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产壳四糖能力的壳聚糖酶突变体及其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9410615A

    公开(公告)日:2025-02-11

    申请号:CN202411582571.0

    申请日:2024-11-07

    Applicant: 常州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酶工程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具有产壳四糖能力的壳聚糖酶突变体及其应用。将来源于枯草芽孢杆菌的GH46家族糖苷水解酶壳聚糖酶(BsCsn46A),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对BsCsn46A第203位氨基酸残基进行饱和突变筛选出具有产壳四糖潜力的突变体,获得的壳聚糖酶突变体为E203M,E203S,E203R,E203H,E203N,E203C,E203Q,E203G,E203T,E203V,E203P。通过水解结果分析,获得的突变体具有产壳四糖的能力。

    一种海藻糖和葡萄糖酸联产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913483B

    公开(公告)日:2023-06-23

    申请号:CN202111396452.2

    申请日:2021-11-23

    Applicant: 常州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海藻糖和葡萄糖酸联产的方法。利用安全菌株谷氨酸棒杆菌过量表达海藻糖合酶并利用曲拉通X‑100处理重组谷氨酸棒杆菌获得透性化细胞,可使用全细胞催化麦芽糖合成海藻糖。在催化制备海藻糖的反应液中添加产葡萄糖酸黑曲霉AnM1菌体,将体系中的葡萄糖氧化成葡萄糖酸,可降低葡萄糖对海藻糖合酶活性的抑制作用,提高海藻糖合成速率。待海藻糖合成反应平衡,反应液离心收集谷氨酸棒杆菌和黑曲霉菌体,所得菌体可重复利用。所得反应液上清中添加糖化酶和黑曲霉AnM1菌体,将反应液中剩余麦芽糖水解成葡萄糖并氧化成葡萄糖酸,获得含海藻糖和葡萄糖酸的反应液。本发明可同时生产海藻糖和葡萄糖酸,并能提高原料利用率。

    一种高温度稳定性的突变壳聚糖酶

    公开(公告)号:CN114752584A

    公开(公告)日:2022-07-15

    申请号:CN202210409302.9

    申请日:2022-04-19

    Applicant: 常州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基因克隆,定点突变,基因重组技术,具体公开了从阿维链霉菌中克隆的新的46家族糖苷水解酶壳聚糖酶(SaCsn46A)的突变体,该酶由271个氨基酸组成,其中包含34个氨基酸信号肽。通过分析该酶蛋白结构上的高去折叠自由能位点,以此选择突变位点进行突变,筛选出温度稳定性提高的壳聚糖酶突变体。本发明将原始酶SaCsn46A第237位甘氨酸突变为丙氨酸(G237A),将突变体在大肠杆菌Rosetta中进行表达。通过与野生型壳聚糖酶比较,发现突变酶的温度稳定性相比于野生菌型的温度稳定性提高了4.8倍。薄层色谱分析结果表明,该酶水解产物主要为氨基葡萄糖GlcN和(GlcN)2。

    一种氨氧化复合菌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3512515A

    公开(公告)日:2021-10-19

    申请号:CN202110774387.6

    申请日:2021-07-08

    Applicant: 常州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微生物菌剂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氨氧化复合菌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通过将脱氮副球菌TD‑10、戈登氏菌TD‑46和粪产碱菌TD‑94三株高效氨氧化细菌进行复配,获得一种新型氨氧化复合菌剂CCZU C6。本发明的复合菌剂具有脱氮速率高、抗环境能力强等优点,投加该复合菌剂48小时后,氨氮由初始的155.8mg/L降至0.9mg/L,氨氮降解速率达到了77.4mg/L·d‑1,氨氮去除率达到了99%,可广泛应用于煤化工污水、发酵污水、化工与制药类生产污水等高氨氮污水处理。

    一种高产脂肪酶酶活菌株的筛选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0643516A

    公开(公告)日:2020-01-03

    申请号:CN201910980977.7

    申请日:2019-10-16

    Applicant: 常州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生物发酵工程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高产脂肪酶酶活菌株的筛选方法。采用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菌株,在致死率为70-90%的条件下成功筛选出一株酶活高达73.33U/g的产酶菌株。并通过后续优化试验确定菌株最适的培养基组分以及生长条件:豆粕20g,初始含水量68%,葡萄糖含量3%,蛋白胨含量1%,猪油含量5%,CaCl2 0.04%,FeCl3 0.04%,接种量4%,培养温度28℃,培养3天后酶活高达93.33U/g,大大提高了菌株产酶能力,达到理想目标。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