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7748301B
公开(公告)日:2024-05-07
申请号:CN201711195742.4
申请日:2017-11-24
Applicant: 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IPC: G01R29/2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压直流滤波电容器噪声测试加载电路,包括直流电压加载模块、电压反馈控制模块、谐频电流加载模块、电流反馈控制模块和第一电抗器;所述直流电压加载模块与所述第一电抗器、高压直流滤波电容器、电压反馈控制模块连接;所述第一电抗器与所述高压直流滤波电容器、所述电压反馈控制模块连接;所述电流反馈控制模块与所述高压直流滤波电容器、谐频电流加载模块连接。本发明提供的高压直流滤波电容器噪声测试加载电路,按照直流工程的实际工况同步加载直流电压和谐波电流;实现对高压直流滤波电容器单元加载的直流电压和谐频电流进行闭环控制,使得对其加载的直流电压和谐频电流能维持在目标值内。
-
公开(公告)号:CN113765132B
公开(公告)日:2024-04-16
申请号:CN202110994077.5
申请日:2021-08-27
Applicant: 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IPC: H02J3/3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多端直流输电系统拓扑选择方法、系统、设备及介质,所述方法为获取多端直流输电系统的换流站数量和待支持运行方式;根据所述换流站数量和所述待支持运行方式,生成对应的运行方式需求矩阵;分别以各种待支持运行方式为基础接线方式,根据所述运行方式需求矩阵,确定对应的各种待支持运行方式需求组合的功率转向换流站集合和功率转向换流站总数;根据各种基础接线方式对应的各种待支持运行方式需求组合的功率转向换流站集合和功率转向换流站总数,确定所述多端直流输电系统的最优接线拓扑。本发明不仅能简单、全面、有效且快速地给出多端直流输电系统的最优接线拓扑,而且具有较强的通用性、开放性和可扩展性。
-
公开(公告)号:CN117849510A
公开(公告)日:2024-04-09
申请号:CN202410036647.3
申请日:2024-01-10
Applicant: 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避雷器电阻片等效持续运行电压的计算方法和系统,本方法通过交流滤波器的避雷器的稳态电压谐波频谱形成避雷器在多次谐波电压叠加下的谐波电压波形图,根据电压幅值以及避雷器的参考电压确定避雷器的荷电率,并绘制电阻片在主频段谐波下的电压峰值时间分布图,对避雷器内电阻片依次施加主频段谐波下的电压峰值,得到主频段谐波下的电压峰值在电阻片上产生的总测试功耗,对电阻片施加工频电压并调整工频电压的幅值至电阻片的实际功耗达到总测试功耗时,确定相应的工频电压为避雷器内电阻片的等效持续运行电压,从而只需单一频率的电压发生器即可产生相应的等效持续运行电压波形,提高了长期稳定性验证精度。
-
公开(公告)号:CN117526423A
公开(公告)日:2024-02-06
申请号:CN202311579171.X
申请日:2023-11-23
Applicant: 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珠海供电局
Inventor: 彭发喜 , 陈建福 , 袁智勇 , 吴宏远 , 邹常跃 , 裴星宇 , 黄伟煌 , 唐捷 , 刘涛 , 陈勇 , 赵晓斌 , 李建标 , 辛清明 , 杨锐雄 , 卢毓欣 , 程旭 , 蔡东晓 , 邹国惠 , 郭铸 , 曹安瑛 , 曹琬钰 , 张帆 , 熊岩 , 段新辉 , 曹润彬 , 廖鹏 , 与松涛 , 肖小清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海上风电输送系统,包括:海上风电场、陆上交流开关站、送端换流站及多个受端换流单元;海上风电场用于输出频率低于50Hz的交流电;陆上交流开关站的汇流母线的海上侧和陆上侧均配置有交流开关,汇流母线海上侧的交流开关用于接入低频交流电缆,并通过低频交流电缆接入海上风电场,汇流母线陆上侧的交流开关与送端换流站的交流侧连接;送端换流站的直流侧经直流架空线分别接入各受端换流单元的直流侧;受端换流单元的交流侧用于连接负荷中心;其中,送端换流站与受端换流单元均采用具备直流故障清除能力的拓扑结构;陆上交流开关站的工作频率低于50Hz。本申请能够降低远距离大容量海上风电输送系统的建设和运维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117424464A
公开(公告)日:2024-01-19
申请号:CN202311440390.X
申请日:2023-10-31
Applicant: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二极管换流器的低谐波海上风电送出装置、设备及方法,该装置包括第一风电送出模块、第二风电送出模块、第一风电场、第二风电场和阻波支路;第一风电送出模块包括第一变压换流模组,第一变压换流模组包括第一变压器和第一换流器,第二风电送出模块包括第二变压换流模组,第二变压换流模组包括第二变压器和第二换流器;阻波支路连接至第一换流器和第二换流器之间,阻波支路用于形成高阻抗,以减小第一换流器和第二换流器输出端的谐波电流。该二极管换流器的低谐波海上风电送出装置通过配置直流侧的阻波支路减小直流侧谐波电流,解决二极管换流器拓扑的谐波大的问题,从而降低二极管输电送出工程的体积和重量。
-
公开(公告)号:CN113541194B
公开(公告)日:2024-01-19
申请号:CN202110866341.7
申请日:2021-07-29
Applicant: 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 重庆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计及风速和浪高相关性的海上风电场及VSC‑HVDC并网系统可靠性评估方法,通过将整个并网系统分解为各个子系统、各个元件,结合考虑了计及风速和浪高相关引起的故障率的时变性和维修时间的时变性,结合各元件的时变故障率模型和时变修复时间模型推演确定各元件在不同时刻的状态,将相应时刻具体元件的故障率和修复时间进行修正,再结合根据各子系统的可靠性评估模型以及每个系统部分的等效可靠性模型,计算获得并网系统的可靠性指标。本发明考虑了恶劣天气下风速与浪高间的相关性对组合系统的可靠性产生负面影响,可以提高评估结果对组合系统运行和规划的参考价值,有利于正确指导海上风电场的运行维护。
-
公开(公告)号:CN116702286A
公开(公告)日:2023-09-05
申请号:CN202310679271.3
申请日:2023-06-08
Applicant: 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IPC: G06F30/13 , G06F113/0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海上风电柔性直流输电工程技术领域,公开了空气净距设计方法、装置及海上换流站平台尺寸计算方法。本发明对于实际相对湿度较高的海上换流站平台户内环境,采用实际相对湿度进行户内空气净距的设计,对于实际相对湿度较低的户内环境,通过提高户内相对湿度进行户内空气净距的设计。本发明提高了户内空气净距的设计边界,能够达到降低所需海上换流站平台户内空气净距的目的。
-
公开(公告)号:CN116633163A
公开(公告)日:2023-08-22
申请号:CN202310304850.X
申请日:2023-03-24
Applicant: 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 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中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双极柔性直流海上换流站阀厅的布置结构及尺寸确定方法,用于填补国内对称双极海上换流站设计的空白,对称双极海上柔性直流换流站的柔性直流阀厅内布置有换流阀、阀交流侧避雷器、阀交流侧接地开关、阀交流侧电流测量装置、阀直流侧避雷器、阀直流侧接地开关、阀直流侧电流测量装置、直流穿墙套管等设备。本发明能够满足对称双极电气接线的工艺需求,同时电气布置简洁、紧凑,设备间连接合理,满足空气净距要求和设备检修要求,具有良好的运行可靠性和检修便利性,可极大的减小对称双极柔性直流海上换流站阀厅的尺寸,降低工程造价。能够解决远海风电送出过程中阀厅不易检修、海风电输送可用率低的技术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3315115B
公开(公告)日:2023-08-08
申请号:CN202110360796.1
申请日:2021-04-02
Applicant: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超高压输电公司检修试验中心 , 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多相风力发电系统直流并网结构及其控制方法,其中结构包括:多相永磁同步发电机、三相桥式不控整流器、隔离型DC/DC变流器。其中,多相永磁同步发电机含有多套三相绕组,将每套三相绕组经过一个三相桥式不控整流器和一个隔离型DC/DC变流器变换后级联连接到高压直流电网。本申请采用的多相永磁同步发电机具有大功率、高转矩、低转矩脉动的特点,此外当某相发生故障后仍能通过降功率进行输出,具有较好的冗余特性;进一步地,通过隔离型DC/DC变流器中单相半桥整流器整流后级联直接并网的方式,能有效减少开关器件个数,降低风力发电系统成本。从而解决了传统的三相电机并网结构容易发生故障、容错性较低且成本较高的技术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6131312A
公开(公告)日:2023-05-16
申请号:CN202211625452.X
申请日:2022-12-16
Applicant: 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弱交流系统换相失败抑制方法和装置,利用常规交流滤波器投切过程中产生的交流电压波动来判定弱交流系统的系统强弱状态,从而根据弱交流系统的系统强弱状态确定熄弧角的最小角度,通过及时调整熄弧角至不小于最小角度,从而达到抑制换相失败的目的,不需要配置动态无功补偿装置即可在原有的常规直流设备及熄弧角控制方法上实现弱交流系统的换相失败抑制,解决了现有的防止弱交流系统换相失败的方式需要配置动态无功补偿装置,不仅增加了技术难度,还增加了成本,不适合推广应用的技术问题。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