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
    41.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6463872B

    公开(公告)日:2019-09-24

    申请号:CN201580029289.2

    申请日:2015-05-18

    Abstract: 屏蔽连接器(10)具备:壳体(20),具有在相对面(24)开口的弹簧容纳部(25);固定板(50),固定于壳体(20)并安装于箱体壁(71);以及弹簧部件(60),配置于弹簧容纳部(25)的内部。弹簧部件(60)具备第一支撑部(63)以及第二支撑部(64)和弹性变形部(61),第一支撑部以及第二支撑部支撑于壳体(20),弹性变形部以向相对面(24)侧凸出的方式弯曲,凸出形状的顶部即触点部(62)成为从壳体(20)的开口向外部突出并与设备侧端子(73)抵接的触点部(62),弹性变形部(61)具有狭缝(65),该狭缝从与第一支撑部(63)以及第二支撑部(64)中的一方相连一侧跨过触点部(62)而向相反侧延伸。

    连接器
    43.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5849981B

    公开(公告)日:2018-10-19

    申请号:CN201480070894.X

    申请日:2014-12-12

    Abstract: 一种连接器,连接逆变器和电动机之间,其特征在于,包括:逆变器机壳(10),容纳逆变器;逆变器侧端子台(30),组装于逆变器机壳(10);逆变器侧端子(32),保持于逆变器侧端子台(30);电动机机壳(20),容纳电动机;电动机侧端子台(40),组装于电动机机壳(20);电动机侧端子(42),保持于电动机侧端子台(40),以使逆变器机壳(10)与电动机侧端子台(40)相对的方式与逆变器侧端子(32)嵌合;以及第二密封部件(S2),配置于逆变器机壳(10)和电动机侧端子台(40)之间,以围绕逆变器侧端子(32)与电动机侧端子(42)的嵌合部的方式将逆变器机壳(10)和电动机侧端子台(40)之间密封。

    端子接头连接结构
    48.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2255169B

    公开(公告)日:2014-02-12

    申请号:CN201110086638.8

    申请日:2011-04-01

    Inventor: 椋野润一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R13/055 H01R4/4881 H01R13/113 H01R13/187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端子接头连接结构,用于通过简单的结构变化来减小插入力。该连接结构设有包括突片(13)的阳性端子(10)和包括矩形连接管部(23)的阴性端子(20),该突片能够插入该连接管部中。百叶窗式弹力构件(30)容纳在连接管部中,成对接触件列(31)布置为彼此面对且隔开,每个接触件列包括多个并置的弹性接触件(35),每个弹性接触件具有接触部(36),突片通过插入接触部之间而与其弹性接触,且使相反侧的接触件列弹性移位。倾斜面(15、16)形成在阳性端子的突片的尖部上,以使该尖部朝尖端逐渐变薄。相应倾斜面形成为使得连接到平坦表面(14A)的基端缘(15A、16A)的位置在前后方向上不同。

    端子接头连接结构
    49.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2255169A

    公开(公告)日:2011-11-23

    申请号:CN201110086638.8

    申请日:2011-04-01

    Inventor: 椋野润一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R13/055 H01R4/4881 H01R13/113 H01R13/187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端子接头连接结构,用于通过简单的结构变化来减小插入力。该连接结构设有包括突片(13)的阳性端子(10)和包括矩形连接管部(23)的阴性端子(20),该突片能够插入该连接管部中。百叶窗式弹力构件(30)容纳在连接管部中,成对接触件列(31)布置为彼此面对且隔开,每个接触件列包括多个并置的弹性接触件(35),每个弹性接触件具有接触部(36),突片通过插入接触部之间而与其弹性接触,且使相反侧的接触件列弹性移位。倾斜面(15、16)形成在阳性端子的突片的尖部上,以使该尖部朝尖端逐渐变薄。相应倾斜面形成为使得连接到平坦表面(14A)的基端缘(15A、16A)的位置在前后方向上不同。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