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567422A
公开(公告)日:2025-03-07
申请号:CN202411982401.1
申请日:2024-12-31
Applicant: 中国水利水电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混凝土生产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一种基于AI技术的自动调整配比用的混凝土生产装置,包括若干个支撑脚、控制台、可伸展箱体以及进料漏斗,若干个所述支撑脚环布在可伸展箱体上,所述进料漏斗设置在可伸展箱体的一侧,所述可伸展箱体的一侧对称设置有一组安装架,每个所述安装架上均设置有原料罐,所述可伸展箱体上对称设置有与原料罐连通的添料窗口,所述生产装置还包括搅拌系统以及配料组件,所述配料组件设置在原料罐和添料窗口之间,所述搅拌系统设置在可伸展箱体上。能够自动调节搅拌组件的搅拌范围,在对不同体积的混凝土原料进行搅拌工作时,提供最佳状态的搅拌叶结构,进一步提高了最终生成的混凝土质量。
-
公开(公告)号:CN119491519A
公开(公告)日:2025-02-21
申请号:CN202411378708.0
申请日:2024-09-30
Applicant: 江苏兴力工程管理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工程废弃土的基础冲刷修复系统,设计泥耙(1)吸入水底废弃土经舱内输泥管(66)向泥舱(7)中过滤层进行输送,由各衔接管(67)从水舱(8)引水冲击泥舱(7)内过滤层中大直径颗粒排出施工船体外,再由固化剂加注搅拌装置向泥舱(7)中水底废弃土注入固化剂并搅拌,最后经舱内输泥管(66)、耙吸管(12)向水底需修复的冲刷坑进行注浆;设计基于泥舱(7)结构依次进行取土、过滤、固化,取土科学便捷降低材料成本、搅拌均匀控制精确、注浆施工稳定性良好,并设计相应注浆方法,先以低含水量固化土回填平坑,再在上部以高含水量固化土吹填充缝和覆盖,以较低成本、较短时间高效完成冲刷坑修复。
-
公开(公告)号:CN119491491A
公开(公告)日:2025-02-21
申请号:CN202411604712.4
申请日:2024-11-12
Applicant: 中国水电建设集团十五工程局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水利水电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水利水电施工用移动式多方位灌浆装置及方法,包括车架,车架上设有搅拌机构,搅拌机构用于对灌浆时需要的料进行搅拌混匀,搅拌机构上连接有夹持机构,夹持机构用于对搅拌筒进行夹持,防止出现晃动,搅拌机构上连接有敲击机构,可以实现对灌浆的角度进行调整,扩大灌浆的范围,提高灌浆的效率,可以实现往复式的转动,增大了灌浆的效率,并且可以实现移动式进行灌浆,不需要人工拉动灌浆管进行灌浆;可以实现对灌浆管进行敲击,经过往复式的敲击,防止搅拌罐内壁出现粘连,并且增加搅拌的效率,使得搅拌的更加均匀,而且可以增加对搅拌材料输出的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9466885A
公开(公告)日:2025-02-18
申请号:CN202510045596.5
申请日:2025-01-13
Applicant: 山西晋通公路工程监理有限公司 , 山西省公路局晋城分局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隧道建设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用于隧道建设的自动喷浆设备,包括:储浆罐;支撑底座;水泥泵,所述水泥泵设置在储浆罐外侧,与支撑底座固定连接,输入端与储浆罐相连,输出端与输浆管相连;定位灌浆单元,所述定位灌浆单元设置在储浆罐外侧,与支撑底座相连,且与输浆管另一端相连;自动搅拌单元,所述自动搅拌单元与储浆罐相连,且与所述定位灌浆单元相连;其中,所述定位灌浆单元包括:多方位同步调节组件、活动式喷浆组件和同步供能组件,通过设置定位灌浆单元,能对喷浆位置进行同步的横向、纵向和角度调节,进而完成定位喷浆,还能在喷浆过程中实现对位于储浆罐内侧混凝土的自动搅拌,实现连续喷浆,进而提升了加工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9465973A
公开(公告)日:2025-02-18
申请号:CN202411813709.3
申请日:2024-12-10
Applicant: 中国电建集团北京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风电场施工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风电场施工用混凝土下料装置及其使用方法,进行浇筑下料前通过搅拌驱动柱旋转带动搅拌杆柱对混凝土料筒内的混凝土物料进行搅拌混合提高混凝土的均匀性与流动性,并采用蜗杆式的下料结构,通过转速控制可实现出料量的精准控制,配合自动开合式的料口封盖可对下料量进行更加精准的控制,并且搅拌驱动柱与驱动电机下部的驱动转轴间通过传动卡块和弹簧配合连接传动,正向转动时可实现对搅拌驱动柱与供料蜗杆的同步驱动,完成物料的混合搅拌工作,反向转动时可实现对供料蜗杆的单独驱动,下料过程中供料蜗杆转动不受搅拌驱动柱的阻力影响,可更加灵活精准的完成混凝土物料的下料工作。
-
公开(公告)号:CN119465801A
公开(公告)日:2025-02-18
申请号:CN202411965843.5
申请日:2024-12-30
Applicant: 中国建筑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
IPC: E01D21/00 , E01D2/00 , E01D19/00 , E04G21/04 , B28C5/08 , B28C5/14 , B28C5/16 , B28C7/02 , E01D101/2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混凝土梁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公路现浇混凝土梁施工灌浆装置,包括:底座;灌浆机构,所述灌浆机构包括灌浆盘,所述底座上端固定连接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上端固定连接有输送柱,所述输送柱侧壁对称开设有第一输送槽和第二输送槽,所述第一输送槽内壁转动连接有第一杆,所述第一杆侧壁固定连接有第一螺旋输送叶,所述第一螺旋输送叶侧壁与第一输送槽内壁贴合。本发明设置灌浆机构和驱动机构,可以将原本位于下方并填充较多混凝土浆料的储料腔转动至上方,将原本位于上方并干净的储料腔转动至下方,此时第一螺旋输送叶可以将位于上方储料腔内的混凝土浆料输送至第二输送槽内,并且该混凝土浆料重新搅拌后流出。
-
公开(公告)号:CN119458613A
公开(公告)日:2025-02-18
申请号:CN202411803646.3
申请日:2024-12-10
Applicant: 山东杰达新型建材有限责任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混凝土原料混合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水泥活性研究试验用混凝土原料预搅拌装置及方法,包括桶体,还包括:固定环,桶体顶部开设有第一圆槽,固定环固定安装于第一圆槽内;定量间歇下料组件,定量间歇下料组件用于对料斗内部的混合料进行定量间歇下料。本发明能够在对混合料和水进行混合时,使料斗内部的混合料间歇定量下料,并且在混合料下料进入桶体内部后,搅拌杆会对进入桶体内部的水和混合料进行混合一段时间后,另外的混合料才会进入桶体内部,以实现能够分步混合的效果,避免了一次性把所有的混合料和水全部加入桶体内部混合效果不好的情况发生,进而提高了该设备的使用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7644581B
公开(公告)日:2025-02-18
申请号:CN202311615698.3
申请日:2023-11-30
Applicant: 东莞市塘安电气安装有限公司
Inventor: 李萍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建筑钢筋笼混凝土灌浆装置,包括移动机构,所述移动机构的顶面一端固定连接有搅拌机构,所述搅拌机构与移动机构之间设置有输送机构,所述搅拌机构包括搅拌桶,所述搅拌桶的底面为锥形结构,所述搅拌桶的内部设置有混合组件,所述混合组件包括搅动部件,所述搅动部件的内部设置有翻滚部件。本发明中,通过电机的驱动可以使搅拌轴带动多个搅拌叶转动,同时可以使翻滚部件可以将对应位置处的上下相邻的两个搅拌叶之间的混凝土由下而上进行输送,从而可以使多个搅拌叶之间的混凝土能过充分搅拌,且可以减少混凝土搅拌的时间,提高混凝土搅拌的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9427540A
公开(公告)日:2025-02-14
申请号:CN202411575343.0
申请日:2024-11-06
Applicant: 振中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建筑工程用混凝灌注装置及方法,包括搅拌罐、支撑架、第一搅拌组件和第二搅拌组件,搅拌罐底部固定于支撑架,搅拌罐上端部两侧分别安装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之间跨接上支架,上支架上端部安装搅拌电机,搅拌电机的电机轴与旋转轴一端连接,旋转轴另一端伸入搅拌罐内部,第一搅拌组件和第二搅拌组件分别安装于旋转轴,还包括加气组件,加气组件安装于上支架,搅拌罐底部设置出料口,出料口处安装出料管,本发明结构设计新颖,操作方便,能够实现对混凝土的均匀快速搅拌,设置的加气组件能够快速排出混凝土内的气体,提高混凝土的灌注质量,进而提高建筑工程施工质量。
-
公开(公告)号:CN119427537A
公开(公告)日:2025-02-14
申请号:CN202411713723.6
申请日:2024-11-27
Applicant: 同济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3D打印混凝土流变性能调控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制备混凝土打印浆料;所述混凝土打印浆料包括以下重量份组分:水泥熟料75‑100份,骨料75‑125份,矿物掺合料0‑25份,混凝土外加剂0‑1份,水25‑40份;S2:将混凝土打印浆料输入加压碳化搅拌器内,密封后通入CO2;S3:当CO2气压为0.05‑0.5MPa时进行加压碳化搅拌,即可得到具有高可建造性的混凝土材料。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在3D打印混凝土浆料前对混凝土浆料进行加压碳化搅拌处理,可以有效促进混凝土材料从具有高工作性能向具有高可建造性转变,解决了混凝土材料在运输泵送和打印时流变性能上的矛盾。同时,本发明能够消纳部分高CO2含量的工业废气,能够进一步降低3D打印建筑的碳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