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5704798B
公开(公告)日:2025-02-14
申请号:CN202110498095.4
申请日:2021-08-11
Applicant: 郑州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CuCo‑Cu@CoCH复合纳米阵列的制备及其在过氧化氢电化学检测的应用,属于电化学检测领域。本发明利用常见的氢氧化物纳米阵列结构,结合共还原工艺,制备了花蕊状CuCo‑Cu@CoCH复合纳米阵列,其中“蕊丝”部分为Cu包裹的碱式碳酸钴,“蕊头”部分为CuCo合金。复合纳米阵列中CuCo颗粒的存在大大提高了复合材料的导电性,且对过氧化氢有强还原作用;较大的比表面积有利于检测物质的吸附;其在过氧化氢检测中表现出优异性能,线性检测范围为1μM~2000μM,灵敏度高达3290μA mmol L‑1cm‑2,检测限为0.97μmol L‑1。
-
公开(公告)号:CN119118214A
公开(公告)日:2024-12-13
申请号:CN202411587551.2
申请日:2024-11-08
Applicant: 广东邦普循环科技有限公司 , 湖南邦普循环科技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四氧化三钴及其制备方法与钴酸锂、正极极片和电池,涉及锂电池正极材料技术领域。所述四氧化三钴的Dv50、(111)晶面的晶粒尺寸D(111)、比表面积BET满足以下关系:3.33μm3/g≤#imgabs0#≤6.90μm3/g,其中所述四氧化三钴的Dv50为3~20μm。所述四氧化三钴由结晶度为30%~80%、中值粒径Dv50为3~22μm的碳酸钴经预烧结、煅烧得到;该四氧化三钴与锂源的反应活性高且机械性能好,得到的钴酸锂的锂离子扩散速率高,进而具有较高的比容量和首次充放电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8183868B
公开(公告)日:2024-10-18
申请号:CN202410327187.X
申请日:2024-03-21
Applicant: 科立鑫(珠海)新能源有限公司
IPC: C01G51/0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大粒径碱式碳酸钴的制备方法,属于锂离子电池材料技术领域。所述大粒径碱式碳酸钴的制备包括以下步骤:配置含钴的溶液A;配置含碳酸氢铵的溶液B;制备底液;搅拌下使用磁力隔膜泵将溶液A、溶液B并流输送至反应釜内控温反应,得物料C;搅拌下向反应釜中加氟硼酸铵,混合得物料D;搅拌下继续使用磁力隔膜泵将溶液A、溶液B并流输送至反应釜内,保持反应釜内pH为7.2‑7.3,控温反应,至反应釜内浆料的平均粒径为10‑12μm;控制反应釜内浆料的搅拌速度每小时降低10‑15rpm直至反应结束,过滤,取固相洗涤,干燥,得到具有优良振实密度、大粒径的碱式碳酸钴。
-
公开(公告)号:CN118289831A
公开(公告)日:2024-07-05
申请号:CN202410319897.8
申请日:2024-03-20
Applicant: 广东邦普循环科技有限公司 , 湖南邦普循环科技有限公司
IPC: C01G51/06 , H01M4/525 , H01M10/0525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锂离子电池领域,具体公开一种掺铝碳酸钴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本发明通过控制制备掺铝碳酸钴的反应过程,可以制得具有颗粒粒度小、粒度分布较宽以及振实密度高的掺铝碳酸钴。
-
公开(公告)号:CN115106044B
公开(公告)日:2024-06-25
申请号:CN202210759884.3
申请日:2022-06-30
Applicant: 金川集团镍钴有限公司 , 兰州金川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连续生产掺铝碳酸钴的装置及方法,属于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钴酸锂前驱体领域,解决了现有生产方法影响产品性能的问题。本发明包括主反应釜、副反应釜和提浓机;主反应釜与提浓机的入料口相连通,提浓机的提浓物料出口与主反应釜相连通;副反应釜与主反应釜相连通,主反应釜侧壁上部设有溢流口,溢流口与副反应釜相连通。本发明方法:主反应釜中持续加入原料;浆料进入提浓机中提浓,提浓后的浆液返回主反应釜;主反应釜内多余浆料溢流至副反应釜,副反应釜内的物料返回主反应釜进行生长;调整原料的加料速度控制颗粒的生长速度。本发明可实现连续生产,避免了反应过程中停釜、分釜及各参数的变化问题,达到铝元素均匀掺杂的目的。
-
公开(公告)号:CN114516664B
公开(公告)日:2024-04-02
申请号:CN202210330370.6
申请日:2022-03-31
Applicant: 高点(深圳)科技有限公司 , 贵州高点科技有限公司
IPC: H01M4/58 , C01G53/00 , C01G51/00 , C01G51/06 , H01M4/136 , H01M10/0525 , H01M10/05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碳酸盐接枝碳酸盐型正极材料前驱体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结构式为ACO3‑R‑BCO3,A和B为Ni1‑a‑bCoaMnbZc,其中0≤a≤1;0≤b≤1;0<a+b≤1;0≤c≤1,且A中的镍、钴、锰的摩尔比不同于B中的镍、钴、锰的摩尔比,Z为Al、Mg、Ti、B、Zr、Bi、Mo、P、稀土元素中的至少一种;R为包括Ni、Co、Mn、Al、Mg、Si、Ti、B、Zr、Bi、Mo、P、稀土元素中的至少一种元素的接枝剂。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前驱体在前驱体端即接枝,达到将不同类型材料均匀混合的目的,解决了目前混合正极材料存在的浆料分散不均、极片均匀性差和材料电化学性能不一致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3371764B
公开(公告)日:2023-11-07
申请号:CN202010163725.8
申请日:2020-03-10
Applicant: 荆门市格林美新材料有限公司
IPC: C01G51/06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碳酸钴制备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花棒状碳酸钴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分别配制钴盐溶液和碳酸盐溶液,待用;向反应器中加入一定体积上述的碳酸盐溶液作为底液;再将上述的钴盐溶液和碳酸盐溶液分别以指定的进料流量同时加入至含有底液的反应器中进行反应,获得碳酸钴中间浆料;再将上述的钴盐溶液和碳酸盐溶液分别以调节后指定的进料流量同时加入至上述碳酸钴中间浆料中进行反应,反应结束后,进行陈化,获得碳酸钴浆料;对上述碳酸钴浆料固液分离,浆化洗涤、脱水、闪蒸和烘干,获得花棒状碳酸钴。经过对本发明制备得到的目标碳酸钴进行检测,发现本发明制备得到的目标碳酸钴呈花棒状的形貌结构。
-
公开(公告)号:CN115321605B
公开(公告)日:2023-10-17
申请号:CN202211005331.5
申请日:2022-08-22
Applicant: 广东邦普循环科技有限公司 , 湖南邦普循环科技有限公司
IPC: C01G51/06 , H01M4/525 , H01M10/052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转晶掺铝碳酸钴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钴盐、铝盐配制成混合金属溶液,并配制第一碳酸氢铵溶液、第二碳酸氢铵溶液和第三碳酸氢铵溶液;(2)将混合金属溶液与第二碳酸氢铵溶液并流加入到第一碳酸氢铵溶液中混合进行反应,并控制反应温度为40‑45℃,直至生成比表面积为0.3‑0.6cm2/g的转晶掺铝碳酸钴晶种;(3)向步骤(2)得到的含转晶掺铝碳酸钴晶种的溶液中并流加入混合金属溶液及第三碳酸氢铵溶液混合进行反应,直至转晶掺铝碳酸钴晶种的粒度生长至16.0‑19.0μm,固液分离,并对得到的固体物进行洗涤、烘干,得到转晶掺铝碳酸钴。该转晶掺铝碳酸钴的制备方法制备得到的转晶掺铝碳酸钴具有较好的掺铝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4455641B
公开(公告)日:2023-09-05
申请号:CN202011245472.5
申请日:2020-11-10
Applicant: 荆门市格林美新材料有限公司
IPC: C01G51/0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低氯含量的碳酸钴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将水加入反应容器中并升温,水与反应容器的体积为1:(4~16);S2、于搅拌状态将100~150g/L的氯化钴溶液与200~300g/L的碳铵溶液匀速对加进入反应容器中,反应6~10h,停止进料;S3、于100~300rpm搅拌速率下陈化2~4h;S4、将陈化后的浆料去除母液,再与热水混合得到浓浆料;S5、将浓浆料离心烘干,得到低氯含量的碳酸钴。本发明通过在反应容器中加入纯水作为底液,并根据反应容器控制底液的加入量,同时将碳铵溶液作为沉淀剂,与氯化钴持续匀速反应,得到低氯离子含量的碳酸钴,制备过程简单,条件温和,适用于工业化生产。
-
公开(公告)号:CN116534910A
公开(公告)日:2023-08-04
申请号:CN202310622177.4
申请日:2023-05-30
Applicant: 湖南中伟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中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IPC: C01G51/04 , C01G51/06 , H01M4/525 , H01M10/0525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四氧化三钴、碳酸钴及制备方法、正极材料、锂离子电池,涉及新能源技术领域。四氧化三钴二次颗粒整体进行Al的梯度掺杂,核层掺杂量高,提高LCO材料晶体结构稳定性,提高循环性能。该四氧化三钴包括核层和包覆核层的包覆层,钴含量从内到外逐层下降,减少表面Co4+含量,降低Co溶出量,可以提高安全性能。核层为功能层,体积占比大,钴含量较高,可提升容量、改善循环性能;包覆层为改性层,包覆在核层外部,包覆层很薄,掺杂元素总含量呈梯度提高,可提升材料特异性能,提高LCO综合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