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隔噪音结构及防护服
    41.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14903955U

    公开(公告)日:2021-11-30

    申请号:CN202120218335.6

    申请日:2021-01-26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隔噪音结构及防护服,涉及噪音防护技术领域。隔噪音结构包括外支撑层、内穿戴层、及至少一中部动力吸振层;中部动力吸振层设置于外支撑层与内穿戴层之间,中部动力吸振层连接外支撑层与内穿戴层;其中,中部动力吸振层包括弹性囊体模块及振子模块,振子模块设置于弹性囊体模块。当外部噪音的振动频率经外支撑层传达到中部动力吸振层,中部动力吸振层通过弹性囊体模块和振子模块相互配合,利用振动吸能的方式,吸收噪音的振动频率,使得外部噪音振动频率衰减,进而实现一定频率范围的噪音隔离。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防护服,应用了上述提供的隔噪音结构,实现对人体的内部器脏的防护。

    吸隔声结构件
    42.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09625780U

    公开(公告)日:2019-11-12

    申请号:CN201920197308.8

    申请日:2019-02-14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声学控制设备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吸隔声结构件,包括本体与降噪部件;本体为可充气的柔性中空框架,降噪部件可拆卸地填充在本体的中空区域内。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吸隔声结构件,通过将本体设置成可充气的柔性中空框架,并在中空框架的中空区域内安装降噪部件,使得该装置达到吸声隔声的作用;并且,可以通过控制充入本体内的气体量来调节本体的体积,使得多个本体堆叠时,相邻两个本体内的降噪部件之间的间距可调,以达到更好的吸声隔声效果;并且,该吸隔声结构件在面对不同的场景使用需要时,本体可以通过充气或者放气的形式调节形状,提高了该吸隔声结构件的适用性。(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一种柔性软膜天花吸声结构

    公开(公告)号:CN206289841U

    公开(公告)日:2017-06-30

    申请号:CN201621170344.8

    申请日:2016-10-26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吸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柔性软膜天花吸声结构。该柔性软膜天花吸声结构包括基体,以及固定设置在所述基体上且与所述基体形成空腔的穿孔膜,所述穿孔膜由软膜天花形成,所述软膜天花上设有多个贯通的吸声孔,且所述吸声孔与空腔相连通。本实用新型的柔性软膜天花吸声结构,其软膜天花上设有多个贯通的吸声孔,且可以单层、双层或更多层安装与基体上,且由于其材质柔软,能够以多种造型安置于基体上,形成不等腔深的空间吸声结构,进而拓展吸声带宽,提高吸声性能。软膜天花透光、防火、防水及防霉效果良好,可以广泛应用于各种室内声学装修中。

    一种磁力负刚度多频吸声装置

    公开(公告)号:CN205487325U

    公开(公告)日:2016-08-17

    申请号:CN201620095545.X

    申请日:2016-01-29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磁力负刚度多频吸声装置,涉及吸声领域,包括多个相连的吸声单元,所述吸声单元包括:基体、振膜、质量片和磁力棒;所述基体为带有空腔且上表面开口的壳体,所述基体上表面由所述振膜密封,所述质量片放置于所述振膜上方,所述磁力棒竖直置于所述基体的空腔内,相邻的吸声单元中的所述磁力棒的高度不等。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每个吸声单元的磁力棒的高度不等,使得每个吸声单元的共振频率也不同,增加了磁力负刚度多频吸声结构的吸声带宽,从而改善了吸声效果。

    一种可控吸声结构
    45.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04348331U

    公开(公告)日:2015-05-20

    申请号:CN201420865090.6

    申请日:2014-12-29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吸声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可控吸声结构。该结构包括基体和固定设置在基体上的压电薄膜,两者之间设有空腔,所述压电薄膜上设有多个贯通的吸声孔;所述噪声频率采集元件用于获取环境噪声频率;所述电压调制电路通过引线与所述压力薄膜电连接,且所述电压调制电路的信号接收端口与噪声频率采集元件的信号输出端口连接,以施加激励电压至所述压电薄膜。与现有技术相比,工作过程中,电压调制电路可施加激励电场至压电薄膜,形变使得其上的吸声孔的孔径产生相应的改变,从而实现该吸声结构对于不同频率噪声的可控主动吸声性能,扩大了该吸声结构的有效吸声频带。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结构加工容易,生产成本低,吸声效果显著的特点。

    一种复合吸声结构
    46.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04102561U

    公开(公告)日:2015-01-14

    申请号:CN201420508843.8

    申请日:2014-09-04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吸声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复合吸声结构,包括:基体和贴合在基体上的吸声板;吸声板包括多层依次排列的子板;每层子板上设有多个贯通子板的吸声孔;相邻子板之间紧密地相贴合,使至少部分吸声孔错位连通,形成消声缝隙;基体与吸声板相贴合的一面设有空腔,且空腔通过消声缝隙与外部连通。本实用新型的复合吸声结构,具有多层子板贴合而成的吸声板,不需要加工出细小的微孔或者微缝结构,仅需要在子板上加工出较大的孔,通过错位布置子板即能够形成吸声缝隙,加工容易,降低生产成本,同时提高吸声效果;在基体上设置空腔,能够产生共振作用,进一步提高吸声效果。

    一种桁架结构的监测装置及系统

    公开(公告)号:CN209310727U

    公开(公告)日:2019-08-27

    申请号:CN201920197714.4

    申请日:2019-02-14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桁架结构的监测装置及系统,该装置包括传感器,所述传感器设置于桁架表面,所述传感器包括电阻应变片、测量电路和无线通讯模块,所述传感器通过无线通讯模块连接服务器终端。本实用新型通过电阻应变片将桁架结构的受力变形转化为电阻变化信号,测量电路将所述电阻变化信号转化为电压信号,并将电压信号通过无线通讯模块传输至服务器终端,服务器终端根据电压信号监测桁架的受力大小。实现对桁架结构受力状态的远程监测。提高了桁架的使用寿命,避免因桁架结构损伤导致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的状况。(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一种管道消声器及具有该消声器的管道系统

    公开(公告)号:CN207094037U

    公开(公告)日:2018-03-13

    申请号:CN201720950083.X

    申请日:2017-08-01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管道消声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管道消声器及具有该消声器的管道系统。本实用新型的管道消声器包括壳体和磁性吸力消声片,磁性吸力消声片安装于壳体上,磁性吸力消声片内设有一吸声空腔,吸声空腔上设置有吸力结构,吸力结构具有负刚度,吸声空腔内的空气具有正刚度,吸力结构与吸声空腔内的空气之间并联,从而通过磁力负刚度的作用,实现低频吸声效果。该管道消声器与现有的管道消声器相比,能够实现在同样的空腔深度状态下,具有更加低频的消声特性,并且在同一吸声频段状态下,本实用新型的管道消声器具有深度更小的吸声空腔,从而具有更加紧凑的结构,使得采用本实用新型的管道消声器的管道系统具有更为优异的吸声效果。(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一种软膜吸声窗帘
    49.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07092921U

    公开(公告)日:2018-03-13

    申请号:CN201720848868.6

    申请日:2017-07-13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装饰吸声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软膜吸声窗帘,包括窗帘支撑件和窗帘层,所述窗帘支撑件包括卷轴固定板、卷轴和挂轴,所述卷轴通过卷轴固定板固定在窗体的上端,所述卷轴与所述窗帘层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窗帘层的下端与所述挂轴固定连接,所述窗帘层包括软膜帘,所述软膜帘上设有多个贯通的吸声微孔,所述软膜帘与所述窗体之间留有间距,组成空腔,形成共振吸声结构。本实用新型的窗帘具有较好的吸声效果;同时,软膜帘的厚度,其上吸声微孔的孔径、穿孔率,软膜帘与窗体之间的空腔深度均可根据实际吸声需求给予调整;该吸声窗帘结构简单,能够进行图形喷绘,可实现窗帘的多变造型,安装方便,美观大方。(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一种磁力负刚度吸声装置
    50.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04463811U

    公开(公告)日:2015-07-08

    申请号:CN201520125034.3

    申请日:2015-03-03

    Inventor: 赵俊娟 李贤徽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吸声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磁力负刚度吸声装置,其包括基体和振膜,所述基体为中空的壳体,所述壳体的上部敞口,所述振膜覆设在所述壳体的开口处,所述振膜和基体围成吸声空腔;所述振膜和基体之间设有相互吸引的吸力结构。本实用新型能够实现在同样空腔深度下该吸声装置具有更低频的吸声特性,或者在同一吸声频段下,该吸声空腔深度更小,结构更紧凑。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