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海水养殖废水处理系统与处理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6186548A

    公开(公告)日:2016-12-07

    申请号:CN201610711536.3

    申请日:2016-08-23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海水养殖废水处理系统与处理方法。海水养殖废水处理系统包括相连通的斜板沉淀池与三段式脱氮除磷池,三段式脱氮除磷池包括顺序设置的配水区、缺氧段、好氧段、除磷段和集水区,缺氧段填充砾石基质,好氧段填充沸石基质,并设置穿孔曝气管,除磷段填充除磷功能填料基质,斜板沉淀池底端设置进水管路,斜板沉淀池顶端与配水区相连通,集水区设置出水管路,集水区与配水区之间设置回流管路,使部分处理后水通过回流管路输送回配水区。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能同时降低水体中浊度、溶解性COD和氮磷含量,创造性地将A/O生物接触氧化工艺与吸附除磷技术相结合应用于海水处理领域,适用于解决大规模养殖废水净化排放的问题。

    一种海水养殖废水处理系统与处理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6186548B

    公开(公告)日:2019-04-02

    申请号:CN201610711536.3

    申请日:2016-08-23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海水养殖废水处理系统与处理方法。海水养殖废水处理系统包括相连通的斜板沉淀池与三段式脱氮除磷池,三段式脱氮除磷池包括顺序设置的配水区、缺氧段、好氧段、除磷段和集水区,缺氧段填充砾石基质,好氧段填充沸石基质,并设置穿孔曝气管,除磷段填充除磷功能填料基质,斜板沉淀池底端设置进水管路,斜板沉淀池顶端与配水区相连通,集水区设置出水管路,集水区与配水区之间设置回流管路,使部分处理后水通过回流管路输送回配水区。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能同时降低水体中浊度、溶解性COD和氮磷含量,创造性地将A/O生物接触氧化工艺与吸附除磷技术相结合应用于海水处理领域,适用于解决大规模养殖废水净化排放的问题。

    一种提高河口湿地反硝化效能的技术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8706740B

    公开(公告)日:2021-06-29

    申请号:CN201810803745.X

    申请日:2018-07-2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提高河口湿地反硝化效能的技术方法,包括底部高程不同的错落式表面流湿地,湿地内部种植挺水植物构成挡墙的生态廊道,生态廊道中构建的由浮叶植物、沉水植物组成的水生植物净化带。在生态廊道内,沿着湿地水流路径构建由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沉水植物组成的水生植物净化带,在水生植物生长过程中,会通过植物生长合成吸收氮磷营养物质;同时,水生植物会向水体中分泌小分子有机酸,为反硝化提供有机碳源;此外,水生植物带通过遮光作用,引起植物生长区域与自由水面区域的水体密度差,造成水体产生垂向环流,强化表面流湿地底部泥水界面的反硝化作用;从而在水体流动的过程中完成对污染物的净化,实现高效降氮。

    一种提高河口湿地反硝化效能的技术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8706740A

    公开(公告)日:2018-10-26

    申请号:CN201810803745.X

    申请日:2018-07-2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02F3/32 C02F3/2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提高河口湿地反硝化效能的技术方法,包括底部高程不同的错落式表面流湿地,湿地内部种植挺水植物构成挡墙的生态廊道,生态廊道中构建的由浮叶植物、沉水植物组成的水生植物净化带。在生态廊道内,沿着湿地水流路径构建由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沉水植物组成的水生植物净化带,在水生植物生长过程中,会通过植物生长合成吸收氮磷营养物质;同时,水生植物会向水体中分泌小分子有机酸,为反硝化提供有机碳源;此外,水生植物带通过遮光作用,引起植物生长区域与自由水面区域的水体密度差,造成水体产生垂向环流,强化表面流湿地底部泥水界面的反硝化作用;从而在水体流动的过程中完成对污染物的净化,实现高效降氮。

    利用污染河流水体作为补充水的良性景观水体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06242169A

    公开(公告)日:2016-12-21

    申请号:CN201610711458.7

    申请日:2016-08-23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污染河流水体作为补充水的良性景观水体系统,包括相连通的污染河流、污水处理单元、表面流人工湿地及景观水体,所述的污染河流先后经过污水处理单元与表面流人工湿地处理后作为补充水进入景观水体,所述的景观水体通过回流管道将部分水体回流至表面流人工湿地。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通过将城市河流污染水体经过投药混合、絮凝、沉淀措施处理后,作为补充水流入表面流人工湿地中,经过深度净化后进入景观水体中,在景观水体的末端,设置内循环管道,将部分景观水体提升回流至表面流人工湿地中循环净化,通过“体外补水净化+体内循环处理”的模式保持景观水体的水质和水量。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