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1916234A
公开(公告)日:2020-11-10
申请号:CN202010812480.7
申请日:2020-08-13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IPC: G21C15/1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非能动与能动相结合的核电厂安全注射系统及其使用方法,本发明包括设置在安全壳内的高压安全注射水箱、中压安全注射水箱和低压安全注射系统;高压安全注射水箱充满水,通过平衡管线和注入管线与反应堆冷却剂系统相连通;中压安全注射水箱中充有一定的压缩氮气,且所述中压安全注射水箱设置位置高于堆芯,通过注入管线与反应堆冷却剂系统连接;所述低压安全注射系统采用低压安全注射泵从堆坑蓄水池中取水,注入反应堆冷却剂系统。本发明可以实现高、中、低压等不同压力范围需求的全面覆盖,实现安全注射功能的多样性与可靠性,实现系统结构的简化设置,提升核电厂的安全性与经济性。
-
公开(公告)号:CN112382420B
公开(公告)日:2022-02-11
申请号:CN202011301040.1
申请日:2020-11-19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IPC: G21C15/18 , G21C15/22 , G21C15/24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水冷器的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通过采用环绕反应堆压力容器紧凑布置的环形水冷器,带出堆芯余热,并将循环排热水箱分割为热区和冷区,热区和冷区的顶部双向连通,底部设置单向流向装置,以限制冷流体只能从热区流向冷区,有利于水蒸气通过其顶部的排气管排出,并增强循环排热水箱与环形水冷器之间的自然循环能力;将水冷管内的热流体作为上升段,圆环形下降腔内的冷流体为下降段,依靠冷热流体的位差和密度差形成自然循环流动,循环排热水箱热区内形成的水蒸气通过其顶部的排气管排出,实现堆芯正常停堆或事故停堆后,更安全、更可靠地排出堆芯内的剩余热量,并保证燃料包壳、压力容器、反应堆腔室壁面的温度不超过允许温度。
-
公开(公告)号:CN112382420A
公开(公告)日:2021-02-19
申请号:CN202011301040.1
申请日:2020-11-19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IPC: G21C15/18 , G21C15/22 , G21C15/24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水冷器的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通过采用环绕反应堆压力容器紧凑布置的环形水冷器,带出堆芯余热,并将循环排热水箱分割为热区和冷区,热区和冷区的顶部双向连通,底部设置单向流向装置,以限制冷流体只能从热区流向冷区,有利于水蒸气通过其顶部的排气管排出,并增强循环排热水箱与环形水冷器之间的自然循环能力;将水冷管内的热流体作为上升段,圆环形下降腔内的冷流体为下降段,依靠冷热流体的位差和密度差形成自然循环流动,循环排热水箱热区内形成的水蒸气通过其顶部的排气管排出,实现堆芯正常停堆或事故停堆后,更安全、更可靠地排出堆芯内的剩余热量,并保证燃料包壳、压力容器、反应堆腔室壁面的温度不超过允许温度。
-
公开(公告)号:CN112906201B
公开(公告)日:2023-03-14
申请号:CN202110110001.1
申请日:2021-01-27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IPC: G06F30/20 , G06F113/08 , G06F119/08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用于压水堆运行状态下一回路系统超压保护的设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构建待设计超压保护系统的压水堆模型;S2、根据反应堆及一回路系统在事故停堆后冷却剂容积随时间的变化规律获得安全阀的初始总排量;S3、将步骤S2获得的初始总排量代入步骤S1构建的压水堆模型,基于确定论分析方法核算安全阀的总排量;S4、基于确定论分析方法优化超压保护系统对应的保护信号、稳压器容量和波动管管径;S5、基于概率论确定超压保护系统中的安全阀数量,以及上游管路、下游管路和隔离阀设计。解决现有的超压保护设计主要通过事故后的响应分析来确定导致迭代次数多、周期长,同时难以找出满足安全要求的安全阀总的最小排量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1540486A
公开(公告)日:2020-08-14
申请号:CN202010300364.7
申请日:2020-04-16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IPC: G21C15/18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反应堆安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小型压水反应堆及安全壳长期非能动热量排出系统。该系统包括非能动余排换热器、低压安注管线、再循环管线、低压安注水箱、安全壳地坑、安全壳和冷凝水收集装置,非能动余排换热器浸没于低压安注水箱中,低压安注箱通过低压安注管线与反应堆下降段相连,安全壳地坑通过再循环管线与反应堆下降段相连。该发明使得小型压水反应堆的安全性提升到了全新的高度,仅仅依赖空气,就可保证反应堆余热长期有效,从设计上实现固有安全,可以取消场外应急,经济性和厂址适应性都将获得极大提升。
-
公开(公告)号:CN110009228B
公开(公告)日:2021-04-02
申请号:CN201910270638.X
申请日:2019-04-04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Inventor: 邱志方 , 邓坚 , 方红宇 , 张丹 , 吴清 , 江光明 , 李喆 , 冉旭 , 李峰 , 喻娜 , 陈宏霞 , 初晓 , 张舒 , 陈宝文 , 吴鹏 , 鲜麟 , 周科 , 杨帆 , 张卓华 , 陆雅哲 , 吴广皓 , 蔡容 , 张晓华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概率论与确定论相结合的核电厂多样性保护系统设计方法,通过概率论识别系统及功能的重要度,确定多样性保护系统必须考虑的安全功能及系统;通过确定论确定安全系统功能的最小割集,确定多样性保护系统的功能需求。综合概率论与确定论的分析结果初步确定多样性保护系统的功能需求,并考虑相应的保护信号设置,最终通过概率论与确定论的定量化计算确定最优的多样性保护系统设置。本方法在传统的系统设计中引入了概率风险指引的方法,以实现系统设置最小化,安全功能最大的目的,在保障核电厂安全性的同时进一步优化核电厂的建造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112420226A
公开(公告)日:2021-02-26
申请号:CN202011301061.3
申请日:2020-11-19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环形气冷器的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包括至少两个独立的余热排出子系统和共用的补水箱,其中,每个余热排出子系统包括:由换热水箱和热交换器组成的换热装置,由下降腔、气冷管、上部环形联箱和下部环形联箱组成的环形气冷器,以及环形气冷器入口电动阀和出口电动阀;将气冷管内的热气体作为上升段,下降腔内的冷气体为下降段,依靠冷热气体的密度差和位差在环形气冷器和换热装置之间形成自然循环流动换热,从而在堆芯正常停堆或事故停堆后,实现安全、可靠地排出堆芯内的剩余热量,并保证燃料包壳、压力容器、反应堆腔室壁面的温度不超过允许温度。
-
公开(公告)号:CN110415840A
公开(公告)日:2019-11-05
申请号:CN201910721825.5
申请日:2019-08-06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提升压力容器外部临界热流密度的方法,解决了现有技术解决无法通过简单有效的手段实现核反应堆严重事故下堆芯熔融物滞留的问题。本发明包括:在堆芯出口温度高于事故临界值时,将氧化铝纳米流体注入到压力容器外部的流道中。本发明通过使用氧化铝纳米流体,基于纳米微粒沉积形成的覆盖层会影响接触角和毛细现象的原理,有效提升核反应堆严重事故下压力容器外部临界热流密度。
-
公开(公告)号:CN110009228A
公开(公告)日:2019-07-12
申请号:CN201910270638.X
申请日:2019-04-04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Inventor: 邱志方 , 邓坚 , 方红宇 , 张丹 , 吴清 , 江光明 , 李喆 , 冉旭 , 李峰 , 喻娜 , 陈宏霞 , 初晓 , 张舒 , 陈宝文 , 吴鹏 , 鲜麟 , 周科 , 杨帆 , 张卓华 , 陆雅哲 , 吴广皓 , 蔡容 , 张晓华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概率论与确定论相结合的核电厂多样性保护系统设计方法,通过概率论识别系统及功能的重要度,确定多样性保护系统必须考虑的安全功能及系统;通过确定论确定安全系统功能的最小割集,确定多样性保护系统的功能需求。综合概率论与确定论的分析结果初步确定多样性保护系统的功能需求,并考虑相应的保护信号设置,最终通过概率论与确定论的定量化计算确定最优的多样性保护系统设置。本方法在传统的系统设计中引入了概率风险指引的方法,以实现系统设置最小化,安全功能最大的目的,在保障核电厂安全性的同时进一步优化核电厂的建造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112420226B
公开(公告)日:2022-02-11
申请号:CN202011301061.3
申请日:2020-11-19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环形气冷器的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包括至少两个独立的余热排出子系统和共用的补水箱,其中,每个余热排出子系统包括:由换热水箱和热交换器组成的换热装置,由下降腔、气冷管、上部环形联箱和下部环形联箱组成的环形气冷器,以及环形气冷器入口电动阀和出口电动阀;将气冷管内的热气体作为上升段,下降腔内的冷气体为下降段,依靠冷热气体的密度差和位差在环形气冷器和换热装置之间形成自然循环流动换热,从而在堆芯正常停堆或事故停堆后,实现安全、可靠地排出堆芯内的剩余热量,并保证燃料包壳、压力容器、反应堆腔室壁面的温度不超过允许温度。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