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6189930A
公开(公告)日:2023-05-30
申请号:CN202211716732.1
申请日:2022-12-29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Inventor: 向清安 , 黄代顺 , 邓坚 , 朱大欢 , 崔怀明 , 张渝 , 卢毅力 , 曹锐 , 邓纯锐 , 邱志方 , 张明 , 武小莉 , 陈宝文 , 刘望 , 邹志强 , 杜政瑀 , 彭欢欢 , 马海福 , 王小吉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熔融物冷却结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反应堆熔融物堆内稀释冷却滞留装置,包括:压力容器延长封头、隔离板、压力容器下封头、堆芯下部支承板及压力容器直筒体;本发明通过氧化物牺牲材料降低熔融池体积功率密度、增加熔融池传热面积的方法,实现降低熔融池到下封头壁面的热流密度,提高堆芯熔融物在压力容器内的冷却与滞留的有效性。
-
公开(公告)号:CN119601267A
公开(公告)日:2025-03-11
申请号:CN202411776788.5
申请日:2024-12-05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核电厂全厂断电事故后带热系统及方法,包括压力容器、稳压器、蒸汽发生器以及PRS换热器;其中,压力容器和蒸汽发生器形成水循环,蒸汽发生器流向压力容器的路径上设置有第一应急注水泵,注水泵一侧设置有发电机,发电机和第一应急注水泵电连接;压力容器流向蒸汽发生器的路径上连通稳压器;PRS换热器的进气端和蒸汽发生器的顶部连通,且出气端和蒸汽发生器的中部连通,PRS换热器的出气端和蒸汽发生器中部连通的路径上设置有第二应急注水泵;稳压器的顶部设置有安全阀组和快速卸压阀组;蒸汽发生器的顶部设置有大气排放阀。在保证不降低核电厂的安全性的前提下降低核电厂投资,为后续实际工程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
公开(公告)号:CN114139403A
公开(公告)日:2022-03-04
申请号:CN202111517527.8
申请日:2021-12-13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Inventor: 张明 , 邹志强 , 冉旭 , 吴清 , 冷贵君 , 刘昌文 , 吴丹 , 钱立波 , 武铃珺 , 张航 , 武小莉 , 刘丽莉 , 向清安 , 王小吉 , 彭欢欢 , 杜政瑀 , 许幼幼
IPC: G06F30/20 , G06F111/08 , G06F119/1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概率论的事故规程整定值优化方法、装置和设备,方法包括:步骤1,确定允许执行操作的时间窗口;步骤2,将时间窗口按照执行操作进行可用时间划分;步骤3,根据各操作的可用时间获取可用时间影响因子和其他误操作影响因子;步骤4,获得整体操作失误概率;步骤5,对各操作的可用时间进行调整,重复执行步骤3‑步骤4,直到获得的整体操作失误概率最小;步骤6,将所述整体操作失误概率最小值对应的可用时间作为规程整定值输出。本发明采用概率论方法对不同整定值对事故缓解的影响进行定量分析,根据定量分析结果确定最优的参数整定值,可以降低事故后操纵员误操作的概率,提高核电厂安全水平。
-
公开(公告)号:CN114038593A
公开(公告)日:2022-02-11
申请号:CN202111365023.9
申请日:2021-11-17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Inventor: 刘丽莉 , 张明 , 邓纯锐 , 余红星 , 邓坚 , 刘余 , 黄代顺 , 丁书华 , 陈亮 , 卢川 , 邹志强 , 杨洪润 , 张航 , 武铃珺 , 彭欢欢 , 王小吉 , 向清安 , 武小莉 , 许幼幼 , 杜政瑀
IPC: G21C17/00 , G21C13/02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核反应堆压力容器下封头失效判定方法,严重事故工况下,根据堆芯熔融物与下封头及下封头配件的作用情况、下封头与下封头配件的形变情况,判断出反应堆压力容器下封头失效模式,所述下封头失效模式的类别大于两种。本发明所提供的核反应堆压力容器下封头失效模式判定方法可以较全面地评价和判断严重事故工况下核反应堆压力容器下封头的失效。
-
公开(公告)号:CN114018077A
公开(公告)日:2022-02-08
申请号:CN202111518800.9
申请日:2021-12-13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碱金属热管吸液芯及其制备方法和热管,碱金属热管吸液芯包括泡沫金属,所述泡沫金属的表面形成有碱金属针状纳米微粒,制备方法:将泡沫金属浸入含有碱金属离子的混合溶液中,然后取出泡沫金属进行高温烘烤。本发明利用氧化还原反应,采用泡沫金属表面复合针状纳米微粒的方法来形成微纳复合毛细结构,进一步减小微孔孔径,同时提升工质与毛细结构微孔的浸润性,减小接触角,有助于提高毛细极限。
-
公开(公告)号:CN114038590B
公开(公告)日:2024-12-31
申请号:CN202111328792.1
申请日:2021-11-10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Inventor: 刘丽莉 , 黄代顺 , 张明 , 崔怀明 , 卢毅力 , 张渝 , 邓坚 , 曹锐 , 邹志强 , 陈亮 , 许幼幼 , 杜政瑀 , 马海福 , 彭欢欢 , 王小吉 , 张航 , 武铃珺 , 武小莉
IPC: G21C15/18 , G21C15/02 , G21C15/24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非能动和能动堆腔注水冷却系统及方法,包括由内向外依次设置于压力容器下封头外侧的保温层、堆腔隔间混凝土墙和安全壳混凝土墙;所述压力容器下封头与所述保温层之间形成保温层流道;所述保温层外侧、堆腔隔间混凝土墙与所述安全壳混凝土墙底面之间形成堆腔隔间;所述堆腔隔间混凝土墙与所述安全壳混凝土墙侧面之间形成外侧隔间;所述堆腔隔间混凝土墙上部与所述安全壳混凝土墙顶面之间形成安全壳隔间;所述保温层流道的出口标高高于所述堆腔隔间混凝土墙的标高。本发明在核反应堆发生严重事故工况下迅速淹没压力容器下封头带走热量,保证其完整性,避免发生熔融物在安全壳中释放的后果,提高安全性。
-
公开(公告)号:CN113946954B
公开(公告)日:2023-06-20
申请号:CN202111199604.X
申请日:2021-10-14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Inventor: 刘丽莉 , 张明 , 邓坚 , 余红星 , 刘余 , 邓纯锐 , 陈亮 , 何晓强 , 丁书华 , 张吉斌 , 邹志强 , 张航 , 武铃珺 , 彭欢欢 , 王小吉 , 卢川 , 杨洪润 , 向清安 , 武小莉 , 许幼幼 , 杜政瑀
IPC: G06F30/20 , G21C17/00 , G06F111/1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核反应堆压力容器下腔室熔融池瞬态结构获取方法及装置,该方法包括:根据核反应堆严重事故进程确定熔融池结构计算的关键时间点;基于各关键时间点迁移到下腔室的熔融物组分与熔融物平衡态相图,判断熔融物是否分层;若熔融物出现分层,则根据各分层的密度计算熔融池的瞬态结构。与现有的只计算熔融物完全迁移到下腔室形成终态熔融池后的稳态结构获取方法相比,本发明可以给出熔融物在迁移过程中在下腔室内形成熔融池的瞬态结构形态,从而更准确地评价整个严重事故过程中实施压力容器外部冷却措施时压力容器的完整性。
-
公开(公告)号:CN114038590A
公开(公告)日:2022-02-11
申请号:CN202111328792.1
申请日:2021-11-10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Inventor: 刘丽莉 , 黄代顺 , 张明 , 崔怀明 , 卢毅力 , 张渝 , 邓坚 , 曹锐 , 邹志强 , 陈亮 , 许幼幼 , 杜政瑀 , 马海福 , 彭欢欢 , 王小吉 , 张航 , 武铃珺 , 武小莉
IPC: G21C15/18 , G21C15/02 , G21C15/24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非能动和能动堆腔注水冷却系统及方法,包括由内向外依次设置于压力容器下封头外侧的保温层、堆腔隔间混凝土墙和安全壳混凝土墙;所述压力容器下封头与所述保温层之间形成保温层流道;所述保温层外侧、堆腔隔间混凝土墙与所述安全壳混凝土墙底面之间形成堆腔隔间;所述堆腔隔间混凝土墙与所述安全壳混凝土墙侧面之间形成外侧隔间;所述堆腔隔间混凝土墙上部与所述安全壳混凝土墙顶面之间形成安全壳隔间;所述保温层流道的出口标高高于所述堆腔隔间混凝土墙的标高。本发明在核反应堆发生严重事故工况下迅速淹没压力容器下封头带走热量,保证其完整性,避免发生熔融物在安全壳中释放的后果,提高安全性。
-
公开(公告)号:CN114038589A
公开(公告)日:2022-02-11
申请号:CN202111327389.7
申请日:2021-11-10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Inventor: 张明 , 黄代顺 , 崔怀明 , 卢毅力 , 张渝 , 刘丽莉 , 邓坚 , 曹锐 , 邹志强 , 陈亮 , 许幼幼 , 杜政瑀 , 马海福 , 彭欢欢 , 王小吉 , 张航 , 武铃珺 , 武小莉
IPC: G21C15/18 , G21C15/02 , G21C15/24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全非能动堆腔注水冷却系统及方法,包括从内向外依次设置于压力容器下封头外侧的保温层、第一混凝土墙、第二混凝土墙和安全壳混凝土墙;压力容器下封头与保温层之间形成保温层流道;第一混凝土墙和第二混凝土墙之间形成自然循环流道;保温层外侧、第一混凝土墙与安全壳混凝土墙底面之间形成堆腔隔间;堆腔隔间、保温层流道和自然循环流道连通;第二混凝土墙与安全壳混凝土墙侧面形成外侧隔间,第二混凝土墙上部与安全壳混凝土墙顶面之前形成安全壳隔间;保温层流道的出口标高高于第一混凝土墙的标高,第二混凝土墙的标高高于保温层流道的出口标高。本发明提升了核反应堆的安全性。
-
公开(公告)号:CN113946954A
公开(公告)日:2022-01-18
申请号:CN202111199604.X
申请日:2021-10-14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Inventor: 刘丽莉 , 张明 , 邓坚 , 余红星 , 刘余 , 邓纯锐 , 陈亮 , 何晓强 , 丁书华 , 张吉斌 , 邹志强 , 张航 , 武铃珺 , 彭欢欢 , 王小吉 , 卢川 , 杨洪润 , 向清安 , 武小莉 , 许幼幼 , 杜政瑀
IPC: G06F30/20 , G21C17/00 , G06F111/1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核反应堆压力容器下腔室熔融池瞬态结构获取方法及装置,该方法包括:根据核反应堆严重事故进程确定熔融池结构计算的关键时间点;基于各关键时间点迁移到下腔室的熔融物组分与熔融物平衡态相图,判断熔融物是否分层;若熔融物出现分层,则根据各分层的密度计算熔融池的瞬态结构。与现有的只计算熔融物完全迁移到下腔室形成终态熔融池后的稳态结构获取方法相比,本发明可以给出熔融物在迁移过程中在下腔室内形成熔融池的瞬态结构形态,从而更准确地评价整个严重事故过程中实施压力容器外部冷却措施时压力容器的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