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2404078B
公开(公告)日:2014-08-13
申请号:CN201110418444.3
申请日:2011-12-14
Applicant: 电子科技大学
IPC: H04L1/0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在LTE-A中实现网络编码的方法,RN将收到的来自relay UE的数据进行网络编码后发送给eNB,包括步骤:RN调度relay UE,将调度信息发送给relay UE,同时也发送给eNB;eNB根据RN事先发送来的relay UE的调度信息从偷听数据中得到原始数据包,向RN反馈成功偷听到的原始数据包信息;RN根据接收到的eNB反馈的成功偷听到的原始数据包信息,从本地缓存中选择适当的原始数据包进行网络编码,并发送编码数据包及编码包组成信息至eNB;eNB根据偷听到的原始数据包对编码数据包进行解码。本发明通过网络编码提高了backhaul链路的资源利用率。
-
公开(公告)号:CN101977387A
公开(公告)日:2011-02-16
申请号:CN201010517755.0
申请日:2010-10-25
Applicant: 电子科技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LTE-Advanced中继网络中决定中继与基站间的距离的方法,其中LTE-Advanced系统中的中继作为独立无线接入点与小区基站实现频率重用,在提升小区覆盖和吞吐量性能的同时也引入了较强的小区内干扰。在同时受到小区间和小区内干扰的情况下,中继位置对二者带来的影响较为敏感。本发明将中继与基站间距离与成本/性能最优化联合考虑,从而达到通过中继位置的最优部署距离最大化中继带来的系统增益的目的。
-
公开(公告)号:CN117459974A
公开(公告)日:2024-01-26
申请号:CN202311507260.3
申请日:2023-11-14
Applicant: 电子科技大学
IPC: H04W24/02 , G06N20/20 , G06F21/60 , H04L41/0893 , H04L41/4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联邦学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是一种混合深度联邦学习框架及基于框架的智能接入控制方法,能够在提高网络吞吐量的同时降低切换成本。同时,该接入控制方法由两层模型聚合组成,其中hDRL对于相同类型的服务,聚合本地DRL模型的参数在AP上共享相似的样本,vDRL对于不同类型的服务在第三方加密实体上聚合本地接入决策的接入特征。通过使用Shapley值对全局接入特征进行评估,在典型情况下,提出的用于终端接入控制方法在网络吞吐量和通信效率方面明显优于传统解决方案。
-
公开(公告)号:CN116801349A
公开(公告)日:2023-09-22
申请号:CN202310774487.8
申请日:2023-06-28
Applicant: 电子科技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网络协议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是一种低开销路由协议方法、设备及其存储介质,包括在MANET中利用回声剪枝算法构建虚拟骨干网;在虚拟骨干网节点上部署ECHO‑AODV路由协议;路由协议将网络内节点进行划分,并维护网络的连通支配集合;路由协议在RREQ报文中添加字段,并生成FF‑RREQ报文或者PF‑RREQ报文;路由协议对生成的相应报文进行转发,这样不再使用扩展环搜索算法,而是使用回声剪枝算法在不引入任何额外控制信令的前提下分布式地生成网络的虚拟骨干,仅通过虚拟骨干寻找路由,通过这种方式,路由协议可以在保证路由成功的前提下,极大的降低路由过程中产生的RREQ等控制信令的数量。
-
公开(公告)号:CN115987784A
公开(公告)日:2023-04-18
申请号:CN202211032225.6
申请日:2022-08-26
Applicant: 电子科技大学长三角研究院(湖州)
IPC: H04L41/0813 , H04L41/0893 , H04L41/147 , H04L41/16 , H04W24/0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数据与模型联合驱动的网络切片间智能重配置方法。通过为5G网络建立网络切片模型;其中,所述网络切片模型主要包括网络切片和底层网络;为每个网络切片设计一个区间预测器PIP,通过各切片中的历史流量数据训练相应的预测器,以产生对未来流量需求的预测区间;区间预测器PIP结合bootstrap方法和GRU来产生关于网络切片流需求的预测区间;基于该预测区间建立切片间重配置问题的模型,并执行所述重配置问题的模型求解,从而对网络切片做出主动式的重配置。
-
公开(公告)号:CN115550969A
公开(公告)日:2022-12-30
申请号:CN202211040117.3
申请日:2022-08-29
Applicant: 电子科技大学长三角研究院(湖州)
IPC: H04W24/02 , H04W72/04 , H04W72/08 , H04L41/0893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动态规划和随机博弈的双层RAN切片配置方法,通过在大时间尺度上,在每个时隙上执行无线频谱资源的切分;每个时隙对应于T个连续的微时隙;微时隙是小时间尺度切片资源调度的基本时间单位;在每个时隙开始时,基础设施提供商InP根据各个切片的历史QoS要求,以及大时间尺度的动态RAN切片模型将无线资源粗略地分配给每个切片,以实现大时间尺度的资源切片;大时间尺度的动态RAN切片模型为一个NP完全的非线性整数规划模型;基于小时间尺度模型对每个微时隙上对资源分配的微调,以实现小时间尺度的切片调整。提出的方案结合动态规划和分布式学习的优点,既适用于动态场景,又避免频繁的切片重配置。
-
公开(公告)号:CN114430581A
公开(公告)日:2022-05-03
申请号:CN202210087793.X
申请日:2022-01-25
Applicant: 电子科技大学 , 中国航空无线电电子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蚁群策略的AC‑OLSR路由方法、设备及介质,包括:网络中各个节点周期性发送报文,接收邻居表中一跳邻居发来的报文;更新节点的一跳邻居表、二跳邻居表和MPR‑S表;采用基于蚁群算法优化的MPR选择方法进行MPR节点集的计算与选择,得到MPR最优解将存储于节点的MPR表中;被设置为MPR节点的节点周期性发送拓扑控制报文,收到控制报文的节点根据控制报文中的信息建立拓扑表;更新节点拓扑表,根据拓扑表信息计算节点到网络中各个节点的路由路径,并存储于路由表中;根据路由表进行报文发送与中继转发。本发明克服传统方法计算MPR集时易于陷入局部最优的不足,显著减少网络中的MPR节点被选择数量。
-
公开(公告)号:CN112929939B
公开(公告)日:2022-04-08
申请号:CN202110176064.7
申请日:2021-02-07
Applicant: 电子科技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Bubble框架的Ad Hoc网络分簇方法及装置,该方法包括:S1:获取AdHoc无线通信网络的信息,判断Ad Hoc无线通信网络类型,若类型为分层组网方式,则执行S2;S2:采用基于分治思想的网络网格化算法对所述Ad Hoc无线通信网络的网络拓扑进行网格化处理,得到处理后的网络拓扑;S3:对处理后的网络拓扑选择初始簇头,以簇头节点为起点进行簇增长;以优化目标为基准进行边界节点迁移,并更新簇头节点;直至簇头节点不在发生变化为止,得到分簇结果。本发明方法解决了现有分簇方法存在簇间交叉的风险,保证了各个簇之间在物理位置上严格保持不交叉,提高了Ad Hoc无线通信网络的通信质量。
-
公开(公告)号:CN107197508B
公开(公告)日:2020-01-10
申请号:CN201710346050.9
申请日:2017-05-17
Applicant: 电子科技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CSM机制DRX的设备休眠方法,包括:在RRC_CONNCTED ACTIVE状态下,MTCD向基站传输完第一个数据包后,解码并读出此次还需连续传输的数据包个数的信息N;启动一个去激活定时器和一个阈值为N的包计数器,持续进行下行信道监听和数据上传,满足休眠条件后,进入Short DRX状态;在Short DRX状态的On Duration期间进行数据监听,若DRX短周期定时器超时而未监听到数据,MTCD进入Long DRX状态;在Long DRX状态的On Duration期间进行数据监听,若DRX长周期定时器超时而未监听到数据,MTCD进入IDLE DRX状态;IDLE DRX状态下,MTCD被周期性地唤醒来监听网络的下行传输,直至被寻呼时,返回进入RRC_CONNCTED ACTIVE状态。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CSM机制DRX的设备休眠方法,使得设备进入低功耗的休眠状态更加高效。
-
公开(公告)号:CN108012303A
公开(公告)日:2018-05-08
申请号:CN201711222984.8
申请日:2017-11-29
Applicant: 电子科技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分布式组网的接入拥塞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拥塞控制:事件触发MTC设备发起接入请求,MTC设备进入拥塞控制阶段:首先开始邻居节点发现过程,与邻居节点建立通信连接;通信建立成功后,则确定数据传输的时隙与频率,并进行保存,完成数据的组网和汇集;基站接入:汇集了数据的MTC设备向基站发起随机接入请求,直至接入成功。本发明中MTC设备之间可以自主通信,建立连接以实现数据的传输汇聚,然后由汇聚了数据的MTC设备发起随机接入请求接入基站;在没有额外消耗基站接入资源的情况下,大大减少了直接跟基站通信的MTC设备的数量,缓解了海量MTC设备同时入网时带来的瞬时突发性接入拥塞。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