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577898A
公开(公告)日:2025-03-07
申请号:CN202411636346.0
申请日:2024-11-15
Applicant: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铁道建筑研究所 ,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 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 ,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IPC: G06F30/13 , G06F30/20 , G16C60/00 , G06F119/14 , G06F111/0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装配式弹性固化道床轨道结构理论模型建立及验证方法,包括建立钢轨模型、轨枕模型、复合单元块模型、调整层模型和下部基础模型;将调整层模型装配至下部基础模型上,将复合单元块模型装配至调整层模型上,将轨枕模型装配至复合单元块模型上,将钢轨模型装配至轨枕模型上;在钢轨模型与轨枕模型之间连接弹簧模型,用于模拟扣件系统及回填碎石;赋予材料参数,得到装配式弹性固化道床轨道结构理论模型。本发明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对于装配式弹性固化道床服役状态的理论及试验研究手段还较为缺乏的问题,实现建立装配式弹性固化道床理论模型并对其进行验证,为装配式弹性固化道床轨道结构的研究和推广提供科学支撑的目的。
-
公开(公告)号:CN119354867A
公开(公告)日:2025-01-24
申请号:CN202411485465.0
申请日:2024-10-23
Applicant: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铁道建筑研究所 ,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 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装配式固化道床轨枕复合单元块粘接力的测试装置及测试方法,用于测试包含轨枕和两块固化块的复合单元块;测试装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顶面开设用于容纳轨枕的第一槽体和第二槽体,所述第一槽体与第二槽体之间具有间隙;还包括位于所述间隙上方的加载装置、用于获取所述加载装置加载力的力传感器、用于获取所述加载装置位移量的位移传感器。本发明提供一种装配式固化道床轨枕复合单元块粘接力的测试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难以对复合单元块的粘接力进行测试的问题,实现对复合单元块的粘接力进行有效测试、为装配式固化道床的深入研究提供合理支撑的目的。
-
公开(公告)号:CN119190135B
公开(公告)日:2025-02-28
申请号:CN202411710664.7
申请日:2024-11-27
Applicant: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铁道建筑研究所 ,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 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突发地震条件下高速列车智能防脱轨系统和方法,涉及铁路安全领域,包括:动力学计算模块,用于生成地震条件下高速列车的动态响应数据并获取脱轨阈值;轮轨相对位置感知模块,用于获取实际运行过程中的动态响应数据;地震脱轨预警模块,用于在地震发生时实时比较实际运行过程中的动态响应数据与脱轨阈值下的动态响应数据,并输出预警信号;应急防护模块,用于接收预警信号,并启动车载防脱轨装置。本发明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被动式的铺设防脱护轨,成本过高且与高速列车的适配性较弱的问题,实现提高在地震发生时、运行过程中的高速列车的主动防脱轨能力,同时降低投入成本、减小日常维护工作量的目的。
-
公开(公告)号:CN119469837A
公开(公告)日:2025-02-18
申请号:CN202411636349.4
申请日:2024-11-15
Applicant: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铁道建筑研究所 ,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 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地震诱发高速列车脱轨全过程状态试验模拟系统,车辆‑轨道‑下部基础结构模型包括下部基础结构模型、轨道系统模型、车辆模型;加速系统位于所述轨道系统模型的一端;制动系统位于所述轨道系统模型的另一端;地震模拟装置连接于所述下部基础结构模型;监测系统包括车载监测子系统、轨旁监测子系统;数据采集系统用于采集所述监测系统的监测数据并进行处理。本发明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无法实现地震条件下高速列车脱轨全过程准确复现及震后轨道结构系统损伤有效评估的问题,实现对地震诱发的高速列车脱轨全过程进行准确复现、并对震后轨道结构系统损伤进行有效评估的目的。
-
公开(公告)号:CN119190135A
公开(公告)日:2024-12-27
申请号:CN202411710664.7
申请日:2024-11-27
Applicant: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铁道建筑研究所 ,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 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突发地震条件下高速列车智能防脱轨系统和方法,涉及铁路安全领域,包括:动力学计算模块,用于生成地震条件下高速列车的动态响应数据并获取脱轨阈值;轮轨相对位置感知模块,用于获取实际运行过程中的动态响应数据;地震脱轨预警模块,用于在地震发生时实时比较实际运行过程中的动态响应数据与脱轨阈值下的动态响应数据,并输出预警信号;应急防护模块,用于接收预警信号,并启动车载防脱轨装置。本发明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被动式的铺设防脱护轨,成本过高且与高速列车的适配性较弱的问题,实现提高在地震发生时、运行过程中的高速列车的主动防脱轨能力,同时降低投入成本、减小日常维护工作量的目的。
-
公开(公告)号:CN115963026A
公开(公告)日:2023-04-14
申请号:CN202310056274.1
申请日:2023-01-14
Applicant: 中铁十六局集团路桥工程有限公司 , 中铁十六局集团有限公司 ,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Abstract: 本发明是一种钢材循环加载试验防失稳装置,包括仪器上加载头、第一销栓、第一组螺母、第一螺纹夹具、引伸计、第一螺母、试件、第二螺母、第二螺纹夹具、第二组螺母、第二销栓、仪器下加载头、销栓孔;本发明装置,制作成本更低、安装简便,体积更小;通过螺纹螺栓施加的预紧力完成夹持,限制了待测试样的平动以及转动;通过对试件的强约束,防止钢材受压失稳,从而实现大应变循环加载,使得可以在钢材发生屈曲失稳前就准确测试出钢材循环加载试验数据,测试所反应的材料特性也更加准确。
-
公开(公告)号:CN115266572A
公开(公告)日:2022-11-01
申请号:CN202210909688.X
申请日:2022-07-29
Applicant: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IPC: G01N19/0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应力水平钢筋与受横向压力混凝土间粘结性能测试装置,包括两个立柱,两个立柱之间设置有上梁和底梁,上梁位于底梁的上方,底梁上位于上梁和底梁之间设置有底部基座,底部基座上设置有容纳钢筋混凝土试件的自平衡加载框架,自平衡加载框架的一端通过箱型分配梁横向连接动静态拉压伺服作动器的一端,动静态拉压伺服作动器的另一端连接在立柱上;上梁上滑动设置有伺服作动器,伺服作动器竖向位于自平衡加载框架的上方。本装置良好的整体性使得加载框架实现刚性自平衡,可以实现钢筋混凝土试件的一端推一端拔试验及在高应力状态下钢筋混凝土在往复荷载作用下的粘结滑移性能测试,符合现实中的受力及地震荷载作用情况。
-
公开(公告)号:CN111827673B
公开(公告)日:2021-08-03
申请号:CN202010701060.1
申请日:2020-07-20
Applicant: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ECC增强煤矸石混凝土梁柱节点模板及其应用,该模板包括梁底模、柱底模、两块梁端模、两块柱端模、四块“L”型边模、四块隔板和两块防溢流板;梁底模、柱底模平行交叉呈“十”字形,两块梁端模设置在梁底模的前、后两端,两块柱端模设置在柱底模的左、右两端,四块“L”型边模设置在相邻两个梁端模、柱端模之间,边模的两端边缘分别与梁端模、柱端模的竖向边缘连接,四块隔板分别垂直对应卡接在靠近梁底模、柱底模交叉处的相对的边模之间,隔板竖直方向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两条竖缝,位于梁底模上的两个隔板的上端与边模上端之间分别覆盖设置有一块防溢流板。该模板构造简单、组装方便。
-
公开(公告)号:CN111828054B
公开(公告)日:2021-06-22
申请号:CN202010695573.6
申请日:2020-07-17
Applicant: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一种巷道防冲支护装置,涉及土木工程技术领域,能够有效提高支护性能。所述巷道防冲支护装置,包括第一支护层和第二支护层;所述第一支护层与所述第二支护层相叠设置且彼此连接;所述第一支护层中设置有可缩部,所述可缩部在所述第一支护层承受的应力超过第一阈值时吸收应力能量可缩变形。本发明可用于煤矿开采领域。
-
公开(公告)号:CN118241976A
公开(公告)日:2024-06-25
申请号:CN202410674787.3
申请日:2024-05-29
Applicant: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 中铁(上海)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 中铁二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 , 中铁八局集团昆明铁路建设有限公司 , 北京国锚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Inventor: 姜晓明 , 何肖辉 , 赵卫平 , 王科学 , 孙志成 , 吴宇飞 , 边文辉 , 翟兆玺 , 李喆 , 刘远建 , 殷小亮 , 何俊 , 杨帆 , 张真煌 , 张宝 , 杨贵均 , 唐丽茹 , 刘凯 , 姜秉成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旋挖钻机与钢筋笼布施一体化设备及地基施工方法,其中,一种旋挖钻机与钢筋笼布施一体化设备,包括:设备主体、挖掘组件、排渣组件和布施组件。通过挖掘组件和排渣组件实现了挖掘和排渣的同步进行,不需要往复提拉倒出渣土,降低了作业难度,同时布施组件直接带动钢筋笼跟随挖掘组件伸入地下,在完成掘进的时候钢筋笼也完成了部署,进一步地减少了作业流程提高施工效率。本申请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采用旋挖挤压的方式,以及挖掘后再进行护壁支护、下钢筋笼、注浆凝固等工序,导致施工过程需要消耗的时间较长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