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合元件和隐藏型拉链
    31.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1474010A

    公开(公告)日:2009-07-08

    申请号:CN200910002245.7

    申请日:2006-12-0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A44B19/08 Y10T24/2539 Y10T24/2559 Y10T24/2591

    Abstract: 一种用于隐藏型拉链的咬合元件,具有包括用于拉链带(22)的侧边部分安装槽(10)的大致U形截面,所述咬合元件包括:C形基部(2);第一和第二带钳夹部分(3,4),其为扁平的并且从C形基部(2)的相应前端大致平行地延伸;以及连接部分(5),其与位于与第二带钳夹部分(4)的带钳夹面(11)相对一侧的接合面(12)成一体,其中所述第一带钳夹部分(3)具有沿连接方向前后扩展的扩展部分(17),并且该第一带钳夹部分(3)的前端面(15)比第二带钳夹部分(4)的前端面(16)更宽,从而具有优异的隐藏特性和连接强度,并且即使施加拉应力时也能够防止在左右拉链带之间产生间隙。

    咬合元件和隐藏型拉链
    32.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1474009A

    公开(公告)日:2009-07-08

    申请号:CN200910002244.2

    申请日:2006-12-0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A44B19/08 Y10T24/2539 Y10T24/2559 Y10T24/2591

    Abstract: 一种用于隐藏型拉链的咬合元件,具有包括用于拉链带(22)的侧边部分安装槽(10)的大致U形截面,所述咬合元件包括:C形基部(2);第一和第二带钳夹部分(3,4),其为扁平的并且从C形基部(2)的相应前端大致平行地延伸;以及连接部分(5),其与位于与第二带钳夹部分(4)的带钳夹面(11)相对一侧的接合面(12)成一体,其中所述第一带钳夹部分(3)具有沿连接方向前后扩展的扩展部分(17),并且该第一带钳夹部分(3)的前端面(15)比第二带钳夹部分(4)的前端面(16)更宽,从而具有优异的隐藏特性和连接强度,并且即使施加拉应力时也能够防止在左右拉链带之间产生间隙。

    用于隐蔽型拉链的拉头
    33.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965717A

    公开(公告)日:2007-05-23

    申请号:CN200610149393.8

    申请日:2006-11-16

    Inventor: 小岛昌芳

    Abstract: 一种用于隐蔽型拉链的拉头,当拉链被拉上时,即使施加强侧向拉力,也可确保平稳的滑动操作。拉头(1)包括:具有一对凸缘(3,4)的下板(2),每个凸缘都具有倒L形的截面,所述凸缘沿着与拉头(1)的滑动方向垂直的右侧和左侧边缘直立;菱形物(5),它从下板(2)的中央部朝向那对凸缘(3,4)的上板部分(3b,4b)之间的间隙直立;以及链牙引导部分(6),它从菱形物(5)的外围向外向着上板部分(3b,4b)的内端面(10)扩张,其中,上板部分(3b,4b)在链牙(33)的啮合方向上的前端与链牙引导部分(6)的前端相比向前延伸。

    拉链的拉头盖及拉头组
    34.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7518534B

    公开(公告)日:2020-11-17

    申请号:CN201710441510.6

    申请日:2017-06-13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使安装于拉头的拉头盖不会晃动的拉链的拉头盖及拉头组。拉头盖具备:分别安装于拉头上下的上安装板及下安装板、以及在拉头的前方连结上安装板和下安装板彼此的前部的连结柱。上安装板具备:上板,其相对于上翼板配置在上方,形成有用于供拉手穿过的在上下方向上贯穿的贯通孔;以及上壁,其从上板向下方突出。下安装板具备:下板,其相对于下翼板配置在下方;以及下壁,其包围下翼板的外周的前方及左右侧方并从下板向上方突出。上安装板和下安装板中的至少一方具备凸部,所述凸部从对应的上壁或下壁的内周面突出,并且用于与对应的上翼板或下翼板的外周面的一部分密接。

    拉链用的下止及拉链
    35.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0623377A

    公开(公告)日:2019-12-31

    申请号:CN201910521371.7

    申请日:2019-06-17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不使拉链的使用便利性和缝制作业效率变差而提升下止部撕裂强度的拉链用的下止及拉链。拉链(1)具备:一对拉链布带(2L、2R);一对拉链牙列(3L、3R),其分别设于一对拉链布带(2L、2R)相对一侧的缘部(20L、20R);拉头(4),其沿着一对拉链牙列(3L、3R)向前方向或后方向移动,从而使一对拉链牙列(3L、3R)啮合或分离;及下止(6),其在一对拉链牙列(3L、3R)的后端(32L、32R)侧具有夹持一对拉链布带(2L、2R)的缘部(20L、20R)的基部(60),且配置于一对拉链布带(2L、2R)的下表面(22D)侧的下侧基部(601)的厚度(T2)比配置于一对拉链布带(2L、2R)的上表面(22U)侧的上侧基部(600)的厚度(T1)厚。

    拉头及拉链
    36.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9788826A

    公开(公告)日:2019-05-21

    申请号:CN201680089505.7

    申请日:2016-09-2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A44B19/262 A44B19/2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通过小型且简单的构造而操作性良好地向拉头简单地插入插棒及链牙的拉头及拉链。拉头(40)的特征在于,具备:主体(50),其具有在上下方向上隔开间隔地平行配置的上翼板(51)及下翼板(52)、将上翼板(51)及下翼板(52)连结的引导柱(53)、沿着上翼板(51)及下翼板(52)的左右两侧缘分别设置的凸缘(54a、54b)、和设于上翼板(51)的上表面的拉片安装部(58F、58R、70、80);以及拉片(60),其相对于拉片安装部转动自如地被安装,在相对于引导柱(53)而言的左右一侧的上翼板(51)形成有与上翼板(51)的左右另一侧的前端部(51a)及下翼板(52)的前端部(52a)相比位于后方的切缺部(51b)。

    拉链
    37.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3478992B

    公开(公告)日:2018-10-26

    申请号:CN201310429741.7

    申请日:2009-01-13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拉链,拉链(1)的各拉链链牙(10、10′、30、40)具有配置在所述拉链带(2)的第一面侧的链牙上半部(11、31、41)和配置在该拉链带(2)的第二面侧的链牙下半部(21)。另外,所述链牙上半部(11、31、41)具有第一带挟持部(12、32、42)和从该第一带挟持部(12、32、42)延伸设置的前端细窄形状的第一头部(13、13′、33、43)。而且,所述链牙上半部(11、31、41)具有渐缩部(14、34、44),该渐缩部至少使所述第一带挟持部(12、32、42)中的带长度方向上的前方侧面和后方侧面间的尺寸向上方逐渐减小。通过这样的本发明的拉链(1),能够使各拉链链牙(10、10′、30、40)轻量地形成,且能够使该拉链链牙(10、10′、30、40)具有金属制的拉链链牙般的外观。

    拉链牙链带及拉链
    38.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6820474A

    公开(公告)日:2017-06-13

    申请号:CN201610921290.2

    申请日:2016-10-21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拉链牙链带及拉链。拉链牙链带(300)具备:拉链布带(100),具有第1布带面(101)及第2布带面(102);及多个拉链链牙(200),安装于拉链布带(100)的侧缘部(110)。拉链链牙(200)包括:基部(210),夹住拉链布带(100)的侧缘部(110)的芯绳(120);及突出部(220),自基部(210)向拉链布带外侧突出。突出部(220)包括非啮合部(250)、及啮合部(260)。啮合部(260)包括颈部(230)、及头部(240)。满足0.5<W1/L1<0.6。L1表示拉链布带宽度方向的基部(210)及突出部(220)的总长度,W1表示拉链布带长度方向的基部(210)的宽度。

    连结环
    40.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2454681B

    公开(公告)日:2016-04-20

    申请号:CN201110208162.0

    申请日:2011-07-20

    Inventor: 小岛昌芳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不会有损美观且轻量、能够提高制造性的连结环。连结环(1)具有:主体(10),具有开口部(11),由合成树脂形成为大致C字状;关闭部(20),其长度方向的一端部(20A)侧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轴支承在主体(10)上,其长度方向的另一端部(20B)侧相对于主体(10)以能够接触分离的方式转动,从而对开口部(11)进行开闭。主体(10)在开口部(11)的一端部(10A)具有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轴支承关闭部(20)的轴支承部(12)。在主体(10)的与轴支承部(12)相比位于内周缘(10C)侧的位置上,一体地突出设有弹性片(15),该弹性片为圆弧状,随着趋向前端而变薄,该弹性片(15)从该主体(10)的内周缘(10C)侧向外周缘(10D)侧对关闭部(20)的另一端部(20B)侧进行弹压。在轴支承部(12)以及弹性片(15)之间设有相互分离的切缺部(16)。在关闭部(20)中收容弹性片(15),并设置供弹性片(15)的前端抵接的细长状的凹部(25)。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