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4060087A
公开(公告)日:2022-02-18
申请号:CN202111366690.9
申请日:2021-11-18
Applicant: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IPC: E21F17/0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挤压性围岩隧道变形等级划分方法,步骤如下:收集隧道工程基础资料,包括:隧道轴线方位角θ,隧道岩层、岩性,岩层倾角α,岩层走向方位角γ,岩层走向与隧道轴线间的夹角β,岩层完整系数Kv;计算地应力影响因子S;计算岩体变形影响因子K;根据地应力影响因子S、岩体变形影响因子K,利用挤压性围岩隧道变形判定方法,计算挤压性围岩隧道相对变形量ε;根据相对变形量ε,进行挤压性围岩隧道变形等级划分。本发明采用地应力和围岩岩体变形两大因子对变形进行科学预测,参数获取简单、准确度高、便于操作,具有针对性强、划分方法简单、可靠的优点,提高了设计的精准度。
-
公开(公告)号:CN111851578B
公开(公告)日:2021-12-07
申请号:CN202010678986.3
申请日:2020-07-15
Applicant: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IPC: E02D29/045 , E02D29/055 , E02D5/18 , E02D5/16 , E02D17/0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迁改重力流管涵的地铁车站局部顶板逆筑结构施工方法,构建于矩形的车站基坑中,环周施做一圈钢筋混凝土连续墙,内部分为左中右的A、B、C三区,重力流管涵从C区改迁到B区;A区与B区之间通过纵向的素混凝土墙隔开,B区与C区之间通过纵向成列的SMW围护桩隔开,B区的前后两侧设置有横向成列的SMW围护桩,B区左侧的素混凝土墙、右侧的SMW围护桩以及前后两侧的SMW围护桩组成矩形的围合结构顶部设置冠梁。本发明施工工序简单、工法转换合理、结构体系简易,有效的构筑了局部车站基坑围护体系,实现了该区域顶板逆筑和管涵永久迁改及覆土施工安全,避免了二次迁改,减少了工程投资。
-
公开(公告)号:CN111851578A
公开(公告)日:2020-10-30
申请号:CN202010678986.3
申请日:2020-07-15
Applicant: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IPC: E02D29/045 , E02D29/055 , E02D5/18 , E02D5/16 , E02D17/0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迁改重力流管涵的地铁车站局部顶板逆筑结构及施工方法,构建于矩形的车站基坑中,环周施做一圈钢筋混凝土连续墙,内部分为左中右的A、B、C三区,重力流管涵从C区改迁到B区;A区与B区之间通过纵向的素混凝土墙隔开,B区与C区之间通过纵向成列的SMW围护桩隔开,B区的前后两侧设置有横向成列的SMW围护桩,B区左侧的素混凝土墙、右侧的SMW围护桩以及前后两侧的SMW围护桩组成矩形的围合结构顶部设置冠梁。本发明施工工序简单、工法转换合理、结构体系简易,有效的构筑了局部车站基坑围护体系,实现了该区域顶板逆筑和管涵永久迁改及覆土施工安全,避免了二次迁改,减少了工程投资。
-
公开(公告)号:CN111810189A
公开(公告)日:2020-10-23
申请号:CN202010596269.6
申请日:2020-06-28
Applicant: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隧道穿越活动断层的连接结构,包括:第一连接体、第二连接体以及至少一个中间连接体;第一连接体和第二连接体分别固定在活动断层两侧的隧道二衬结构上,至少一个中间连接体连接在第一连接体和第二连接体之间,第一连接体与中间连接体沿隧道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第二连接体与中间连接体沿隧道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第一连接体和中间连接体之间和第二连接体与中间连接体之间均通过活动连接组件连接。上述方案使隧道穿越活动断层时,可沿断层错动方向具有较大的自适应变形能力,从而提高穿越活动断层隧道结构的安全性,保持正常的使用功能。
-
公开(公告)号:CN111119948A
公开(公告)日:2020-05-08
申请号:CN201911172316.8
申请日:2019-11-26
Applicant: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高地应力硬岩隧道防岩爆支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所述支护结构包括金属波纹板和锚杆,所述金属波纹板上设置有多个预留锚杆孔位,在所述预留锚杆孔位中设置锚杆将所述金属波纹板贴合在隧道开挖内壁上,所述金属波纹板与隧道开挖内壁之间灌注有回填浆液;所述金属波纹板上设置有预留注水孔;所述施工方法先用金属波纹板拼接拱部和边墙结构,再放到台车上随施工点移动,施工时率先做拱部结构,再做边墙结构,然后再利用预留注水孔喷水软化围岩,最后再背后压浆。本发明有效提高了高地应力硬岩隧道岩爆防护等级和施工效率,降低了施工风险和难度。
-
公开(公告)号:CN108386225A
公开(公告)日:2018-08-10
申请号:CN201810342888.5
申请日:2018-04-17
Applicant: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严寒地区隧道排水沟的保温结构,于排水沟身上部设置双层盖板,包括上层盖板和下层盖板;上层盖板和下层盖板均由纵向依次排列的预制分块拼接而成,预制分块平行于排水沟底面依次安放,拼接缝处设置有中空的盖板充气密封条;上层盖板、下层盖板与设置在排水沟沟身上的盖板安放平台之间设置有咬合式密封橡胶。本发明可有效避免排水沟内与隧道间的空气对流,以及排水沟、密闭隔热空间、隧道内外界环境之间的热传导等引起的热传递,可有效预防因排水沟冻结引起隧道排水系统失效等病害。
-
公开(公告)号:CN107191000A
公开(公告)日:2017-09-22
申请号:CN201710424074.1
申请日:2017-06-07
Applicant: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IPC: E04G23/0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E04G23/021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度可伸缩调节的临时支撑加固组合钢结构。为了保证地下区间隧道施工过程中既有结构的安全性,需要对既有建(构)筑物进行提前加固。本发明包括底梁、伸缩立柱、千斤顶和钢斜撑,伸缩立柱包括内部空心支撑立柱和外部支撑套筒立柱;内部空心支撑立柱底端固定于底梁,自上而下外套有外部支撑套筒立柱;外部支撑套筒立柱顶端固定有托架钢板,侧壁与底梁之间对称设置有钢斜撑,底端与底梁之间设置有千斤顶。本发明解决了既有地下、地上结构在特殊工况下快速临时加固的难题,采用工厂预制现场螺栓连接拼装方案,解决现场施工质量难以控制的问题,能实现加固材料的快速多次拆装,实现模块化设计、工业化生产。
-
公开(公告)号:CN105587326A
公开(公告)日:2016-05-18
申请号:CN201610062530.8
申请日:2016-01-29
Applicant: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E21D11/385 , E21D11/0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盾构或TBM法隧道的多道防水管片结构。盾构或TBM法隧道采用管片结构支护及防水,受盾构或TBM实际掘进纠偏影响,管片拼装后会出现错台、错位、上浮、内弧不圆顺、接缝不对齐等诸多问题,无法形成有效的接缝防水。本发明包括沿隧道纵向依次拼接的多节环形单元,每节环形单元包括环状拼接的多块管片,形成环向的管片衬砌环缝和纵向的管片衬砌纵缝;管片衬砌环缝和管片衬砌纵缝处均设置有多道防水结构,包括多道凹槽以及填充物。本发明满足了盾构或TBM法隧道的安全使用及长久运营要求,更好的提升了管片隧道的防水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03790626B
公开(公告)日:2016-01-20
申请号:CN201410065997.9
申请日:2014-02-26
Applicant: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IPC: E21F11/0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隧道工程坍塌的多层套管救援系统及其实施方法。土质及砂质隧道围岩差,施工时易塌方,传统救援方式一般为救援人员在掌子面利用木支撑,形成牢固三脚架结构、快速开挖救援通道,耗时且施工安全性不能保证。本发明包含有沿隧道纵向设置于塌体内的多层套管,自外向内依次为大口径钢管、中口径钢管和小口径钢管,多层套管一侧塌体中设置有平行于多层套管的应急输送管,多层套管环周设置有若干平行于多层套管的探孔,多层套管穿过塌体,最短时间打通救援通道,被困人员借助救援绳索沿钢管爬出,安全脱离。本发明在土质及砂质隧道选用有针对性的多层套管进行塌方救援,有效缩短了救援的时间,在救援施工扰动下有效防止新的塌方事故的发生。
-
公开(公告)号:CN117759255A
公开(公告)日:2024-03-26
申请号:CN202410005745.0
申请日:2017-11-06
Applicant: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下穿既有构筑物的隧道施工方法,该方法通过在既有路基影响段下方的隧道拱部、边墙或仰拱部分环向设置2~3环水平旋喷桩,所述水平旋喷桩纵向倾斜设置;水平旋喷桩环向内侧设置超前管棚,超前管棚之间设置有超前小导管,超前小导管上设有注浆孔;如此循环施工,直至下穿路基段施工完成。该方法采用水平旋喷桩、超前管棚和超前小导管的组合控制措施,其利用水平旋喷桩加固围岩;利用超前管棚支撑外侧围岩荷载,以及利用超前小导管补充超前管棚之间的空隙,保证了管棚之间的围岩稳定性;从而避免了既有构筑物荷载对开挖过程中隧道的稳定性产生额外的不利影响,降低了施工难度和施工风险。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