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2014673B
公开(公告)日:2023-10-20
申请号:CN202010898845.2
申请日:2020-08-31
Applicant: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广州供电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直流充电桩检测设备、方法,所述检测设备包括:充电接口模块,用于根据接收的充电桩的实时电压信号生成辅助电源电压,并对所述辅助电源电压降压处理,以生成辅助电源降压电压信号,所述充电接口模块还用于根据所述充电桩的实时电压信号生成充电桩CAN报文信号;电池管理系统模拟板,与所述充电接口模块连接,用于接收所述辅助电源降压电压信号及所述充电桩CAN报文信号,并根据所述辅助电源降压电压信号生成模拟车辆CAN报文信号,所述电池管理系统模拟板还用于将所述模拟车辆CAN报文信号与所述充电桩CAN报文信号进行匹配,以实现对所述充电桩的协议一致性检测。该检测设备的电路结构简单,降低了制造成本的同时减小检测设备的体积。
-
公开(公告)号:CN116865342A
公开(公告)日:2023-10-10
申请号:CN202310885610.3
申请日:2023-07-18
Applicant: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广州供电局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并网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介质和计算机程序产品。所述方法包括:根据分布式光伏的运行代价值和电力系统的改善代价值构建分布式光伏并网接入电力系统的优化模型;获取用于表征分布式光伏并网接入电力系统时的容量约束条件,基于容量约束条件确定分布式光伏的最大并网容量值;根据最大并网容量值约束优化模型,得到分布式光伏的并网方案,以根据并网方案将分布式光伏并网接入电力系统。该方法通过模型约束条件和容量约束条件共同约束优化模型确定并网方案,提高了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增加了优化模型得到最优结果的准确率,提高了分布式光伏并网方法的工作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3468841B
公开(公告)日:2022-11-29
申请号:CN202110570567.2
申请日:2021-05-25
Applicant: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广州供电局
IPC: G06F30/3323 , G06Q10/00 , G06Q50/06 , G01R31/08 , G06F113/16 , G06F119/08 , G06F113/04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配电电缆热缺陷检测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所述方法包括:确定配电电缆的断面温度单元;获取至少两个断面温度单元的热量数据以及当前时刻各断面温度单元所处环境的环境温度;分别获取各断面温度单元导体层与护层间的第一径向传热参数、各断面温度单元导体层与外部环境层间的第二径向传热参数,以及断面温度单元之间各层的轴向传热参数;将环境温度、热量数据、第一径向传热参数、第二径向传热参数以及轴向传热数据输入至构建好断面温度单元的等效热路模型中,得到当前时刻断面温度单元中各分布点温度;根据各分布点温度确定配电电缆的热缺陷级别。采用本方法能够提高配电电缆热缺陷分级辨识精确度。
-
公开(公告)号:CN112018808B
公开(公告)日:2022-09-30
申请号:CN202010810015.X
申请日:2020-08-12
Applicant: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广州供电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多逆变器通信的光伏电压协同控制方法,能够有效解决光伏接入点电压升高问题,原理简单,具体方案包括:通过采集各光伏接入点的电压、电流、功率参数,并将数据发送至馈线首端的分布式光伏过压减容装置(该装置可以自动调节多个逆变器的有功及无功输出),过压减容装置根据设置的目标函数及约束条件,通过粒子群优化算法计算出所需各光伏逆变器输出的无功功率及有功功率,并生成指令发送至各光伏逆变器,随后逆变器根据指令输出无功,必要时削弱有功,以实现接入点调压目标。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协调控制多个逆变器的剩余容量来输出无功功率调节电压,可以作为解决光伏接入点电压升高问题的产品研制依据。
-
公开(公告)号:CN113466290B
公开(公告)日:2022-08-12
申请号:CN202110571489.8
申请日:2021-05-25
Applicant: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广州供电局
IPC: G01N25/72 , G06F30/3323 , G06F113/04 , G06F119/08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变压器热缺陷检测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所述方法包括:获取预先构建的配电变压器的等效热路模型;根据等效热路模型确定配电变压器中各特征点的温升状态表达式,得到多特征点温升计算模型;构建变压器温升预测模型;变压器温升预测模型是通过基于多特征点温升计算模型确定的历史时刻多特征点温升数据、配电变压器的环境温度以及负荷数据构成的样本数据训练确定的;获取待预测时刻的负荷数据和环境温度;将负荷数据和环境温度输入至变压器温升预测模型中,得到待预测时刻各特征点的温升数据;根据各特征点的温升数据确定配电变压器的热缺陷等级。采用本方法能够提高配电变压器热缺陷检测方法的通用性。
-
公开(公告)号:CN113487132B
公开(公告)日:2022-08-02
申请号:CN202110614828.6
申请日:2021-06-02
Applicant: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广州供电局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配电网灾后抢修资源分配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所述方法包括:获取故障节点信息和抢修资源信息;根据所述故障节点信息和所述抢修资源信息,生成每个所述空闲抢修资源对应所述故障节点的流程有向图;所述流程有向图包括至少一条抢修作业路径;分别在各所述流程有向图中确定作业总耗时最大的抢修作业路径,得到各个所述空闲抢修资源对应的关键作业路径;基于各个所述空闲抢修资源对应的关键作业路径的作业总耗时,为所述故障节点分配对应的目标抢修资源。采用本方法能够提高配电网灾后抢修作业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2258071A
公开(公告)日:2021-01-22
申请号:CN202011200221.5
申请日:2020-10-29
Applicant: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广州供电局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配电网灾后动态抢修方法、装置和相关设备,其中方法包括获取节点信息和抢修队信息,节点信息包括节点状态、节点负荷量和节点位置,抢修队信息包括抢修队人数、抢修队位置和抢修队移动速度;根据节点状态和节点负荷量确定已探明故障点和已探明故障点的下游总负荷量;根据已探明故障点的下游总负荷量、节点位置和抢修队信息,通过预置算法对抢修队进行故障抢通分配;以首个恢复的已探明故障点的时间作为重置时间,若经过重置时间后还存在故障节点,则更新节点信息和抢修队信息,返回重新确定已探明故障点。本申请采用了对抢修队动态分配的模式,动态分配闲置抢修队,提升整体抢修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2134295A
公开(公告)日:2020-12-25
申请号:CN202010933995.2
申请日:2020-09-08
Applicant: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广州供电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低压并网分布式电源专用无功补偿控制方法及系统,包括,根据负载电流和电源发电电流进行发电用电双同步采样;预处理采样数据并基于合作博弈策略构建控制模型;利用投切逻辑策略判断用电量与电源发电量的大小,结合所述控制模型投切电容器组。本发明通过发电用电双同步采样,以无功功率为依据投切电容器的逻辑算法,根据工况不同的供电用电间状态变化,通过控制器实时调节电容组的投切,减少了无功的损耗,提高了综合功率因素。
-
公开(公告)号:CN111965419A
公开(公告)日:2020-11-20
申请号:CN202010864249.2
申请日:2020-08-25
Applicant: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广州供电局
IPC: G01R22/06 , G01R21/06 , G01R19/16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采样辨识分布式安装的非侵入量测装置。所述采样辨识分布式安装的非侵入量测装置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包括采集模块和无线传输模块,所述控制器通过所述无线传输模块连接有云端,所述云端用于显示用电信息和设备信息,发出控制指令,所述采集模块通过所述无线传输模块将收集的数据传输给云端,所述采集模块与ABC三相电相连接;多个单向智能电表,所述单向智能电表与所述控制器相连接,所述单向智能电表安装在用户家里。本发明提供的采样辨识分布式安装的非侵入量测装置具有安装改造难度小、成本低、易于大规模推广的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11952967A
公开(公告)日:2020-11-17
申请号:CN202010801198.9
申请日:2020-08-11
Applicant: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广州供电局
IPC: H02J3/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微电网系统停电故障恢复方法、系统及设备,本发明通过建立停电故障下的多微电网系统模型,并判断多微电网系统模型中是否存在满足合作博弈条件的微电网联盟,从微电网中挑选出有足够的驱动力进行主动合作的微电网联盟,从而提高微电网联盟的稳定性;通过建立多微电网合作博弈模型,使得微电网联盟以合作的形式对负荷进行供电,利用Shapley值对供电的额外收益进行分配,根据收益的分配判断微电网联盟的稳定性,若不稳定,则重新对收益进行分配,保证微电网联盟的稳定性。本发明实施例考虑了停电恢复期间各微电网进行合作博弈条件的条件和合作后产生收益的分配机制,促进各微电网之间的合作,提升了多微电网系统运行安全性和可靠性。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