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3508767B
公开(公告)日:2023-03-17
申请号:CN202110476870.6
申请日:2021-04-29
Applicant: 上海海洋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培养贝藻复合体来修复海藻场的方法,步骤如下:在瓦氏马尾藻、铜藻成熟前采集野生种藻并将其暂养于室外水池,放置增氧泵进行暂养;流水冲刷种藻,收集铜藻和瓦氏马尾藻幼孢子体并转移至收集桶;将厚壳贻贝均匀铺在收集桶底部,用毛刷将孢子液涂抹在厚壳贻贝表面,沿桶壁轻轻加入海水,放置增氧泵于室外进行暂养;铜藻、瓦氏马尾藻在厚壳贻贝表面生长至5‑10cm后,将聚集成堆的厚壳贻贝逐一分开,将贝藻复合体投放至藻场修复海域。本发明先在培养池内完成幼孢子体的附着,而后借助厚壳贻贝,快速实现二次附着,可有效避免沉积物及光照强度对幼孢子体的生长影响,最终生长的贝藻复合体能够更好的对藻场修复海域进行修复。
-
公开(公告)号:CN102986567B
公开(公告)日:2014-05-07
申请号:CN201210528467.4
申请日:2012-12-10
Applicant: 上海海洋大学
IPC: A01K61/0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A40/8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人工鱼礁区生态调控范围的实测方法,利用了亚热带近海海域春末到秋初存在的季节性温跃层即表底层水温差异现象,通过多个温度链同步观测水温垂向差值来表征海洋牧场人工鱼礁区的流场调控和物质输运范围。在9个以上站点作同步观测;每次同步观测时间在12.5小时以上;大潮、中潮和小潮期间各观测一次,以对人工鱼礁调控范围做全面评估。本方法近似认为整个人工鱼礁群核心投放区为调控范围核心区;在可能受人工鱼礁区调控的海域范围内均匀布点,以表底层温差显著降低的站点为鱼礁群调控范围,将所有相同潮汐条件下的温差显著降低站点连线,最外围连线的封闭区域面积即为此潮汐条件下的人工鱼礁区调控范围。
-
公开(公告)号:CN103651198A
公开(公告)日:2014-03-26
申请号:CN201310645746.3
申请日:2013-12-06
Applicant: 上海海洋大学
IPC: A01K61/0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A40/8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聚鱼型海洋牧场功能构件配置组合方法,由圆角六边形聚鱼构件和台面框架型聚鱼构件构成,两种聚鱼构件为一个组合,由多个组合组成聚鱼型海洋牧场功能构件,每个组合之间间距为100-200m,投放水深为10-15m。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在配置和布局上要体现出多功能立体化利用格局,既能够聚集近底层鱼类同时又能够聚集中上层鱼类,而且通过流场的调控使局部海域环境得到改善,如有利于营养物质交互和利用,有利于藻类等植物附着生长等,实现高效产出的目标。
-
公开(公告)号:CN102652495A
公开(公告)日:2012-09-05
申请号:CN201210166523.4
申请日:2012-05-25
Applicant: 上海海洋大学
IPC: A01G33/0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A40/8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海藻人工移植方法及用于海藻移植的礁体,属于海洋生态技术领域。移植方法为首先制作由钢筋底座及圆顶形藻礁基体组成的礁体,其中藻礁基体表面设有利于海藻孢子附着的粗糙表面;在实验室培育附着海藻孢子的小礁块,小礁块为粗糙表面,然后把小礁块移植到藻礁基体的预留孔上,在需要移植海藻的海底,通过吊绳放置已移植了小礁块的礁体,让海藻在自然环境下继续生长。本发明由于藻礁基体的圆顶形状,有利于防止海水中沉积物堆积在藻礁基体上阻碍海藻孢子附着,并且可有效分散海浪的冲击力,以提高藻礁基体的抗浪性,使礁体具有高移植率,大批量按本发明移植方法投放礁体可在海底形成稳固、耐久的藻礁群,很好地营造人工海藻场。
-
公开(公告)号:CN101766139A
公开(公告)日:2010-07-07
申请号:CN201010101305.3
申请日:2010-01-26
Applicant: 上海海洋大学
IPC: A01K61/0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A40/81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渔业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礁体组合物及其在模拟人工鱼礁内部结构中的应用,所要解决的是现有技术在研究人工鱼礁集鱼效果中所采用的模型礁体在有流情况下不能真实反映实际人工鱼礁结构特征,导致研究结果的可靠性不高的问题,通过设计一种单礁体来代表实际人工鱼礁内部的梁结构,通过由单礁体的不同组合形成的礁体组合物来模拟实际人工鱼礁的内部结构,从而在有流情况下能够真实反映人工鱼礁周围流场的变化,为研究人工鱼礁的集鱼效果提供真实有效的数据。
-
公开(公告)号:CN107853227B
公开(公告)日:2024-01-23
申请号:CN201711361493.1
申请日:2017-12-18
Applicant: 上海海洋大学
IPC: A01K61/77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渔业基础设施的建筑技术领域;本发明提出一种改善长江上游鱼类河湾河滩生境的三角台鱼礁,所述三角台鱼礁由若干人工鱼礁主体镶嵌、堆积连接,所述人工鱼礁主体采用混凝土一次浇筑而成,所述人工鱼礁主体包括上台面和下台面,所述上台面与所述下台面均为三角形结构。本发明通过单个礁体内部中空,下大上小的结构,具有很大的强度,抗流稳定性强,节省礁体施工用料,减少制作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107063756B
公开(公告)日:2019-12-06
申请号:CN201710413001.2
申请日:2017-06-05
Applicant: 上海海洋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大型海藻自然海域分解过程研究实验器。本发明的目的是开发一种研究大型海藻分解的凋落物采集装置,适用于在岛礁海域大型海藻分解研究过程中样品的分解、收集。具体地,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大型海藻自然海域分解过程研究的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实验装置包括:分解采集装置,其包括至少一个分解杆,分解杆上安装有至少一个分解网兜,以及漂浮装置,其用于支撑所述分解采集装置,漂浮装置的底部装有沉子,所述漂浮装置上固定有支撑标志杆,其中,分解采集装置通过牵引绳与所述支撑标志杆连接,牵引绳通过连接件与所述支撑标志杆以及所述漂浮装置固定。本发明的实验器结构简单,方便操作,成本低,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
公开(公告)号:CN110400068A
公开(公告)日:2019-11-01
申请号:CN201910653639.2
申请日:2019-07-19
Applicant: 上海海洋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海洋牧场建设技术领域的一种人工鱼礁规模效应评价方法,步骤为:1)通过数值模拟实验获得多种建设模式的人工鱼礁流场效应数据;2)根据实验情况提取人工鱼礁建设模式指标;3)同时选择并计算代表流场效应的范围与强度指标;4)建立人工鱼礁建设模式指标与各流场效应模型;5)根据模型,提出优化人工鱼礁建设规模案例方法。系统而全面地提出人工鱼礁建设模式指标、流场效应范围与强度指标,并建立二者间模型关系,提出人工鱼礁规模优化建设方法,对减量增质提效建礁策略下人工鱼礁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
公开(公告)号:CN107372264A
公开(公告)日:2017-11-24
申请号:CN201710845014.7
申请日:2017-09-19
Applicant: 上海海洋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建筑工程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基于人工鱼礁立体布局的抗风浪海钓平台及构建方法,进行平台选址、平台水下打桩、平台核心区底质改造、海钓水上平台浇筑、网箱养殖区构建、浮筏养殖区构建、大型鱼礁区构建;抗风浪海钓平台设置有:海钓平台主体区、网箱养殖区、浮筏养殖区、大型沉底鱼礁区、潮间带缓冲区、潮上陆地区。本发明在改进原平台的基础上,引入以人工鱼礁为主构件的立体消波和阻拦设施,采用流线型设计,框架型透风结构,高强度不锈钢支架,混凝土底座,在接合桩面后形成稳固状态,如受强台风影响,可以脱离桩柱,拖运至避风港或陆地;本平台适用于全国近岸30m以浅的各种类型海区。
-
公开(公告)号:CN106845097A
公开(公告)日:2017-06-13
申请号:CN201710023407.X
申请日:2017-01-12
Applicant: 上海海洋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鱼类采样方法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多生境条件下鱼类资源的抽样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如下处理方法:(1)栖息地类型的确定;(2)初始鱼类种群或群落资源的获取:(3)“环境要素”的确认;(4)建立鱼类种群/群落‑环境因子的预测生态模型;(5)生态模型校正;(6)选择采用精度高的抽样方法,并选定某片多生境类型海域进行鱼类资源统计;(7)估算鱼类总体资源。本发明同现有技术相比,无需进行大量的、大面积的海上资源调查,只需通过区域调查,划分生境类型和环境因子建立与鱼类种群或群落的初步生态模型,得出每类生境类型所应分配的更合理的采样站点数,预估得到更为精确的鱼类资源数值。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