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4787750A
公开(公告)日:2015-07-22
申请号:CN201410020035.1
申请日:2014-01-16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IPC: C01B31/0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石墨烯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将石墨、酸和氧化剂混合后进行第一反应,得到石墨插层化合物,所述酸包括浓硫酸,所述氧化剂包括氯酸盐;b)、将所述石墨插层化合物与过氧化物进行第二反应,得到中间产物,所述过氧化物包括过氧化氢;c)、将所述中间产物进行超声剥离,得到石墨烯。本发明中的浓硫酸和氯酸盐对石墨氧化的程度较弱;而且本发明中的浓硫酸与过氧化氢反应放出大量的热量和气体,使石墨插层化合物膨胀、剥离;另外上述浓硫酸与过氧化氢反应产生大量的OH自由基和HSO4自由基,这些自由基能够脱除上述石墨插层化合物片层上的含氧官能团;因此本发明得到的石墨烯的片层结构被破坏的程度较小。
-
公开(公告)号:CN104591303A
公开(公告)日:2015-05-06
申请号:CN201410753375.5
申请日:2014-12-10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微纳级金属氧化物网状体的制备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⑴将片层状碳材料和金属盐前驱体分散于水中形成混合浆料,其中,所述片层状碳材料与所述金属盐前驱体的质量比为1:50~20:1,所述片层状碳材料包括多个层叠的层状碳结构;⑵将所述混合浆料干燥去除所述水,得到一混合物;⑶将所述混合物在氧气气氛下加热,得到微纳级金属氧化物网状体,所述微纳级金属氧化物网状体包括多个金属氧化物颗粒,所述多个金属氧化物颗粒相互连接而呈二维网状结构,所述金属氧化物颗粒的大小为3纳米~400纳米。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采用上述制备方法得到的微纳级金属氧化物网状体。
-
公开(公告)号:CN104591176A
公开(公告)日:2015-05-06
申请号:CN201510057842.5
申请日:2015-02-04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IPC: C01B31/0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石墨烯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将生物质材料、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和水混合,进行水热反应,得到前驱体,所述水热反应的温度为150~250℃,所述水热反应的时间为1~24小时;B)将金属催化剂与所述步骤A)得到的前驱体混合,得到含有金属催化剂的前驱体;C)将所述步骤B)得到的含有金属催化剂的前驱体进行加热,得到石墨烯。本发明提供的制备方法以生物质材料为碳源,生物质材料在水热条件下的反应能产生气相产品,阴离子表面活性剂能够富集这些气泡与体相溶液中的生物质材料,以气泡为模板形成碳空心球,得到具有较薄球壳层和较高表面活性的前驱体,更容易被金属催化剂催化,得到石墨化程度较高的石墨烯。
-
公开(公告)号:CN104477901A
公开(公告)日:2015-04-01
申请号:CN201410781644.9
申请日:2014-12-16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IPC: C01B31/0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石墨烯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将金属催化剂与水混合,得到金属催化剂的水溶液;B)将凝胶类材料与所述步骤A)得到的金属催化剂的水溶液混合,得到吸附有金属催化剂的水凝胶材料,所述凝胶类材料包括淀粉类化合物、纤维素类化合物和合成树脂中的一种或几种;C)将所述步骤B)得到的吸附有金属催化剂的水凝胶材料在保护气体气氛或真空环境下进行热处理,得到石墨烯。本发明提供的制备方法没有使用强酸或者强碱,而是采用金属催化剂进行催化,对环境污染极小;并且,本发明提供的制备方法以凝胶类材料为碳源,能够使得催化剂材料均匀分散在凝胶材料体相中,极大的提高反应效率,从而降低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104445177A
公开(公告)日:2015-03-25
申请号:CN201410781686.2
申请日:2014-12-16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IPC: C01B31/0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石墨烯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将金属催化剂与碳源混合,进行吸附,得到吸附有金属催化剂的碳源,所述碳源包括离子交换树脂、碳材料、生物质材料和凝胶类材料中的一种或几种;B)将还原剂与所述步骤A)中的吸附有金属催化剂的碳源进行加热,得到石墨烯。本发明提供的制备方法没有采用强酸或氧化剂等对环境污染严重的原料,而是由一步式原位催化碳化碳源得到,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石墨烯。
-
公开(公告)号:CN104232027A
公开(公告)日:2014-12-24
申请号:CN201410489476.6
申请日:2014-09-23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IPC: C09K5/1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石墨烯导热膜及其制备方法,包括,石墨烯、功能化石墨烯、稳定剂和溶剂。本发明首先将氧化石墨烯或通过聚乙烯醇、聚苯乙烯和纤维素等高分子基体材料进行改性的石墨烯,即功能化石墨烯,与石墨烯、氧化石墨烯和稳定剂均匀分散于溶剂中,得到混合浆料,然后将上述混合浆料经辊压处理后,在将膜和基体分离,最后得到石墨烯导热膜。采用本发明提供的混合浆料制备的石墨烯导热膜具有较高的导热系数,而且制备工艺简单、成本较低。
-
公开(公告)号:CN102850543B
公开(公告)日:2014-12-17
申请号:CN201210371240.3
申请日:2012-09-28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IPC: C08G73/02 , C08G73/06 , C08G75/02 , C08K3/04 , C08K9/00 , C08K9/04 , C08L79/02 , C08L79/04 , C08L81/02 , H01G11/3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石墨烯/导电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具体为:首先将石墨烯溶液或改性石墨烯溶液进行喷雾干燥得到石墨烯微球,然后将得到的石墨烯微球与液态导电聚合物单体混合、浸润,再与含有氧化剂的酸溶液混合,进行聚合反应,经过还原处理,即可得到石墨烯/导电聚合物复合材料。该复合材料由纳米级的导电聚合物包覆于石墨烯微球表面形成,避免了石墨烯在大电流充放电时发生团聚,从而提高其在大电流充放电时的倍率性能。实验结果表明,本发明提供的复合材料在电流密度1A/g时首次放电容量高达1000F/g,在电流密度10A/g时首次放电容量依然高达750F/g~1000F/g,循环10000次后,比容量保持在90%。
-
公开(公告)号:CN104108700A
公开(公告)日:2014-10-22
申请号:CN201410281688.5
申请日:2014-06-20
Applicant: 宁波墨西科技有限公司 ,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IPC: C01B31/0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适用于产业化应用的石墨烯材料粉体,该石墨烯材料粉体由石墨烯材料与吸液膨胀材料复合而成,所述石墨烯材料表面覆盖有吸液膨胀材料,使得相邻的石墨烯材料之间均有吸液膨胀材料形成阻隔。本发明提供的石墨烯材料粉体在溶剂中分散时,石墨烯材料片层之间的吸液膨胀材料能迅速吸液膨胀,将石墨烯片层撑开。同时,该石墨烯材料粉体与其他体系具有很好的相容性,极大的扩展了该石墨烯材料粉体在下游产品中应用的领域,成功解决了石墨烯材料粉体的产业应用问题。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石墨烯材料粉体的制备方法。
-
公开(公告)号:CN103972479A
公开(公告)日:2014-08-06
申请号:CN201410229786.4
申请日:2014-05-27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IPC: H01M4/36 , H01M4/38 , H01M10/0563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4/38 , H01M4/60 , H01M10/052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离子电池,包括正极、负极、隔膜和电解液,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的活性材料为立方结构类普鲁士蓝化合物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负极的活性材料为锌;所述电解液的溶质包括锌盐和碱金属盐。本发明提供的离子电池负极的活性材料为锌,使离子电池的电压比和容量较高;本发明提供的离子电池以立方结构类普鲁士蓝化合物作为正极的活性材料,有利于电解液中碱金属离子的嵌入和脱出;使本发明提供的离子电池具有较高的工作电压。实验结果表明,本发明提供的离子电池的工作电压为1.6V~1.7V。
-
公开(公告)号:CN103682352A
公开(公告)日:2014-03-26
申请号:CN201210330279.0
申请日:2012-09-07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IPC: H01M4/62 , H01M4/38 , H01M10/0525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4/38 , H01M4/625 , H01M10/052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正极材料、其制备方法及锂离子二次电池。本发明提供的锂离子二次电池正极材料包括石墨烯和负载于所述石墨烯表面的纳米硫颗粒。本发明以氧化石墨烯或石墨烯、纳米硫粉、表面活性剂和还原剂为原料,将原料混合后进行水热反应,得到锂离子二次电池正极材料。石墨烯优异的导电性提高了正极材料的电子传导率,其独特的二维结构能够缓解多硫离子的溶解,抑制了电容量的逐步衰减,提高了电池的循环性能。实验结果表明,该正极活性材料在0.1C下首次放电容量达到1100mAh/g,循环50次容量保持为800mAh/g,2C放电容量保持在450mAh/g,倍率性能优良。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