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7739836B
公开(公告)日:2023-09-05
申请号:CN201711228345.2
申请日:2017-11-29
Applicant: 洛阳理工学院
IPC: C22B7/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非接触式连续生物淋滤赤泥的装置及方法,包括产酸过滤罐,淋滤罐和固液分离罐;先将灭菌并接种黑曲霉孢子的培养基置于产酸过滤罐中进行培养,黑曲霉代谢产酸,通过产酸过滤罐分离出菌丝球和淋滤液,菌丝球从产酸过滤罐侧壁排出,淋滤液从底部排出进入淋滤罐,与加入的赤泥浆液发生金属离子的酸解浸出反应,反应后的物料泵入固液分离罐,金属离子浸出液从罐体上部排出,浸出、脱碱后的赤泥从罐体底部排出。本发明的工艺赤泥不与菌丝体直接接触,避免了赤泥毒性对菌丝体生长和繁殖的负面影响,连续浸出使菌种始终处于对数生长期,避免了菌体延滞期和衰亡期的负面影响,实现了赤泥中贵重金属元素的高效、绿色、低成本浸出。
-
公开(公告)号:CN107915386B
公开(公告)日:2021-02-12
申请号:CN201711229512.5
申请日:2017-11-29
Applicant: 洛阳理工学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赤泥的生物脱碱方法,将黑曲霉孢子悬液接种于培养基并在发酵罐中发酵产酸,产生的发酵液进入菌液分离罐,分离后的发酵液进入混凝沉淀罐中进一步去除其中的微小菌丝体及悬浮物,然后将清洁的发酵液送入脱碱罐与赤泥粉进行酸碱中和反应及固液分离过程,分离后的上层清液为脱碱液,下部为脱碱后的赤泥。在本发明工艺方法的批次运行模式下,赤泥与微生物细胞完全分离,生物脱碱后的赤泥滤渣和真菌菌体可回收利用,且该生物脱碱工艺方法可工业化生产和运营,从而实现了整个赤泥生物脱碱过程的绿色、环保、低成本和规模化运行。
-
公开(公告)号:CN108202075B
公开(公告)日:2020-11-27
申请号:CN201711228366.4
申请日:2017-11-29
Applicant: 洛阳理工学院
IPC: B09B3/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脱硅‑浸提两段式生物淋滤赤泥中放射性元素的方法,通过浮选法分离出赤泥中的硅酸盐矿物,再将黑曲霉孢子悬液接种于淋滤培养基中培养,过滤得菌丝球和去菌培养液;将硅酸盐矿物加入脱硅培养基中并接种胶质芽孢杆菌活化液进行培养,将菌丝球加入处理后的脱硅培养基进行培养,通过菌丝球的物理接触和菌体代谢产物的有机酸溶方式浸出硅酸盐矿物中的放射性元素至淋滤液中,将浮选法剩余的赤泥残渣加入所得的去菌培养液中,通过有机酸浸方式进一步淋滤赤泥残渣中的放射性元素。本发明对赤泥中放射性元素的浸出效率高、不需投加无机酸、反应条件温和、无污染、成本低廉,同时降低赤泥残渣放射性,实现赤泥资源化和无害化的双重目的。
-
公开(公告)号:CN110899307A
公开(公告)日:2020-03-24
申请号:CN201911294791.2
申请日:2019-12-16
Applicant: 洛阳理工学院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耐盐植物四翅滨藜进行赤泥固废修复的方法,选取脱硫石膏和污泥作为赤泥改良剂一次性均匀撒施在赤泥堆场表面,然后进行旋耕将脱硫石膏和污泥与赤泥混合均匀;采用播种育苗或扦插育苗的方式在与改良剂旋耕后的赤泥堆场表面种植耐盐植物四翅滨藜,播种或移栽后洒水保湿,1-2年内对幼苗严加管护,保证前期生长,待株高达到0.5米即可起到明显的修复和绿化覆盖作用,一次操作即可完成,后期四翅滨藜具有加速堆场脱碱的作用。本发明采用低成本改良赤泥,效果显著,同时植物本身可做牧草,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
公开(公告)号:CN108336304A
公开(公告)日:2018-07-27
申请号:CN201711444203.X
申请日:2017-12-27
Applicant: 洛阳理工学院
IPC: H01M4/136 , H01M4/1397 , H01M4/5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水热法制备不锈钢网负载FeCO3负极片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取不锈钢网洁净后放入水热反应釜;b、在去离子水中边搅拌边加入六亚甲基四胺,调溶液pH≤7,然后再加入聚乙二醇,混合均匀后加入FeCl2·4H2O,混合均匀后得到反应前驱液;c、将反应前驱液倒入步骤a的水热反应釜中,直到浸没不锈钢网基体,封闭反应釜,将反应釜置于加热器内进行水热反应,反应结束后,打开反应釜,将不锈钢网取出,超声波清洗后烘干,得到不锈钢网负载FeCO3负极片。本发明采用不锈钢钢网为基体,以FeCl2·4H2O为铁源、聚乙二醇为模板、六亚甲基四胺为沉淀剂制备不锈钢网生长FeCO3纳米片电极,省去了调制浆料及涂片工艺,工艺流程简单,产品性能优良。
-
公开(公告)号:CN108326323A
公开(公告)日:2018-07-27
申请号:CN201810271450.2
申请日:2018-03-29
Applicant: 洛阳理工学院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稻壳碳负载纳米零价铁粒子的制备方法,将稻壳碳微粒子加入FeCl2溶液中,得到混合溶液,将混合溶液逐滴加入NaBH4溶液中进行反应,反应结束后,通过离心分离、洗涤和干燥,得到稻壳碳负载纳米零价铁粒子。一方面,本发明的制备方法条件温和、操作简单、反应速度快,制备过程中不需要真空条件,原料来源广泛,价格低廉,利于降低成本;另一方面,本发明先制备稻壳碳微粒,然后在稻壳碳微粒上均匀负载Fe盐,最后再进行还原反应,制得的负载nZVI粒径分布均匀且范围窄,比表面积大,反应活性高,可广泛应用于环境污染的处理和环境修复领域。
-
公开(公告)号:CN107935340A
公开(公告)日:2018-04-20
申请号:CN201711229642.9
申请日:2017-11-29
Applicant: 洛阳理工学院
IPC: C02F11/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赤泥的非接触式连续生物脱碱工艺,先在产酸过滤罐中注满已灭菌且已接种脱碱菌种的培养基,设定启动阶段参数,运行一定时间后进入连续产酸阶段,采用连续进液和连续出液模式,黑曲霉在产酸过滤罐中发酵产酸,产生的发酵液输送入脱碱罐,菌丝球单独排出,在脱碱罐中,赤泥浆液与发酵液发生酸碱中和反应,降低赤泥碱度,将反应后的混合物料送入固液分离罐,脱碱液和脱碱后的赤泥均呈中性,可直接排放或回用。本发明的工艺赤泥不与菌丝体直接接触,避免了赤泥毒性对菌丝体生长和繁殖的负面影响,连续运行使菌种始终处于对数生长期,避免了菌体延滞期和衰亡期的负面影响,实现了赤泥生物脱碱工艺的高效、绿色、低成本运营。
-
公开(公告)号:CN107935242A
公开(公告)日:2018-04-20
申请号:CN201711228389.5
申请日:2017-11-29
Applicant: 洛阳理工学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赤泥渗滤液废水处理工艺,先将赤泥渗滤液泵入调节池进行均质化处理,之后泵入初沉池初步沉淀赤泥渗滤液中的固态杂质;上清液排入曝气中和池,池底污泥排入污泥浓缩池;在曝气中和池内,赤泥渗滤液的pH降至9.0以下出水,泵入混凝池进行混凝反应;然后泵入沉淀池固液分离,上清液泵入吸附塔吸附后排入清水池后排放,污泥泵入污泥浓缩池;污泥浓缩池内的上清液泵入调节池,浓缩污泥打入板框压滤机,压滤后的滤液泵入调节池,滤饼装入危废装置内外运或回收其中的金属元素。本发明采用曝气中和-混凝沉淀-物理吸附的组合工艺处理赤泥渗滤液,工艺简单、成本低廉、易规模化推广应用,经此方法处理后赤泥渗滤液可达标排放。
-
公开(公告)号:CN106220511A
公开(公告)日:2016-12-14
申请号:CN201610551630.7
申请日:2016-07-14
Applicant: 洛阳理工学院
IPC: C07C209/12 , C07C211/63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07C209/08 , C07C209/12 , C07C211/21 , C07C211/63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单体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在反应装置中加入二甲胺,冰水浴0-5℃下搅拌,以酚酞为指示剂,交替滴加烯丙基氯和氢氧化钠,保持指示剂不变色,升温38~42℃回流6h进行叔胺化反应,叔胺化反应后进行油水分离;步骤二、用分液漏斗将两相分离后,油水分离的上层油相静置8~12 min,而后加入烯丙基氯和蒸馏水反应在43~47℃反应2~4 h,得DMDAAC单体;步骤三、油水分离的下层水相加入烯丙基氯和氢氧化钠在43~47℃下反应5~7 h,得DMDAAC单体。本发明的制备过程中不用氢氧化钠干燥、不用丙酮结晶,方法简单,工艺条件温和,反应速度快,可有效遏制副反应从而降低成本、提高产率,有利于工业化生产。
-
公开(公告)号:CN103990810A
公开(公告)日:2014-08-20
申请号:CN201410234922.9
申请日:2014-05-30
Applicant: 洛阳理工学院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纳米铟粉的制备工艺,包括以下步骤:(1)取铟盐和去离子水配制铟盐溶液;(2)取聚乙烯吡咯烷酮溶液或者聚乙烯醇溶液加入步骤(1)得到的铟盐溶液中,搅拌后得到混合溶液,然后将混合溶液置入恒温水浴槽中,恒温至10~35℃;(3)在恒温条件下,边搅拌混合溶液边滴加羟胺溶液,滴加完毕后继续搅拌7~10min,滤出沉淀,将沉淀分别用去离子水和无水乙醇各洗涤四次,干燥后得到粒径小于400nm的铟粉;本发明的制备方法通可溶性的铟盐(三氯化铟、硫酸铟或硝酸铟),在常温常压(10~35℃)下即可制取粒径小于400nm的铟粉,且得到的铟粉粒度分布范围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