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线圈耦合的无模电磁渐进成形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8555128B

    公开(公告)日:2019-08-30

    申请号:CN201810457810.8

    申请日:2018-05-14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电磁渐进成形领域,并公开了一种多线圈耦合的无模电磁渐进成形方法。该方法包括:(a)提供无模电磁渐进成形装置,其包括多个成形线圈、上和下内置线圈;(b)构建无模电磁渐进装置的有限元模型,模拟待成形板材的电磁渐进过程,以此获得模拟成形零件和有限元模型中成形线圈、上和下内置线圈中的模拟参数;(c)将待成形板材放置在上和下内置线圈之间,按步骤(b)中获得的模拟参数设定相应的参数实现待成形板材的压紧和电磁渐进成形,由此获得预成形零件;(d)在多个成形线圈中选取上下两侧的成形线圈,使得成形线圈沿预成形零件的成形曲面移动进行整形。通过本发明,轻量化成形装置,获得的零件表面质量好、成形精度高。

    基于梯度感应加热的热变形工件坯料加热方法及加工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9773099A

    公开(公告)日:2019-05-21

    申请号:CN201910127849.8

    申请日:2019-02-2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梯度感应加热的热变形工件坯料加热方法及加工方法,属于金属热塑性成形领域。该方法利用工件的形状设计坯料,采用梯度感应加热线圈对坯料变形量不同的部位进行快速感应加热至不同的温度,进而实现坯料不同变形部位的温度不同,并保证坯料表面上温度的连续性,利用材料塑性变形抗力对温度的敏感性,有效降低难变形区的塑性变形抗力,这可以有效降低设备吨位,同时,不同变形量部位在温度和变形量的耦合作用下,可以保证整个锻件的微观组织的均匀性,并显著提高材料的力学性能。此外,还可以显著改善劳动环境,整体成形出尺寸精度高、微观组织均匀、综合性能优良的锻件,并实现自动化、标准化的生产。

    一种非贵金属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及其产品

    公开(公告)号:CN106268817B

    公开(公告)日:2019-04-12

    申请号:CN201610564834.4

    申请日:2016-07-1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非贵金属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及其产品,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两种金属盐与有机配体按比例在有机溶剂中分别溶解,并混合均匀,将溶液在室温下静置,离心或过滤后经充分干燥得到前驱体;将前驱体在惰性气氛中经高温热解获得非贵金属催化剂;制备获得的非贵金属催化剂是钴和另一种金属元素共同掺杂的以MOF结构为内核的,表面生长碳纳米管的纳米结构碳材料;本发明制备的非贵金属催化剂在酸性电解质中具有高的氧还原催化活性和稳定性、优异的CH3OH/CO耐受性,且所用原料成本低廉,制备方法简便、易于操作。

    一种纳米纤维薄膜过滤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其产品

    公开(公告)号:CN108635966A

    公开(公告)日:2018-10-12

    申请号:CN201810373196.7

    申请日:2018-04-24

    Inventor: 周军 林诗哲 黄亮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纳米纤维薄膜过滤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其产品,其方法包括:将有机压电材料或有机静电吸附材料作为母体材料,与无机压电材料或静电吸附纳米材料以及溶剂混合,在预设温度下搅拌使有机压电材料或有机静电吸附材料溶解,使无机压电材料或静电吸附纳米材料均匀分散,获得具有黏度的纺丝液;采用静电纺丝方法对获得的纺丝液进行纺丝,在衬底上接收静电纺丝纳米纤维,形成纳米纤维薄膜;对纳米纤维薄膜进行退火、极化、裁剪、材料再极化处理,获得纳米纤维薄膜过滤材料;该纳米纤维薄膜过滤材料相比于传统的静电吸附材料,在高流速、高风速场景下对杂质和颗粒有更强的吸附力,具有更好的过滤效果;适用于空气净化、防雾霾口罩、工业废气、汽车尾气处理等高流速场景。

    一种基于背景磁场下管材的电磁无模成形方法及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7030172B

    公开(公告)日:2018-08-21

    申请号:CN201710331863.0

    申请日:2017-05-1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背景磁场下管材的电磁无模成形方法及装置。本发明提出的装置包括亥姆霍兹线圈系统,支撑杆,上、下支撑板,驱动杆,脉冲放电电路和成形线圈。本发明将背景磁场和脉冲磁场相结合实现了管材(如铝合金管)的电磁均匀胀形。借助高速变形的管材在背景磁场中,因电磁阻尼而形成的不均匀阻力场,阻碍其相应塑性变形区的不均匀流动,使管材不出现局部减薄或胀裂,从而获得塑性流动均匀的合格胀管件。本发明所采用的亥姆霍兹线圈系统可以准确控制背景磁场的输入能量,使管材的最终成形形状得到精准控制,从而避免了传统电磁自由胀形工艺中胀形件尺寸波动大、工艺可重复性差等不足,有利于实现该工艺的批量化、机械化和标准化。

    一种采用锻造和增材制造复合成形金属大型构件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8296715A

    公开(公告)日:2018-07-20

    申请号:CN201810088809.2

    申请日:2018-01-3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P10/295 B23P15/00 B22F3/1055 B22F7/08 B33Y10/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采用锻造和增材制造复合成形金属大型构件的方法,属于金属大型构件制造领域。该方法先通过锻造加工金属大型构件的基体部分,再通过LSF增材制造技术在已锻造成型的基体部分上加工复杂形状细节构造;其中,对复杂及难成形构造进行两段式或一次性成形;对于两段式成形,在锻造基体的同时锻造凸台作为复杂及难成形构造的基部;对于一次性成形,在锻造基体的同时锻造第一凹槽,然后在第一凹槽中一次性完成复杂及难成形构造的成形。本发明有效解决了金属大型锻件上精细、复杂结构部位的难成形问题,使得整体成形简单,并且缩短了加工周期,提高了材料利用率,降低了加工成本,同时能够保证整体构件强度。

    一种电磁渐进柔性复合成形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6807825B

    公开(公告)日:2018-07-06

    申请号:CN201710234966.5

    申请日:2017-04-12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零件成形制造相关技术领域,其公开了一种电磁渐进柔性复合成形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提供包含有放电组件、型面由多个离散的基本体组成的多点支撑模具及四个液压缸的电磁成形装置;调整基本体以形成顶层型面,液压缸通过移动以压紧板件;放电线圈沿着顶层型面逐次移动,放电组件随着放电线圈的移动逐次放电,板件逐渐朝远离放电线圈的方向运动,直至板件与顶层型面相贴合;重新调整基本体的高度以形成新的顶层型面后,并重新夹紧板件;放电线圈重新移动,放电组件也逐次放电,直至板件与新的顶层型面相贴合;重复以上步骤直至板件的形状为目标形状。上述方法避免了起皱,减小了变薄量与回弹,实现了板件的均匀变形。

    一种基于板面控形的大型板金件电磁渐进成形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7413917B

    公开(公告)日:2018-04-24

    申请号:CN201710543065.4

    申请日:2017-07-05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电磁渐进成形领域,并具体公开了一种基于板面控形的大型板金件电磁渐进成形方法,该方法采用分层的方式成形大型板金件,其包括如下步骤:首先采用平面螺旋线圈按照等高线轨迹移动放电成形待成形工件的首层;然后采用曲面线圈按照螺旋线轨迹移动放电成形待成形工件的除首层和底层之外的其他层;最后采用平面螺旋线圈按照等高线轨迹移动或固定位置多次放电成形待成形工件的底层,以此实现大型板金件的电磁渐进成形。本发明可通过线圈结构和移动轨迹,主动控制板材局部成形,有效解决电磁渐进成形过程中成形效率较低、贴模性较差的问题,具有贴模性好、成形效率高、工件质量优良等优点。

    一种适用于多道次压缩的本构模型的建立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7220485A

    公开(公告)日:2017-09-29

    申请号:CN201710331864.5

    申请日:2017-05-1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6F19/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用于多道次压缩的本构模型的建立方法,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测定多道次压缩过程中的本构模型的方法,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多道次压缩带来再结晶引起的应力软化原有本构模型的影响问题。本发明既能反应材料在多道次压缩过程中的微观组织演变,也能描述宏观的材料流动行为,适用于多道次压缩过程的物理基和唯像型结合的本构模型。与现有技术相比,使用本发明得到的本构模型与实际的工艺过程相符。通过实际检测证明,该方法不仅适用于不同温度和应变速率条件下的单道次压缩过程,而且还能普及到实际的多道次成形过程,并适用于数值模拟优化成形工艺。

    一种利用微波燃烧对石墨烯进行可控造孔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6744827A

    公开(公告)日:2017-05-31

    申请号:CN201611031835.9

    申请日:2016-11-22

    Inventor: 周军 黄亮 万骏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01P2004/03 C01P2004/04 C01P2006/1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微波燃烧对石墨烯进行可控造孔的方法,采用硝酸盐、醋酸盐或者银单质和氧化石墨烯作为原料,首先将原料进行均匀包覆、冷冻、干燥处理,通过控制原料的成份、浓度和冷冻与干燥的时长,制得各种成分、各种均匀性的复合物;通过对该复合物进行微波燃烧处理、控制微波处理时长得到不同孔径分布的多孔石墨烯;本发明提供的这种方法在6~45s反应时间内获得多孔石墨烯,主孔径在5nm~200nm范围内,快速简单的实现对复合物的改性,获得的复合材料具有很好的电导性能,可用于能源转换、光催化、环境治理以及电子设备中。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