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纸机
    51.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1730766B

    公开(公告)日:2013-07-24

    申请号:CN200880020161.X

    申请日:2008-04-23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D21F1/0036 D21F3/0209 D21F3/0272 D21F11/14

    Abstract: 一种具有成形织物(10)的造纸机,该成形织物具有纸侧多根纬纱(14)和经纱(12),它们交织形成一个接触纸幅的层(16)。多根纬纱(20)和经纱(18)交织以形成成形织物的机器侧层(22)。多根经接结纱(28)与纸侧和机器侧纱交缠以形成多层的成形织物。为了维持所述织物的宽度稳定性,机器侧层中的纬纱直径大于经纱的直径。该织物的特征在于高渗透性、高空隙容积和高Beran的纤维支撑指数。

    用于干燥纤维幅的方法和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2317540A

    公开(公告)日:2012-01-11

    申请号:CN201080007344.5

    申请日:2010-01-27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D21F5/20 D21F3/0272 D21F5/18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干燥纤维幅的方法和装置,其中,连续的纤维幅在前置干燥区(10)的范围内由蒸汽以及热的湿空气加载并且接着在前置干燥区(10)之后被输送到后置干燥区(12),该后置干燥区包括烘缸(14)以及配属于该烘缸的罩(16)。在此,从配属于后置干燥区(12)的烘缸(14)的罩(16)抽取热空气(18)。为产生至少一部分用于前置干燥区(10)的蒸汽,借助第一热交换器(20)通过从所述罩(16)抽取的热空气(18)加热积聚在后置干燥区(12)的烘缸(14)中的冷凝液(22)和/或新鲜水。可选地或附加地,为产生至少一部分用于前置干燥区(10)的热的湿空气将从所述罩(16)抽取的、被导引通过所述第一热交换器(20)的热空气(18)输送到所述前置干燥区(10)。

    加压带
    59.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1680177A

    公开(公告)日:2010-03-24

    申请号:CN200880012426.1

    申请日:2008-02-15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D21F1/0054 D21F3/0209 D21F3/027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用于生产一种纤维材料网片的机器的一种环带(4),该带被设计用于一种应用,其中将至少30kN/m的拉伸应力施加到该带上。它包括由一种扁平编织结构和一个连接区域形成的一种织物。该扁平编织结构包括在MD方向上延伸的多条纵向纱线(K2、K2、...)以及在CMD方向中延伸的多条第一横向纱线(S1、S2、...),在其纵向延伸中的扁平编织结构是由在纵向侧上的一个第一末端(23)以及在纵向侧上的一个第二末端(24)界定的。每条纵向纱线沿纵向延伸观察具有一个第一纱线末端段(Kx.1)和一个第二纱线末端段(Kx.2),该第一纱线末端段在MD方向的纵向侧上伸出越过该编织结构的第一末端,该第二纱线末端段在MD方向的纵向侧上伸出越过该编织结构的第二末端。该扁平编织结构在纵向侧上的两端是通过连接区域(22)而彼此连接,该连接区域是通过将这些纵向纱线的第一和第二末端段与这些第二横向纱线进行编织而形成的,由此各自形成了多对的第一和第二纱线末端段,其中,这些第二纱线末端段在CMD方向上观察是彼此直接相邻地放置,并且这些第二纱线末端段在MD方向上观察形成了一个共同的重叠区域(ü1,ü2,...),其中,该对的第一末端段是由至少15条顺序排列的第二横向纱线编织的,该对的第二末端段同样是由它们编织的,并且其中,该对的这些第二末端段在该重叠区域中遵循相同的编织路径。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