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4819700B
公开(公告)日:2017-03-15
申请号:CN201510122087.4
申请日:2015-03-19
Applicant: 西北综合勘察设计研究院
IPC: G01C5/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填筑体沉降监测用沉降磁环的埋设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开挖竖直探井;步骤二、开设竖向刻槽;步骤三、安装沉降管:将多个沉降磁环依次套在沉降管上,并将套有沉降磁环的沉降管放入竖向刻槽内;步骤四、定位沉降磁环:将每个沉降磁环与填筑体上的沉降监测目标层位置相对应,再在每个沉降磁环的上方和下方均设置一个与其接触配合的固定卡,固定卡套在沉降管上且与沉降管之间具有间隙,固定卡从竖向刻槽的侧壁插入填筑体内;步骤五、回填竖直探井。采用这种沉降磁环的埋设方法,能够准确、有效反映周围大面积填筑体分层沉降或回弹等变形特征,扩大了沉降磁环在岩土工程监测中的应用范围。
-
公开(公告)号:CN102943480A
公开(公告)日:2013-02-27
申请号:CN201210379484.6
申请日:2012-10-09
Applicant: 西安科技大学 , 西北综合勘察设计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黄土基坑支护方法,在基坑需要支护的边壁(1)上以一定倾角β=5-10°打入排水牵拉管(2),排水牵拉管(2)留在边壁(1)外的长度为20-30cm;通过弓形撑(3)的中点处的连接孔(31),将拉杆(5)与排水牵拉管(2)的顶端固定连接,弓形撑(3)两端通过支撑板(4)与支护边壁(1)相接触。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1)一套方案同时解决排水及支护问题。(2)无需在基坑底部支护,解决了后期施工场地占用问题。(3)无需大型施工机械,无需长时间作业。(4)支护装置可多次重复使用,且加工简单。
-
公开(公告)号:CN102767371A
公开(公告)日:2012-11-07
申请号:CN201210214932.7
申请日:2012-06-25
Applicant: 西安科技大学 , 西北综合勘察设计研究院
IPC: E21C41/1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帷幕灌浆技术实现保水采煤的方法,首先确定开采范围与开采深度,确定待采煤层(3)下部不透水基岩(4)的深度,利用帷幕灌浆技术,沿开采范围边界每隔一定距离从地面(1)到煤层(3)下部不透水基岩(4)打深孔,再用高压把浆液灌注到孔洞周围的孔隙或裂隙中,这些浆液将孔隙或裂隙周边土层或岩层连成一个圆柱型不透水体,如果孔距合适使得这些圆柱型不透水体连接形成一道完整的挡水帷幕,以达防渗的目的,疏干帷幕范围内待采煤层上部的地下水,开采待采煤层,如果本范围内含有两个以上煤层,可逐一开采。有效预防开采中发生的突水事故,同时大大降低排水时间及费用,实现保水采煤的目标,具有明显的社会及经济效益。
-
公开(公告)号:CN109706943A
公开(公告)日:2019-05-03
申请号:CN201811464987.7
申请日:2018-12-03
Applicant: 西北综合勘察设计研究院 , 西安科技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用于道路边坡绿化及排水的边坡防护结构,方格型骨架上设有骨架排水通道、排水孔,方格型石骨架之间由上至下设有防护网、种植土层和砂石垫层,排水管设于方格型石骨架下方,排水管伸入土体部分设有渗水孔,边坡下部排水沟入口设有若干过滤网,排水沟包括储水空间,储水空间顶部设有方形口,储水空间下部设有长方体木块,在降雨情况下木块在浮力作用下浮起封闭方形口。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利用不锈钢管进行坡体内部排水,在减小坡体含水量的同时对坡体起到了一定的锚固作用。
-
公开(公告)号:CN106930271A
公开(公告)日:2017-07-07
申请号:CN201710248863.4
申请日:2017-04-17
Applicant: 西北综合勘察设计研究院
IPC: E02D5/2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E02D5/2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无肥槽开挖地下连续侧墙支挡防护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测放基坑地下侧墙、钢筋混凝土支护桩的位置;步骤(2)、施工钢筋混凝土支护桩、冠梁并在设预埋钢管;步骤(3)、在坑基侧壁做挂网喷浆层;步骤(4)、打锚索孔,下好锚索后注浆到设计强度等级;步骤(5)、设置带状钢板,固定锚头;步骤(6)、做水泥砂浆找平层和防水卷材层。步骤(7)、预埋好钢板;步骤(8)、在基坑侧壁绑扎好钢筋网设置模板,在模板外侧设置次龙骨上设置支撑构件,在支撑构件和钢板之间焊接斜向支撑工字钢,并设置主龙骨构造;步骤(9)、用扣件和钢管对拉固定,施工浇筑坑基一侧垂直面混凝土层。
-
公开(公告)号:CN104819700A
公开(公告)日:2015-08-05
申请号:CN201510122087.4
申请日:2015-03-19
Applicant: 西北综合勘察设计研究院
IPC: G01C5/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填筑体沉降监测用沉降磁环的埋设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开挖竖直探井;步骤二、开设竖向刻槽;步骤三、安装沉降管:将多个沉降磁环依次套在沉降管上,并将套有沉降磁环的沉降管放入竖向刻槽内;步骤四、定位沉降磁环:将每个沉降磁环与填筑体上的沉降监测目标层位置相对应,再在每个沉降磁环的上方和下方均设置一个与其接触配合的固定卡,固定卡套在沉降管上且与沉降管之间具有间隙,固定卡从竖向刻槽的侧壁插入填筑体内;步骤五、回填竖直探井。采用这种沉降磁环的埋设方法,能够准确、有效反映周围大面积填筑体分层沉降或回弹等变形特征,扩大了沉降磁环在岩土工程监测中的应用范围。
-
公开(公告)号:CN102733401B
公开(公告)日:2015-05-06
申请号:CN201210214485.5
申请日:2012-06-25
Applicant: 西北综合勘察设计研究院 , 西安科技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露天矿山排土场边坡治理方法,将边坡坡度整理为1∶1.5-1∶3,粘性土取1∶1.5,沙砾石取1∶3,其它土类取中间值;修筑平台(2):垂直高度每上升6-12m修筑水平平台,宽度为5m;修筑水平排水沟(3):在平台中部修筑水平排水沟;修筑排泄沟(4):在坡面上水平方向每隔30m修筑一垂直于水平排水沟的排泄沟,坡度视所在地降水大小而定,北方α=2-3°,南方α=3-5°;如果排土场顶部坡度达不到前述要求,在顶部修筑沟渠网(6);植物护坡。对原有的排土场上通过有限的工程和生物措施改造,可根治露天采矿排土场的安全隐患,使水土流失大为减轻,改善生态环境,美化矿区及周边环境。同时具有投资少,工期短的特点,由于结构简单,后期维护费用低。
-
公开(公告)号:CN102733401A
公开(公告)日:2012-10-17
申请号:CN201210214485.5
申请日:2012-06-25
Applicant: 西北综合勘察设计研究院 , 西安科技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露天矿山排土场边坡治理方法,将边坡坡度整理为1∶1.5-1∶3,粘性土取1∶1.5,沙砾石取1∶3,其它土类取中间值;修筑平台(2):垂直高度每上升6-12m修筑水平平台,宽度为5m;修筑水平排水沟(3):在平台中部修筑水平排水沟;修筑排泄沟(4):在坡面上水平方向每隔30m修筑一垂直于水平排水沟的排泄沟,坡度视所在地降水大小而定,北方α=2-3°,南方α=3-5°;如果排土场顶部坡度达不到前述要求,在顶部修筑沟渠网(6);植物护坡。对原有的排土场上通过有限的工程和生物措施改造,可根治露天采矿排土场的安全隐患,使水土流失大为减轻,改善生态环境,美化矿区及周边环境。同时具有投资少,工期短的特点,由于结构简单,后期维护费用低。
-
公开(公告)号:CN102726187A
公开(公告)日:2012-10-17
申请号:CN201210214967.0
申请日:2012-06-25
Applicant: 西北综合勘察设计研究院 , 西安科技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煤矿开采沉陷区地表生态治理方法,(1)用粘土在沉陷坑下半部做夯实隔层;(2)将矿山堆置的煤矸石,填入沉陷坑,并分层进行压实处理,然后覆土和周边地表平;(3)对沉陷坑的坡肩进行削坡;(4)将削坡体削下的土体填入沉陷坑内,逐层压实,并整理表面平整;(5)采集表层50cm土壤样品,进行土壤理化性状及土壤养分参数分析;(6)选择适宜的乔木、灌木、草被品种栽植;(7)在垄上栽植;(8)在表层50cm土壤层施用微生物活化剂熟化耕作层土壤。利用粘土在沉陷坑底部做隔离层,既解决了煤矸石占地和自燃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又有效杜绝了煤矸石充填后有害物质向地下水的渗漏通道。
-
公开(公告)号:CN111677082A
公开(公告)日:2020-09-18
申请号:CN202010555468.2
申请日:2020-06-17
Applicant: 西北综合勘察设计研究院
IPC: E03F1/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城市排水技术领域的一种用于消减城市内涝的自动渗灌系统,包括砂卵石反滤层、隔水层、连接杆、管道、滤料、渗水井管、止水料、橡胶浮锥和过滤罩,管道和渗水井管呈同轴设置,管道处于弱透水地层中,渗水井管处于强透水地层中,且管道的底端与渗水井管的顶端连通,管道的外侧与土壤之间填充有止水料,渗水井管的外侧与土壤之间填充有滤料,管道内侧的上部固定连接有连接杆,连接杆的中部固定安装有弹簧,弹簧的顶端固定安装有橡胶浮锥,该自动渗灌系统在运营之后,不需要人工干预既自动排渣,并且后期维护方便,能很大程度提高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有效的缓解城市内涝,减少人民财产损失,构建人与自然和谐。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