。
-
公开(公告)号:CN114457074A
公开(公告)日:2022-05-10
申请号:CN202111134005.X
申请日:2021-09-27
Applicant: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
IPC: C12N15/113 , C12Q1/6895 , C12Q1/6851 , C12N15/1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与木本植物铵态氮应答相关的miRNA及其应用,包括miRNA,所述miRNA为铵态氮处理条件下,在木本植物根系中上调表达的miRNA(pc‑miR166b),所述miRNA的靶基因为真核翻译起始因子基因(eukaryotic translation initiation factor,eIF),所述miRNA在铵态氮处理过程中高表达,通过下调靶基因的表达,参与木本植物根系对铵态氮的应答过程,miRNA(pc‑miR166b)与参与木本植物根系对铵态氮的应答过程中有很好的相关性,通过有效性和分子生物学验证,pc‑miR166b的表达量在铵态氮处理和对照组处理样本间的差异极显著,本发明为培育高效吸收利用土壤氮素的木本植物新种质意义重大,适合于推广应用。
-
公开(公告)号:CN103205457B
公开(公告)日:2014-12-10
申请号:CN201310086561.3
申请日:2013-03-18
Applicant: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微生物抗逆基因增加植物耐盐性的方法,利用微生物携带的抗逆基因能够增加植物的耐盐性,微生物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其拉丁文命名为:Stenotrophomonas mahophilia,SMA。通过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一段抗逆基因能够增加转基因植物的耐盐性,使植物能够更加耐盐。可以从自然界中其它途径中获得这种微生物,应用简单、效果明显。
-
公开(公告)号:CN118483217A
公开(公告)日:2024-08-13
申请号:CN202410410276.0
申请日:2024-04-07
Applicant: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 ,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生态保护与修复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检测木本植物茎中重金属横向转运情况的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直接剪取木本植物幼苗地上部分,将断口浸入到去离子水中,去除从枝条断口往上的树皮,将去除树皮的那部分枝条插入重金属染液中,使重金属染液进入植物体内部,随后再插入重金属溶液中,重金属溶液处理后,取茎段冷冻后进行横切或纵切或径切,随后在显微镜下观察。本发明方法不需要特殊的实验设施,操作简单快捷;同时,将重金属的染色指示过程转移到植物体内,并采用冷冻切片将重金属的分布固定,避免了重金属的漂移扩散,分析结果更加精确;操作仅需要在常规实验室即可进行,操作安全。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