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1116915A
公开(公告)日:2020-05-08
申请号:CN201910418732.5
申请日:2019-05-20
Applicant: 杭州师范大学
IPC: C08G77/04 , C08G77/06 , C08G77/38 , C08F283/12 , C08F220/14 , C08F220/1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光固化树脂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液态甲基丙烯酸功能化POSS以及通过其改性的光固化丙烯酸类树脂及其制备方法。本方法以四乙氧基硅烷为原料,在四甲基氢氧化铵的催化下水解得到笼形八聚(四甲基铵)硅酸盐,继而与二甲基氯硅烷进行取代反应,合成笼形八聚(二甲基硅氧基)倍半硅氧烷,用甲基丙烯酸烯丙酯通过硅氢加成反应制得液态甲基丙烯酸功能化POSS。通过光固化反应引入丙烯酸类树脂中,克服了现有POSS与基材相容性差,复合材料性能较差的缺陷,本发明的方法能极大提升丙烯酸类树脂的热力学性能,降低树脂的吸水率以及固化收缩率,且操作简单、原料易得,易于控制,因而在改性3D打印光敏树脂方面有较大的发展优势。
-
公开(公告)号:CN111116869A
公开(公告)日:2020-05-08
申请号:CN201910453085.1
申请日:2019-05-28
Applicant: 杭州师范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改性材料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液态环氧基功能化POSS改性型环氧树脂,其组分中含有液态环氧基功能化POSS、环氧树脂基体以及固化剂。本发明将此类液态环氧功能化POSS通过化学键结合方式引入环氧树脂中,并通过调节液态POSS的添加量、固化剂种类以及热固化工艺制备一种热力学性能好的低介电型环氧树脂。相较于现有技术中由于POSS与基材相容性较差,导致复合材料性能较差的问题,本发明中的液态环氧基功能化POSS与环氧树脂基体之间的相容性优异,从而极大地提升环氧树脂的热力学性能,降低环氧树脂的介电常数和介质损耗,且操作简单、原料易得,易于控制,因而在集成电路及电子封装材料领域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05585725B
公开(公告)日:2019-10-29
申请号:CN201510774144.7
申请日:2015-11-13
Applicant: 杭州师范大学
IPC: C08J7/04 , C08J9/42 , C09D183/04 , C09D7/6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泡沫材料技术领域,为解决目前泡沫材料极易燃烧的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隔热阻燃泡沫材料的制备方法与应用,采用具有优异阻燃性能的硅树脂溶液对泡沫材料进行浸涂改性,并通过在硅树脂溶液中添加具有隔热、隔音等性能的空心填料,借助空心填料的低密度特性和补强作用,制得具有轻质、高强的隔热阻燃泡沫材料。同时将有机硅树脂与功能填料复合,并在传统泡沫材料表面涂覆,制备出一种具有轻质、保温、隔热、阻燃的泡沫材料。
-
公开(公告)号:CN108341990A
公开(公告)日:2018-07-31
申请号:CN201810147600.9
申请日:2018-02-12
Applicant: 杭州师范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简单、低成本超疏水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选用廉价的稻草灰粉末并将其分散于溶剂中,在超声辅助下,将已清洁预处理的多孔材料在稻草灰溶液中浸润取出晾干,最后将多孔材料在低表面能聚二甲基硅氧烷溶液中浸润取出烘干,得到超疏水复合材料。本发明提供的制备方法绿色环保、过程简单,材料价格低廉,制备得到的超疏水复合材料可广泛用于油或有机溶剂与水混合物的分离与回收。
-
公开(公告)号:CN107474550A
公开(公告)日:2017-12-15
申请号:CN201710616710.0
申请日:2017-07-20
Applicant: 杭州师范大学
IPC: C08L83/07 , C08L83/05 , C08K9/04 , C08K3/34 , C08K7/06 , C08K9/06 , C08K3/04 , C08K7/24 , G01N27/12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功能复合材料技术领域,为了解决导电粒子填充硅橡胶气敏材料气体响应时间较长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快响应高敏感度聚合物基气敏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该气敏材料包含以下各组分,各组分的质量份为:纳米导电粒子2-35份,硅橡胶100份,蒙脱土 0.05-7份;制备工艺为溶液共混后浇膜成型。该材料对有毒、易燃等溶剂蒸汽具有检测和预警功能,气敏响应时间明显减小,短时间内即可达到高的气敏强度,且具有很好的可重复使用稳定性。
-
公开(公告)号:CN104694001B
公开(公告)日:2017-08-25
申请号:CN201410768115.5
申请日:2014-12-12
Applicant: 杭州师范大学
IPC: C09D183/04 , C09D183/07 , C09D183/05 , C09D7/12 , C09D5/23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硅树脂复合材料技术领域,为解决目前Fe3O4聚合物超疏水复合材料耐候性差、粒子易团聚、粘结力差等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超疏水超顺磁硅树脂复合材料涂层的制备方法,在Fe3O4粒子表面包裹SiO2,再采用硅烷偶联剂对Fe3O4粒子进行改性,然后将改性Fe3O4粒子、硅树脂、分散剂分散成复合溶液,最后将复合溶液在基材上浸涂或旋涂干燥,制得超疏水超顺磁硅树脂复合材料。本发明的制备工艺简单,复合材料使用寿命延长,使材料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附着力达到1级,同时还具有电磁屏蔽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06832389A
公开(公告)日:2017-06-13
申请号:CN201611254789.9
申请日:2016-12-30
Applicant: 杭州师范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08J9/365 , C08J7/045 , C08J2323/06 , C08J2325/06 , C08J2363/00 , C08J2375/04 , C08J2483/0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聚合物复合材料领域,为解决多数聚合物材料防火安全性差,易老化、易燃烧的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有机硅与氧化石墨烯协同阻燃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通过采用将氧化石墨烯和有机硅树脂分别包裹在可燃性聚合物材料表面的这种方法,利用氧化石墨烯与有机硅树脂良好的耐高温和协同阻燃作用,实现了可燃性聚合物材料高效阻燃防火性能,同时能够有效保持聚合物材料本身的物理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04974527B
公开(公告)日:2017-06-13
申请号:CN201510141079.4
申请日:2015-03-30
Applicant: 杭州师范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有机硅技术领域,为解决绝大多数碳基聚合物泡沫材料固有的易燃性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有机硅树脂改性聚合物泡沫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所述的有机硅树脂改性聚合物泡沫复合材料有以下组份组成,各组份的重量份为:聚合物泡沫材料10~60,有机硅树脂30~80,催化剂0.2~2.0,无机填料0~8。本发明利用有机硅树脂来改性易燃聚合物泡沫材料,实现该类材料的无卤阻燃化;同时通过添加少量的无机功能填料,可进一步改善泡沫复合材料阻燃和力学性能,并赋予其他功能如疏水、抗静电等特性。
-
公开(公告)号:CN106085220A
公开(公告)日:2016-11-09
申请号:CN201610315736.7
申请日:2016-05-13
Applicant: 杭州师范大学
IPC: C09D183/07 , C09D183/05 , C09D183/04 , C09D7/12 , C09D5/1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09D183/04 , C08K2201/011 , C08L2201/02 , C08L2205/025 , C08L2205/03 , C08L2205/035 , C09D5/18 , C09D7/61 , C09D7/70 , C08L83/04 , C08K3/36 , C08K7/00 , C08K3/34 , C08K5/544 , C08K3/346 , C08K5/5419 , C08K5/543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防火涂料技术领域,为解决建筑外墙保温材料等易燃材料防火安全性差,易老化、易燃烧的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有机硅阻燃防火涂料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一种有机硅阻燃防火涂料由以下各组份制成,各组份的重量份为:有机硅树脂40‑70,助剂:20‑40,阻燃填料:0‑15,催化剂:4 x10‑4‑50 x10‑4。以有机硅树脂为基体制备了无溶剂型低粘度且可室温快速固化的有机硅涂料,不仅可以对易燃材料实现阻燃防火的效果,而且具有较好的抗变形能力和粘结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03627139B
公开(公告)日:2015-10-28
申请号:CN201310440464.X
申请日:2013-09-25
Applicant: 杭州师范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技术领域,为有效解决石墨烯在环氧树脂中的分散以及界面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功能化氧化石墨烯/环氧树脂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将硅烷偶联剂改性的氧化石墨烯(f-GO)先超声处理20~40分钟分散在有机溶剂中,然后加入环氧树脂,混合后得到母料,在真空条件下除去有机溶剂,再加入固化剂混合,高温固化得到功能化氧化石墨烯/环氧树脂纳米复合材料,本发明制备的石墨烯/环氧树脂纳米复合材料能有效地提高环氧树脂的力学和热学性能,包括强度、刚度、韧性以及热稳定性。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