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器和空调器
    61.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10051023U

    公开(公告)日:2020-02-11

    申请号:CN201920870670.7

    申请日:2019-06-11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换热器和空调器,换热器包括:翅片结构,翅片结构上设置有流体通道和与流体通道相连通的集流口;第一连接管,设置于翅片结构上,第一连接管与集流口相连通;第二连接管,设置于翅片结构上,第二连接管与集流口相连通,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位于翅片结构的两侧;其中,翅片结构的数量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翅片结构层叠设置,相邻两个翅片结构通过一个翅片结构的第一连接管与另一个翅片结构的第二连接管相连接,以使相邻两个翅片结构的集流口相连通。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换热器,制冷剂能够在相连两个翅片结构中流通,进而实现换热器的换热效果,制冷剂在流体通道内与翅片进行热交换,提高了翅片的换热效率。

    换热器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62.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08296378U

    公开(公告)日:2018-12-28

    申请号:CN201820742902.6

    申请日:2018-05-17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换热器和具有其的空调器,换热器包括多个管翅单体、进口管和出口管,多个管翅单体沿管翅单体的厚度方向依次设置,每个管翅单体内限定出至少一个换热通道,换热通道的轴向两端分别贯穿管翅单体的对应外表面,每个管翅单体的端部设有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每个管翅单体通过第一连接部与进口管相连,以使进口管内部与换热通道的一端连通,每个管翅单体通过第二连接部与出口管相连,以使出口管内部与换热通道的另一端连通,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中的至少一个的厚度大于对应的管翅单体的厚度。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换热器,加工方便,降低了制冷剂泄露的风险,具有良好的使用可靠性。

    换热器及换热设备
    63.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08238592U

    公开(公告)日:2018-12-14

    申请号:CN201820762048.X

    申请日:2018-05-18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换热器及换热设备,其中所述换热器包括:多个翅片,所述多个翅片间隔设置;换热管,延伸于所述翅片表面或者形成于所述翅片内且所述换热管呈弯折状设置;单边集流管,所述单边集流管设置于所述翅片长度方向上一端,所述单边集流管包括流入通道及流出通道,所述流入通道及流出通道分别设置于所述翅片宽度方向上的两端;所述换热管的两端分别连通所述流入通道和所述流出通道。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紧凑,换热量及换热效率高,能够实现换热器的小型化设计的优点。(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64.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6403180A

    公开(公告)日:2017-02-15

    申请号:CN201610834215.2

    申请日:2016-09-21

    Inventor: 赵方亮 程超 武滔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其中,空调器包括依次连接的压缩机、四通阀、冷凝器、节流装置和蒸发器,还包括:热管换热器、吸附材料、电加热装置和送风风机,热管换热器位于冷凝器的出风口处,用于在制热运行时将出风口吹出的空气的冷量由热管换热器的一端传递至其另一端,以在其另一端的表面产生冷凝水;吸附材料用于收集热管换热器的另一端表面产生的冷凝水;电加热装置用于将室外空气加热至吸附材料的解析温度,以使被加热的室外空气流经吸附材料时,吸附材料解析出水蒸汽;送风风机用于将解析出的水蒸汽通过送风管路送至室内房间。本发明提供的空调器,能够在冬季空调制热时,有效提高和改善室内空气湿度,提高空调制热的舒适性。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65.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6403107A

    公开(公告)日:2017-02-15

    申请号:CN201610836286.6

    申请日:2016-09-21

    Inventor: 赵方亮 程超 武滔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其中,空调器包括:依次连接的压缩机、四通阀、冷凝器、节流装置和蒸发器,还包括:热电制冷装置、吸附材料、电加热装置和送风风机,热电制冷装置位于室外侧,热电制冷装置通电时形成冷端和热端;吸附材料用于收集冷端表面产生的冷凝水;电加热装置用于将室外空气加热至吸附材料的解析温度,以使被加热的室外空气流经吸附材料时,吸附材料解析出水蒸汽;送风风机用于将解析出的水蒸汽通过送风管路送至室内房间。本发明提供的空调器,能够在冬季空调制热时,有效提高和改善室内空气湿度,提高空调制热的舒适性,且结构简单,设计合理。

    换热器组件、换热器组件的装配方法及空调室外机

    公开(公告)号:CN109974132B

    公开(公告)日:2024-07-19

    申请号:CN201910249571.1

    申请日:2019-03-29

    Inventor: 李成恩 武滔 唐华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换热器组件、换热器组件的装配方法及空调室外机,其中换热器组件包括:第一平行流换热器,第一平行流换热器的一端设有第一集流管以及与第一集流管连接的第一冷媒管;边板,边板设置在第一集流管的一侧,边板具有与第一冷媒管对应的供第一冷媒管穿过的第一限位孔;以及在第一冷媒管上焊接有第一管连接件,第一管连接件与第一集流管分别位于边板的两侧,且第一管连接件的尺寸大于第一限位孔的尺寸。根据本发明的换热器组件,可以降低第一平行流换热器与边板的装配难度,提升第一平行流换热器与边板的装配效率。

    用于换热器的翅片、换热器及空调室外机

    公开(公告)号:CN109813146B

    公开(公告)日:2024-05-14

    申请号:CN201910233819.5

    申请日:2019-03-2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换热器的翅片、换热器及空调室外机,所述翅片包括:连接段;至少一个散热片,所述散热片与所述连接段相连,所述散热片的远离所述连接段的一端为迎风端,至少一个所述散热片上设有多个扰流孔,多个所述扰流孔在从所述迎风端到所述连接段的方向上间隔开设置,每个所述扰流孔在所述散热片的厚度方向上贯穿所述散热片,在从所述迎风端到所述连接段的方向上,相邻的两个所述扰流孔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根据本发明的用于换热器的翅片,所述翅片的换热系数高,有利于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换热器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68.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9813147B

    公开(公告)日:2024-09-24

    申请号:CN201910234585.6

    申请日:2019-03-26

    Inventor: 李成恩 武滔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换热器及具有其的空调器,换热器包括: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间隔设置;多个换热管,多个换热管沿第一集流管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每个换热管的两端分别与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相连,沿所述第一集流管的长度方向、所述多个换热管的至少一侧设有防护板,所述防护板位于所述多个换热管的最外侧,所述防护板和与所述防护板距离最近的所述换热管之间连接有翅片的至少部分。根据本发明的换热器,在换热器的运输过程中,可防止换热器的翅片发生倒片。

    换热器组件、换热器组件的装配方法及空调室外机

    公开(公告)号:CN109974132A

    公开(公告)日:2019-07-05

    申请号:CN201910249571.1

    申请日:2019-03-29

    Inventor: 李成恩 武滔 唐华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换热器组件、换热器组件的装配方法及空调室外机,其中换热器组件包括:第一平行流换热器,第一平行流换热器的一端设有第一集流管以及与第一集流管连接的第一冷媒管;边板,边板设置在第一集流管的一侧,边板具有与第一冷媒管对应的供第一冷媒管穿过的第一限位孔;以及在第一冷媒管上焊接有第一管连接件,第一管连接件与第一集流管分别位于边板的两侧,且第一管连接件的尺寸大于第一限位孔的尺寸。根据本发明的换热器组件,可以降低第一平行流换热器与边板的装配难度,提升第一平行流换热器与边板的装配效率。

    用于换热器的翅片、换热器及空调室外机

    公开(公告)号:CN109813146A

    公开(公告)日:2019-05-28

    申请号:CN201910233819.5

    申请日:2019-03-2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换热器的翅片、换热器及空调室外机,所述翅片包括:连接段;至少一个散热片,所述散热片与所述连接段相连,所述散热片的远离所述连接段的一端为迎风端,至少一个所述散热片上设有多个扰流孔,多个所述扰流孔在从所述迎风端到所述连接段的方向上间隔开设置,每个所述扰流孔在所述散热片的厚度方向上贯穿所述散热片,在从所述迎风端到所述连接段的方向上,相邻的两个所述扰流孔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根据本发明的用于换热器的翅片,所述翅片的换热系数高,有利于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