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9137263A
公开(公告)日:2019-01-04
申请号:CN201810641705.X
申请日:2018-06-21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Abstract: 一种高比表面积聚丙烯腈碳纤维无纺布的比表面积为400‑800 m2 g‑1,具有孔径范围为0.5‑2nm的微孔结构,残炭率为40‑70%,无纺布中碳纤维直径为200‑600nm。是由沥青、聚丙烯腈和有机溶剂组成的纺丝液,经过静电纺丝技术、预氧化和碳化处理后获得的。本发明具有具有较好的柔性及自支撑、高比表面积的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08603318A
公开(公告)日:2018-09-28
申请号:CN201780009948.5
申请日:2017-02-03
Applicant: 帝人株式会社
IPC: D04H1/4242 , D01F9/14 , H01M4/13 , H01M4/6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4/62 , D01F9/145 , D04H1/4242 , H01M4/13 , H01M4/625
Abstract: 根据本发明,提供碳纤维集合体,其特征在于,由X射线衍射法的微晶面间距(d002)为0.3400nm以上的碳纤维构成,平均纤维直径为10~900nm,填充密度0.8g/cm3时的粉体体积电阻率为4.00×10-2Ω・cm以下。
-
公开(公告)号:CN108373581A
公开(公告)日:2018-08-07
申请号:CN201810124998.4
申请日:2018-02-07
Applicant: 海宁信蜂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Inventor: 朱光远
IPC: C08L63/00 , C08K7/06 , D01F9/145 , D01F9/16 , D01F9/22 , C08J7/06 , C08J7/18 , B29C39/02 , B29C39/22 , B32B37/06 , B32B37/1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08K7/06 , B29C39/02 , B29C39/22 , B32B37/06 , B32B37/10 , B32B2307/558 , B32B2605/08 , C08J7/18 , C08J2363/00 , D01F9/145 , D01F9/16 , D01F9/22 , C08L63/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碳纤维复合材料汽车零部件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制备碳纤维织物:(1.1)选取聚丙烯腈纤维、沥青纤维、粘胶丝或酚醛纤维材料;(1.2)将步骤(1.1)中的材料经历纤维纺丝、热稳定化(预氧化)、氧化、碳化四个过程,其间伴随着脱氢、环化、预氧化、氧化及脱氧等化学变化,经过这些过程以后,可以得到碳纤维的原丝;(1.3)通过自动放置机械会将碳纤维浸泡在环氧树脂中,上浆结束后,将环氧树脂放在真空中加压对其进行固化,即可得到碳纤维织物。与其它制备技术相比,工艺流程简单、成熟,大大提高半汽车零部件的使用质量,节省能源,提高了汽车零部件的使用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07447298A
公开(公告)日:2017-12-08
申请号:CN201710834671.1
申请日:2017-09-15
Applicant: 江苏科力特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Inventor: 陈天烨
IPC: D01F9/145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D01F9/14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以中间相沥青为原料制备沥青基活性炭纤维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中间相沥青经熔融纺丝制成沥青纤维,沥青纤维进行不熔化处理制成不熔化沥青纤维,不熔化沥青纤维经碳化和石墨化处理制成高性能沥青基炭纤维,最后把沥青基炭纤维活化就可以生产出高性能沥青基活性炭纤维。该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投资成本低,能源消耗低,无污染,填补了国内空白。
-
公开(公告)号:CN106087116A
公开(公告)日:2016-11-09
申请号:CN201610469740.9
申请日:2016-06-26
Applicant: 吴迪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木屑液化液改性中间相沥青基碳纤维的制备方法,属于中间相沥青基碳纤维制备技术领域。本发明收集废弃木屑洗净干燥碾磨后,与浓硫酸、冰醋酸混合水浴加热,抽滤得滤液,经浓缩、离心得木屑液化液,与油系中间相沥青混合静置,经蒸发、活化后,在氮气保护下,熔融挤出得改性油系中间相沥青纤维,保温后,经氧化、碳化制得木屑液化液改性中间相沥青基碳纤维。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制备步骤简单,成本低,所得产品流变性好,产率高,脆性小;充分利用废弃木屑制备中间相沥青基碳纤维,实现了资源的可持续循环利用。
-
公开(公告)号:CN106012106A
公开(公告)日:2016-10-12
申请号:CN201610477128.6
申请日:2016-06-27
Applicant: 董晓
IPC: D01F9/145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D01F9/14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中间相沥青基碳纤维的制备方法,属于碳纤维制备技术领域。本发明取煤矸石粉碎碾磨后,与浓硫酸混合反应,再与双氧水、高锰酸钾混合氧化反应,将反应物放入层析袋中,于冰水浴中析出结晶,收集层析物与沥青、石油醚混合提炼过滤所得的滤渣混合,超声分散后静置熟化,经纺丝、碳化制得中间相沥青基碳纤维。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制备步骤简单,制备过程中熔体粘度降低了25~30%;所得产品流变性和稳定性好,产率提高了20~25%。
-
公开(公告)号:CN104755554A
公开(公告)日:2015-07-01
申请号:CN201380057180.0
申请日:2013-09-20
Applicant: 旭有机材工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09D161/06 , C08K5/05 , C08K7/06 , C08L61/06 , C08L2205/02 , D01F8/16 , D01F9/145 , D01F9/2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树脂组合物及使用该树脂组合物得到的碳纤维强化复合材料的前体、以及由该前体得到的碳纤维强化复合材料、以及碳纤维强化碳材料,所述树脂组合物可以获得在保持酚醛树脂所具有的高阻燃性及耐热性的同时还具有优异的机械特性的碳纤维强化复合材料。本发明使用含有甲阶型酚醛树脂、酚醛清漆型酚醛树脂和醇类作为必要成分而成的树脂组合物,所述醇类包含选自由甲醇、乙醇及正丙醇组成的组中的至少1种。
-
公开(公告)号:CN102239106B
公开(公告)日:2014-08-13
申请号:CN200980148893.1
申请日:2009-11-04
Applicant: 全南大学校产学协力团 , 得克萨斯系统大学董事会
IPC: B82B1/0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碳纳米纤维,更具体而言,涉及具有皮芯结构并含有沥青和聚丙烯腈(PAN)的碳纳米纤维,还涉及制备所述碳纳米纤维的方法以及含有所述碳纳米纤维的产品。因为本发明的碳纳米纤维由PAN和沥青构成,其直径为1μm以下并因构成皮层和/或芯层而具有彼此不同的特性,所以该碳纳米纤维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基于组成改变而使碳纳米纤维功能的多样性增加。
-
公开(公告)号:CN1328420C
公开(公告)日:2007-07-25
申请号:CN03806541.X
申请日:2003-01-17
Applicant: 阿克伦大学
Inventor: 达雷尔·勒内克塞尔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D04H1/70 , D01D5/0985 , D01F9/12 , D01F9/145 , D01F9/22 , D04H1/4382 , D04H3/02
Abstract: 一种通过利用加压气体流制造纳米纤维的非-编织垫的设备包括平行、间隔开的第一(12)、第二(22)、与第三(32)部件,各部件具有一个供给端(14,24,34)以及一个相对的出口端(16,26,36)。第二部件(22)与第一部件(12)相邻。第二部件(22)的出口端(26)延伸超过第一部件(12)的出口端(16)。第一(12)与第二(22)部件界定第一供给狭缝(18)。第三部件(32)与第一部件(12)相邻,位于第一部件(12)与第二部件(22)相对的一侧。第一(12)与第三(32)部件界定第一气体狭缝(38),而第一(12)、第二(22)与第三(32)部件的出口端(16,26,36)界定气体喷射空间(20)。还包括一种利用加压气体流制造纳米纤维的非-编织垫的方法。
-
公开(公告)号:CN1643190A
公开(公告)日:2005-07-20
申请号:CN03806541.X
申请日:2003-01-17
Applicant: 阿克伦大学
Inventor: 达雷尔·勒内克塞尔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D04H1/70 , D01D5/0985 , D01F9/12 , D01F9/145 , D01F9/22 , D04H1/4382 , D04H3/02
Abstract: 一种通过利用加压气体流制造纳米纤维的非-编织垫的设备包括平行、间隔开的第一(12)、第二(22)、与第三(32)部件,各部件具有一个供给端(14,24,34)以及一个相对的出口端(16,26,36)。第二部件(22)与第一部件(12)相邻。第二部件(22)的出口端(26)延伸超过第一部件(12)的出口端(16)。第一(12)与第二(22)部件界定第一供给狭缝(18)。第三部件(32)与第一部件(12)相邻,位于第一部件(12)与第二部件(22)相对的一侧。第一(12)与第三(32)部件界定第一气体狭缝(38),而第一(12)、第二(22)与第三(32)部件的出口端(16,26,36)界定气体喷射空间(20)。还包括一种利用加压气体流制造纳米纤维的非-编织垫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