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眩性硬涂薄膜、防眩性硬涂薄膜的制造方法、光学构件和图像显示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4144702A

    公开(公告)日:2022-03-04

    申请号:CN202180004606.0

    申请日:2021-02-04

    Abstract: 提供一种反射眩光得到抑制、并且抑制或防止了条纹和横向条痕的防眩性硬涂薄膜。一种防眩性硬涂薄膜(10),其特征在于,在透光性基材(A)(11)上层叠有防眩性硬涂层(B)(12),防眩性硬涂层(B)(12)由树脂层(12a)形成,在树脂层(12a)内部包含第1颗粒(12b1)和第2颗粒(12b2),第1颗粒(12b1)与第2颗粒(12b2)的质量的合计相对于形成树脂层(12a)的树脂的总质量为2~25质量%,在防眩性硬涂薄膜(10)中的防眩性硬涂层(B)(12)侧的最表面形成有凹凸,第1颗粒(12b1)的重均粒径满足下述数学式(1),第2颗粒(12b2)的重均粒径满足下述数学式(2),所述最表面的凹凸形状满足下述数学式(3)和(4)。3.0<d1≤8.5[μm](1);1.0≤d2≤3.0[μm](2);Ry:1.0≤Ry≤7.0[μm](3);θa:1.0≤θa≤7.5[°](4)。所述数学式(1)中,d1为所述第1颗粒的重均粒径[μm],所述数学式(2)中,d2为所述第2颗粒的重均粒径[μm],所述数学式(3)中,Ry为所述凹凸的凸部的最大高度[μm],所述数学式(4)中,θa为所述凹凸的平均倾斜角[°]。

    透明导电性薄膜
    33.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0178187B

    公开(公告)日:2021-04-13

    申请号:CN201880006988.9

    申请日:2018-01-15

    Abstract: 透明导电性薄膜具备:透明基材、配置于透明基材的单侧或两侧的透明导电层、以及夹在透明基材与透明导电层之间的中间层,中间层包含:具有5nm以上且不足45nm的中值粒径的第1无机颗粒、具有45nm以上且不足120nm的中值粒径的第2无机颗粒、及树脂,第1无机颗粒相对于树脂100质量份的含有比例为65质量份以上且235质量份以下,第2无机颗粒相对于树脂100质量份的含有比例为5质量份以上且80质量份以下。

    导电性薄膜
    35.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1326277A

    公开(公告)日:2020-06-23

    申请号:CN201911241368.6

    申请日:2019-12-06

    Abstract: 提供即使设置有较薄的金属层也可抑制金属层的图案化时发生断线的导电性薄膜。一种导电性薄膜,其依次具备第1金属层和树脂薄膜,前述第1金属层的厚度为10nm以上且200nm以下,前述第1金属层的与前述树脂薄膜处于相反侧的表面的表面粗糙度Rz为100nm以下。前述树脂薄膜的与前述第1金属层处于相反侧的表面的表面粗糙度Ra优选为30nm以下。

    防反射膜、防反射膜的制造方法、光学构件及图像显示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0895356A

    公开(公告)日:2020-03-20

    申请号:CN201910758363.4

    申请日:2019-08-1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耐擦伤性优异的防反射膜。其特征在于,在透光性基材(A)的至少一个面上以下述顺序层叠有硬涂层(B)及防反射层(C),构成防反射层(C)的元素至少包含碳及氟,通过X射线光电分光法而测定的防反射层(C)的原子数在与硬涂层(B)相反侧的表面满足下述数学式(1)及(2),并且在距离上述表面的深度为15~30nm的范围内满足下述数学式(3),7≤[(nF/ntotal)×100]≤27  (1)30≤[(nc/ntotal)×100]≤41  (2)[(nF/ntotal)×100]≤0.5  (3)其中,ntotal为碳、氮、氧、硅及氟的原子数的合计,nF为氟原子数,nc为碳原子数。

    防眩性硬涂薄膜、偏振片、图像显示装置和其制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2033250A

    公开(公告)日:2011-04-27

    申请号:CN201010501583.8

    申请日:2010-09-3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防眩性硬涂薄膜、偏振片等,所述防眩性硬涂薄膜具有极低的雾度,并具有优良的荧光灯和脸部的防眩性,而且能够防止白色模糊而提高黑显示时的黑色浓度。本发明的防眩性硬涂薄膜中,在透明塑料薄膜基材的至少一个面上具有含有微粒的防眩性硬涂层,其中,所述防眩性硬涂薄膜的总雾度值在0~5%的范围内,在所述防眩性硬涂层表面的任意部位的4mm长度上,超过第1基准线的凸状部的数量Ntotal为15个以上,所述第1基准线与表面粗糙度轮廓的粗糙度平均线平行且位于0.1μm的高度,并且,Ntotal和超过所述第1基准线且所述平均线的横切所述凸状部的部分的线段长度为50μm以上的凸状部的数量N50满足0.4≤N50/Ntotal≤0.8的关系,并且,超过与所述平均线平行且位于0.2μm的高度的第2基准线的凸状部中,所述平均线的横切所述凸状部的部分的线段长度为50μm以下的凸状部的数量为10个以下。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