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6774093A
公开(公告)日:2023-09-19
申请号:CN202310773181.0
申请日:2023-06-27
Applicant: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计量中心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LCC谐振变换器的状态监测方法和装置,方法包括:通过移相控制策略,获得LCC谐振变换器一个开关周期内的模态,并得到各模态下的状态轨迹方程;通过扩展基波近似法,计算得到谐振腔电流峰值;计算得到各模态切换处电流电压变量的解析解,并得到各模态下的轨迹圆半径,从而获得变换器的状态轨迹模型,获得状态监测结果。实施本申请,通过移相控制策略,获得各模态下的状态轨迹方程;通过扩展基波近似法计算得到谐振腔电流峰值,从而获得最终的状态轨迹模型,相比于现有的针对基波分量的技术方案,提高了监测过程中状态建模的分析精度,可以精确地监测出稳态工作下移相控制的LCC谐振变换器谐振腔的状态。
-
公开(公告)号:CN113835348B
公开(公告)日:2023-08-08
申请号:CN202111097240.4
申请日:2021-09-17
Applicant: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计量中心
IPC: G05B15/02 , G05B19/41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智能家居控制系统,包括:智能网关、多个智能插座以及多个红外控制器;智能插座用于获取连接在该智能插座上的用电设备的用电信息;红外控制器用于获取室内温湿度参数以及人体红外感知结果;智能网关用于获取室外的温湿度以及室外光照强度;智能网关还用于接收用电信息、室内温湿度参数以及人体红外感知结果,并采用聚类算法融合室外的温湿度以及室外光照强度生成控制指令,将控制指令传输至智能插座,智能插座将控制指令传输至红外控制器,以使红外控制器控制家用电器。本发明通过获取用电信息与情境感知结果,建立智能家居控制系统,降低了用电成本以及提高了用户用电体验。
-
公开(公告)号:CN113449980B
公开(公告)日:2023-02-24
申请号:CN202110707794.5
申请日:2021-06-24
Applicant: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计量中心
IPC: G06Q10/0639 , G06Q50/06 , G06F18/2321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低压台区相序识别方法、系统、终端和存储介质,包括:采集目标台区在预设时间段内配变各相低压出线与各用户智能电表的电压时序数据;根据多维标度法对所述电压时序数据进行降维,获得低维电压特征集;根据CK-Means半监督聚类算法对所述低维电压特征集进行聚类处理,获得聚类处理后的低维电压特征集;根据所述聚类处理后的低维电压特征集,计算各配变终端对应点到各簇中心的距离,并根据所述各配变终端对应点到各簇中心的距离,获得用户智能电表的相序归属关系。本发明能够在目标台区仅安装用户智能电表的前提下,准确梳理用户智能电表的相序归属关系,不需要加装额外设备,可节省大量人力物力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115330010A
公开(公告)日:2022-11-11
申请号:CN202210402189.1
申请日:2022-04-15
Applicant: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计量中心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电网碳排放流的优化方法及设备,通过在碳排放流优化过程中引入秃鹫算法,以利用预设的秃鹫算法,对所述碳排放设备信息进行初始化,得到秃鹫群体;基于预设电网碳排放流模型,确定所述秃鹫群体中每个秃鹫个体在满足预设电网约束条件时的适应度;基于每个所述秃鹫个体的适应度,确定所述秃鹫群体中的目标秃鹫个体;利用所述秃鹫算法,更新向所述目标秃鹫个体靠近的其他秃鹫个体位置,直至达到所述秃鹫算法的最大迭代步数,得到所述电网中多个碳排放设备组成的最优碳排放流,从而利用秃鹫算法解决电网碳排放流的大规模问题,缩短耗时和提高求解质量,进而满足真实主体的低碳运行需求。
-
公开(公告)号:CN113757944B
公开(公告)日:2022-11-11
申请号:CN202111122550.7
申请日:2021-09-24
Applicant: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计量中心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空调系统模型的空调系统故障诊断方法及系统,其中方法包括:获取空调系统中每台设备的当前能耗数据;根据所述每台设备的当前能耗数据、每台设备对应的模拟能耗数据及每台设备对应的诊断阈值,判断所述空调系统中的所有设备是否能耗正常;若所述空调系统中的所有设备均能耗正常,则确定所述空调系统无运行故障;若存在所述空调系统中的任一设备能耗异常,则获取能耗异常设备的运行数据,并根据所述能耗异常设备的运行数据与模拟运行数据,诊断所述能耗异常设备的运行故障。本发明适用于数据基础好,诊断深度较深的建筑,提高空调系统故障诊断的准确性。
-
公开(公告)号:CN113341218B
公开(公告)日:2022-09-27
申请号:CN202110774371.5
申请日:2021-07-08
Applicant: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计量中心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量程自适应调节的直流电能表及其控制方法,直流电能表包括:电流档位切换模块、零磁通电流互感器组、信号调理模块、A/D转换模块及直流电能表控制模块;电信号依次在电流档位切换模块、零磁通电流互感器组、信号调理模块、A/D转换模块及直流电能表控制模块中传输;直流电能表控制模块用于接收A/D转换模块发送的直流电流输入信号对应的电流检测值,并判断电流检测值是否满足A/D转换模块的输出信号电流阈值,继而根据判断结果,生成反馈信号,将反馈信号发送至电流档位切换模块。本发明提供的直流电能表实现量程自适应调节,减小直流电能表对直流电流输入信号的测量误差。
-
公开(公告)号:CN115015474A
公开(公告)日:2022-09-06
申请号:CN202210402190.4
申请日:2022-04-15
Applicant: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计量中心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电力用户的碳排放量检测方法及设备,通过获取用户侧在目标周期内的实时净发电功率和用电电能脉冲数,并利用预设的碳排放因子模型,根据实时净发电功率,确定用户侧在目标周期内的平均碳排放因子,以能够考虑用户的自有分布式电源对碳排放的影响,同时确定用户侧的平均碳排放因子,避免低压配电网无实时潮流计算的情况,从而降低针对低压配电网的用户侧碳排放量的检测难度;最后根据平均碳排放因子和用电电能脉冲数,生成用户侧在目标周期内的第一碳排放量,实现用户侧的碳排放量检测,以一定周期为计算单位能够避免超大规模的数据计算,进一步降低检测难度。
-
公开(公告)号:CN113452028B
公开(公告)日:2022-05-10
申请号:CN202110868233.3
申请日:2021-07-29
Applicant: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计量中心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低压配电网概率潮流计算方法、系统、终端和存储介质,所述方法包括:获取低压配电网中的结构参数以及用户负荷和分布式光伏的历史功率数据,根据结构参数,建立三相四线低压配电网的潮流计算模型;根据用户负荷和分布式光伏的历史功率数据,分别构建用户负荷和分布式光伏的出力概率分布模型,并生成服从用户负荷和分布式光伏的出力概率分布模型的离散数据样本;将所述离散数据样本输入低压配电网潮流计算模型中进行计算,得到各节点电压幅值和相角。本发明能够解决计及负荷与分布式光伏出力随机波动影响的低压配电网潮流计算问题,有利于及时察觉低压配电网运行潜在的安全风险,同时为低压配电网的合理规划提供了参考依据。
-
公开(公告)号:CN114353261A
公开(公告)日:2022-04-15
申请号:CN202111519863.6
申请日:2021-12-13
Applicant: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计量中心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空调机组故障分析方法、装置、终端设备及存储介质,该方法包括:基于主成分分析法构建故障检测模型,利用所述故障检测模型对待测空调机组的样本数据进行故障检测;根据故障检测结果判断所述待测空调机组是否出现故障,当所述待测空调机组出现故障时,利用支持向量机模型对所述待测空调机组进行故障诊断;根据故障诊断结果,划分故障等级。本发明提供的空调机组故障分析方法,能够实现自动检测并诊断空调系统典型故障,并基于关联分析对故障等级进行评估。本发明不仅提高了故障诊断的精确度,还能够通过故障等级划分给维修人员排查及维修提供便利,有利于维护空调系统的稳定运行。
-
公开(公告)号:CN113869368A
公开(公告)日:2021-12-31
申请号:CN202111013981.X
申请日:2021-08-31
Applicant: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计量中心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系统负荷的自适应监测方法、装置及系统。该自适应监测装置包括特征提取单元、适应监测单元以及计算输出单元。该自适应监测系统包括数据采集模块以及自适应监测模块。通过从实时获取的第一用电数据组中分析获取第一用电行为时间概率分布以及第一用电行为空间特征,将第一用电行为时间概率分布以及第一用电行为空间特征,输入预先根据第一电气特征训练得到的第一负荷监测模型中以获取监测结果,并根据监测结果计算并输出用电负荷值,该自适应监测方法、装置及系统提升系统负荷的识别监测的准确率。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