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6227140A
公开(公告)日:2023-06-06
申请号:CN202211692627.9
申请日:2022-12-28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IPC: G06F30/20 , G06Q10/0635
Abstract: 本申请属于反应堆专设安全系统设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风险指引的专设安全系统配置选型方法及装置;该方法,包括:制定初步设计,为后续细化的配置选型建立基础;针对需配置选型的专设安全系统,选择一组初始基准事件清单;PSA模型开发;通过确定论准则和概率论准则筛选出不可接受的设计;其中,所述确定论准则根据现行的核电站安全法规确定;所述概率论准则使用PSA作为设计方案;通过基于决策指标的决策模型,对未被筛除的配置方案进行结构化和多方面的比较,最终完成配置选型。该方法综合了确定论和概率论的互补优势,生成并评估配置方案,指导决策者对专设安全系统进行综合评估选型。
-
公开(公告)号:CN113299413A
公开(公告)日:2021-08-24
申请号:CN202110571646.5
申请日:2021-05-25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堆腔纳米流体非能动注入冷却系统,包括非能动堆腔注水系统、纳米流体非能动注入系统以及反应堆压力容器系统;反应堆压力容器系统设置有保护循环流道;保护循环流道包括堆腔壁、压力容器和压力容器保温层,压力容器保温层的内壁与压力容器的外壁形成保温层流道,压力容器保温层的外壁与堆腔壁形成混合流道,压力容器保温层的底部设置有入口,顶部设置有出口,混合流道与保温层流道通过入口和出口连通;冷却水或/和纳米流体从入口进入保温层流道,并从出口回流至混合流道。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堆腔纳米流体非能动注入冷却系统,纳米流体仅存在于保温层流道和混合流道内,避免对其他水源带来影响。
-
公开(公告)号:CN110415840A
公开(公告)日:2019-11-05
申请号:CN201910721825.5
申请日:2019-08-06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提升压力容器外部临界热流密度的方法,解决了现有技术解决无法通过简单有效的手段实现核反应堆严重事故下堆芯熔融物滞留的问题。本发明包括:在堆芯出口温度高于事故临界值时,将氧化铝纳米流体注入到压力容器外部的流道中。本发明通过使用氧化铝纳米流体,基于纳米微粒沉积形成的覆盖层会影响接触角和毛细现象的原理,有效提升核反应堆严重事故下压力容器外部临界热流密度。
-
公开(公告)号:CN104658623B
公开(公告)日:2017-03-01
申请号:CN201510071548.X
申请日:2015-02-11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30/4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应急运行规程与严重事故管理导则的接口管理方法,要求在严重事故前的过渡阶段同时执行应急运行规程和严重事故管理导则。过渡阶段主控室执行严重事故过渡期主控室导则(ICRG),ICRG中只包括严重事故相关的事故管理操作。本发明提出的接口管理方法明确了事故管理的性质归属,将严重事故管理的所有相关对策归入SAMG,应急运行规程中不包含严重事故的相关操作。本发明特别适用于配置了严重事故缓解设备的新型电厂,为了保证严重事故阶段设备的有效运行,有些严重事故缓解设备必须在堆芯损坏前开始执行相关的准备操作。
-
公开(公告)号:CN105047236A
公开(公告)日:2015-11-11
申请号:CN201510310146.0
申请日:2015-06-09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IPC: G21C15/1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30/4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反应堆严重事故状态下熔融物滞留非能动冷却系统,包括压力容器壁面与环腔壁面之间的压力容器环腔,该环腔顶部有排汽孔、底部有进水孔,围绕环腔壁面设置环腔水池,水池环腔壁面未被环腔水池包围的部分设置坩埚将其包围,形成坩埚腔室,坩埚向上延伸形成水池环腔,该环腔顶部有排气孔,与坩埚腔室相连通,在坩埚外围有坩埚冷却水池,水池顶部有开口,水池外围是钢安全壳,围绕着钢安全壳上半部有上部水池;环腔水池通过管线与坩埚冷却水池连通;再循环地坑设置在钢安全壳内,通过管线与坩埚冷却水池连通;坩埚腔室通过管线与坩埚冷却水池连通;本发明技术方案根据事故序列中不同衰变热能够实现堆芯熔融物三种层次的冷却和滞留。
-
公开(公告)号:CN114283954B
公开(公告)日:2024-12-31
申请号:CN202111592819.8
申请日:2021-12-23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反应堆卡轴事故安全分析方法及装置,该方法通过选取最小的DNBR作为瞬态最小DNBR,当瞬态最小DNBR小于预设DNBR阈值时,则获取当前热工水力参数对初始焓升因子进行调整,并调用DNBR计算程序对调整后的焓升因子进行计算;当计算得到的DNBR小于预设DNBR阈值时则将调整后的焓升因子作为新的初始焓升因子,继续执行调用DNBR计算程序的步骤,直至计算得到的DNBR不小于预设DNBR阈值停止,并将对应的焓升因子作为有效焓升因子;基于有效焓升因子从燃料统计曲线中选择对应的燃料棒份额作为卡轴事故下发生DNB的燃料棒份额,自动计算出瞬态中发生DNB的燃料棒份额,无需人工参与,提高卡轴事故分析的效率并降低差错率。
-
公开(公告)号:CN116189930A
公开(公告)日:2023-05-30
申请号:CN202211716732.1
申请日:2022-12-29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Inventor: 向清安 , 黄代顺 , 邓坚 , 朱大欢 , 崔怀明 , 张渝 , 卢毅力 , 曹锐 , 邓纯锐 , 邱志方 , 张明 , 武小莉 , 陈宝文 , 刘望 , 邹志强 , 杜政瑀 , 彭欢欢 , 马海福 , 王小吉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熔融物冷却结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反应堆熔融物堆内稀释冷却滞留装置,包括:压力容器延长封头、隔离板、压力容器下封头、堆芯下部支承板及压力容器直筒体;本发明通过氧化物牺牲材料降低熔融池体积功率密度、增加熔融池传热面积的方法,实现降低熔融池到下封头壁面的热流密度,提高堆芯熔融物在压力容器内的冷却与滞留的有效性。
-
公开(公告)号:CN110020480A
公开(公告)日:2019-07-16
申请号:CN201910281351.7
申请日:2019-04-09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IPC: G06F17/5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下封头内熔融池结构分层判断及基于风险导向的分析方法,包括:确定熔融池初始状态的关键参数的概率密度分布并进行抽样得到参数值组合;基于置换分层法,进行熔融池结构分层判断;基于U-Zr-O-Fe相图混溶隙范围分层法,进行熔融池结构分层判断;基于不同参数值组合的熔融池结构分层判断结果,计算两层或三层熔融池结构的形成概率;分别基于两层、三层熔融池结构选择传热关系式,计算熔融池到下封头每个角度的热流密度,并计算热流密度与临界热流密度的比值;基于不同参数值组合,分别统计两层、三层熔融池结构以及整个熔融池结构的热流密度与临界热流密度的比值的概率密度分布;实现了准确评价下封头内熔融物滞留有效性的技术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05047236B
公开(公告)日:2017-03-08
申请号:CN201510310146.0
申请日:2015-06-09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IPC: G21C15/1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30/4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反应堆严重事故状态下熔融物滞留非能动冷却系统,包括压力容器壁面与环腔壁面之间的压力容器环腔,该环腔顶部有排汽孔、底部有进水孔,围绕环腔壁面设置环腔水池,水池环腔壁面未被环腔水池包围的部分设置坩埚将其包围,形成坩埚腔室,坩埚向上延伸形成水池环腔,该环腔顶部有排气孔,与坩埚腔室相连通,在坩埚外围有坩埚冷却水池,水池顶部有开口,水池外围是钢安全壳,围绕着钢安全壳上半部有上部水池;环腔水池通过管线与坩埚冷却水池连通;再循环地坑设置在钢安全壳内,通过管线与坩埚冷却水池连通;坩埚腔室通过管线与坩埚冷却水池连通;本发明技术方案根据事故序列中不同衰变热能够实现堆芯熔融物三种层次的冷却和滞留。
-
公开(公告)号:CN119740362A
公开(公告)日:2025-04-01
申请号:CN202411752483.0
申请日:2024-12-02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基于优化算法的系统程序模型校准方法和装置,涉及计算机技术领域。该方法包括建立系统程序模型;读卡程序读入输入卡,记录整理参数信息;判断是否有参数优化指令;通过结果评价、关键部件参数选取、优化算法优化参数实现系统程序模型的自动化校准,最终提高系统分析程序模型(简称系统程序模型)的计算准确度。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