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7809315A
公开(公告)日:2024-04-02
申请号:CN202311820321.1
申请日:2023-12-26
Applicant: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 G06V30/18 , G06V30/148 , G06V30/19 , G06V10/774 , G06V20/7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通用仪表识别方法、装置及计算机设备,通过通用仪表的模板图片的第一关键点信息和基于预设的摄像点位所获取第二关键点信息,待识别仪表图像进行校正,从而通过第一识别模型和第二识别模型对待识别仪表图像的表盘读数进行识别,提高了仪表识别准确率,同时,通过提前确定各个通用仪表的关键点信息,使得可基于预设的摄像点位,对通用仪表进行拍摄识别,提高了仪表识别的适用范围。
-
公开(公告)号:CN117610112A
公开(公告)日:2024-02-27
申请号:CN202311451170.7
申请日:2023-11-02
Applicant: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用于变电站数据运维的三维模型构建、展示方法和装置,所述构建方法包括:根据变电站中各建筑对应的建筑结构信息以及各设备的设备结构信息,构建建筑三维模型以及设备三维模型;对于属性数据中的每一区域名称进行编码得到若干区域编码,根据每一区域编码得到设备编码,并根据每一设备编码生成每一部件名称对应的部件编码;将各设备三维模型对应的各部件编码与对应的运维数据进行关联,并将各设备三维模型划分到对应的建筑三维模型中,生成最终的变电站三维模型。本发明不仅提高了各设备编码的可读性,而且可以很好分层级展示各设备的细分化数据以及突出有效数据,使得已建立的三维模型能够精准地展示或分析设备的运维数据。
-
公开(公告)号:CN117576625A
公开(公告)日:2024-02-20
申请号:CN202311582428.7
申请日:2023-11-24
Applicant: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 G06V20/52 , G06V10/75 , G06V10/25 , G06V10/774 , G06V10/8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变电站安全监测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根据变电站内若干摄像头拍摄的拍摄画面,以及摄像头之间预设的关联关系,将各个拍摄画面中待检测目标的三维坐标,整合为已匹配目标、已匹配目标的三维坐标、以及已匹配目标的状态。根据所述已匹配目标的状态、以及所述已匹配目标的三维坐标能够准确地检测到变电站内待检测目标是否符合作业安全规范。因此,本发明通过设置在变电站内设置多个摄像头,不仅避免了基于单一摄像头画面的安全检测会出现的漏检和误检情况,还能够根据工作人员的空间三维位置以及工作人员的状态,判断工作人员是否符合作业安全规范,有效且全面地保障了变电站内的施工作业安全。
-
公开(公告)号:CN115800515A
公开(公告)日:2023-03-14
申请号:CN202211396790.0
申请日:2022-11-08
Applicant: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 H02J13/00 , G01R31/32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最后断路器信息采集方法和变电站监控系统,方法包括:分别建立与各智能终端和各保护装置之间的虚端子连接,采集各断路器的位置信息、刀闸合分位置信息和所述保护装置的保护动作信息;所述智能终端采集断路器和刀闸合分位置信息;根据各断路器的位置信息和刀闸合分位置信息,识别出最后断路器,并根据所述保护装置的保护动作信息,采集所述最后断路器的三相跳闸出口信息、跳闸信号和直跳信号。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发明能够利用最后断路器信息采集装置准确地对各智能终端与各保护装置对应的信息进行采集,适应智能变电站信息采集模式的特点和提高信息采集的准确性。
-
公开(公告)号:CN114878941A
公开(公告)日:2022-08-09
申请号:CN202210578564.8
申请日:2022-05-25
Applicant: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测量装置在线监测系统,包括:电压互感器在线监测装置、合并单元、数据处理装置和在线监测后台;在线监测后台,用于实时显示所接收的第一测量数据、第二测量数据和第三测量数据;分别设置第一测量数据、第二测量数据和第三测量数据的告警上下限以及故障上下限,对接收的第一测量数据、第二测量数据和第三测量数据分别进行告警或故障判断;当任一测量数据判断为故障时,则根据预设的冗余系统之间的数据,进行故障类型判断,并根据判断为故障的测量数据的变化情况,得到判断为故障的测量数据所对应的测量装置的状态与故障类型的关联性,从而生成标准化的报文。本发明解决现有技术中不能监测测量装置状态信息的技术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4818638A
公开(公告)日:2022-07-29
申请号:CN202210387387.5
申请日:2022-04-13
Applicant: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 G06F40/18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输变电工程物资录入方法、系统、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方法包括:根据输变电工程,创建物资录入清册电子化标准模板;根据物资录入清册电子化标准模板,编制各专业所需的待录入物资材料清册;根据各个待录入物资材料清册,执行对应的物资录入操作,并生成对应的待校核录入结果;根据预设比对标准,对各个待录入物资材料清册和对应的待校核录入结果进行校对检验,得到校核结果;根据校核结果,判断是否存在录入错误,并在存在录入错误时,对相应的核验错误进行订正。本发明通过对物资录入过程进行高效闭环管理,不仅大幅提升物资录入的准确率,而且能减少工作时长,提高工作效率,保障工程顺利开展,还能节约采购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111600286B
公开(公告)日:2022-04-19
申请号:CN202010561984.6
申请日:2020-06-18
Applicant: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北京四方继保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直流输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超导限流器与直流断路器的协调控制方法。所述方法用于协调控制系统中,所述协调控制系统包括直流断路器、与所述直流断路器串联的超导限流器和与所述超导限流器相连的直流输电电网系统,当所述直流输电电网系统出现故障时,所述超导限流器与所述直流断路器对故障电流的大小进行协调控制,所述超导限流器的阻值与交直流电流的大小呈正相关关系。本公开实施例通过在直流输电电网系统出现故障的情况下能够通过超导限流器降低故障电流,即降低对直流短路器开断电流的要求,从而降低对直流断路器的制造要求。
-
公开(公告)号:CN112600233A
公开(公告)日:2021-04-02
申请号:CN202011410273.5
申请日:2020-12-03
Applicant: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双端柔性直流系统技术领域,尤其为一种对称单极接线型式双端柔性直流系统仿真模型,所述MMC三相结构中每相有上下两个桥臂,上下两个桥臂呈量量对称分布,每个桥臂由N个子模块和和一个抗电器串联而成,且桥臂中的子模块的连接方式也是互相串联,所述每个半桥子模块中由两个IGBT模块、一个储能电容、两个反向二极管和一个旁路开关组成,由电路中的电流控制记录直流系统中的两端电压和电流,同时送端采用定有功功率和定交流电压的控制方式,受端采用定直流电压和定交流电压的控制方式,进行突发情况的测算,本发明中,换流器采用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MMC,得出改模型具有高稳定性高安全性的使用特点。
-
公开(公告)号:CN112598978A
公开(公告)日:2021-04-02
申请号:CN202011407204.9
申请日:2020-12-03
Applicant: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 G09B23/1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电力输送技术领域,尤其为一种基于MMC拓扑结构用具有半桥子模块的仿真模型,包括MMC拓扑结构、换流站阀组和架空线,所述MMC拓扑结构是由三个完全相同的相单元构成的,每个所述相单元包括上桥臂和下桥臂,每个所述上桥臂和下桥臂均是子模块集合和一个电抗器串联构成,且上桥臂和下桥臂完全对称设置,所述子模块集合是由全桥子模块+半桥子模块或全桥子模块或半桥子模块+直流断路器构成的,所述架空线通过换流站阀组与MMC拓扑结构连接,本发明中,通过上述结构设置,可以有效的对MMC拓扑结构用具有半桥子模块进行较好的展示和演示,从而便于人员的理解或者学习使用。
-
公开(公告)号:CN106532962B
公开(公告)日:2019-02-19
申请号:CN201611219203.5
申请日:2016-12-26
Applicant: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多端柔性直流换流站集控方法、装置和系统,该系统包括:流站以及与各换流站通信连接的主用服务器;各换流站设置有主用远动主机,各换流站的主用远动主机与所述主用服务器通信连接;所述主用远动主机将对应换流站的监控信息发送至主用服务器;所述主用服务器接收控制指令,并将控制指令发送至对应的换流站的主用远动主机。通过服务器完成对各换流站的控制及监视,节省每个换流站需配置统一协调控制器的成本,运行人员通过服务器即可实现对各换流站的监视与控制,极大提高运维工作效率和降低运维成本。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