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侧套管接导线金具
    31.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03039122U

    公开(公告)日:2013-07-03

    申请号:CN201320041734.5

    申请日:2013-01-25

    Abstract: 一种Y侧套管接导线金具,包括二个线夹本体,线夹本体一侧设有安装孔和螺栓,其特殊之处是:所述线夹本体对应安装孔一侧形成变压器套管引出孔,所述线夹本体另一侧设有螺孔,在线夹本体对应螺孔一侧前后并列设有二组压盖且形成与变压器套管引出孔平行的四个导线引出孔,每组压盖分别由一个外压盖和二个内压盖构成,内、外压盖通过与螺孔连接的螺栓固定在线夹本体上,所述线夹本体对应变压管套管引出孔处设有铜铝复合片,所述导线引出孔对应线夹本体和外压盖部位的外侧段直径大于内侧段直径,其间设置减轻过渡槽。该金具适用于室内直流变电站,载流量大、不会产生电晕,可降低导体电阻,确保压紧导线,工程长期运行也不会损伤线夹出口处导线。

    悬吊式管母接导线金具
    32.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19998989U

    公开(公告)日:2023-11-10

    申请号:CN202321452639.4

    申请日:2023-06-07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力金具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悬吊式管母接导线金具,用于连接在悬吊绝缘子下端,以连接导线和管母,包括均压屏蔽球、悬吊管母抱箍,及T接导线管母连接组件;悬吊管母抱箍和T接导线管母连接组件从上到下依次间隔设置于均压屏蔽球内,悬吊管母抱箍的上端转动连接于悬吊绝缘子下端,悬吊管母抱箍用于抱紧在管母外,T接导线管母连接组件与均压屏蔽球连接,且其连接在管母外,并可沿管母的轴向调节位置,T接导线管母连接组件上具有用于连接导线的接口部,均压屏蔽球的侧部和底部对应开设有用于供导线通过的过线孔和用于供管母通过的通孔。本实用新型中,可以满足管母和导线多种连接角度安装的要求,提高安装的灵活性。

    一种六分裂导线间隔棒
    33.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19107017U

    公开(公告)日:2023-05-30

    申请号:CN202320134197.2

    申请日:2023-01-17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输电线路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六分裂导线间隔棒,其包括框架,多个线夹以及多个均压球;框架具有六个端部,六个端部间呈正六边形分布在所述框架上;线夹安装于端部,线夹与所述端部一一对应设置;均压球包裹在线夹外,均压球与线夹一一对应设置,通过将均压球包裹在线夹外,代替了传统间隔棒的橡胶元件,从而优化了六分裂导线间隔棒的结构形式,避免了在长期运行中橡胶元件出现老化问题,从而使运行稳定,且采用均压球包裹线夹的安装结构还能提高了六分裂导线间隔棒整体的防电晕性能,避免裸露的线夹在高电压、高海拔工程中产生端部放电,同时提高了六分裂导线间隔棒的强度及美观性,并且便于维护检修,节约了资源和成本。

    一种螺栓式楔形耐张线夹
    34.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18070962U

    公开(公告)日:2022-12-16

    申请号:CN202221915922.1

    申请日:2022-07-22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耐张线夹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螺栓式楔形耐张线夹,包括线夹本体、线夹内楔、U型螺栓,所述线夹本体内设有用于容纳绞线的安装槽,所述线夹内楔的第一端位于所述安装槽内,所述线夹内楔的第一端用于与绞线紧密配合,所述U型螺栓与所述线夹内楔的第二端连接。本实用新型通过较少的U型螺栓和线夹内楔的自锁效果配合,达到产品所需的对绞线的握力值,产品适用范围广,安装方便且便于检修和更换,在保护导线方面有明显改善,提高了绞线的使用寿命。

    一种避雷器用管母连接金具

    公开(公告)号:CN211579549U

    公开(公告)日:2020-09-25

    申请号:CN201922340998.0

    申请日:2019-12-23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网金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避雷器用管母连接金具,包括支撑本体和载流本体,支撑本体设有支撑底座和管母压盖,管母压盖与支撑底座形成套孔,载流本体通过载流导线与支撑底座连接。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节省安装空间,并减少模具使用,降低制造成本;通过支撑底座支撑管母线,改善管母线受力状态,其中管母线活动套接于套孔内,使管母线可沿径向和轴向方向移动,有助于消除避雷器与管母之间的安装误差,便于安装施工;另外,活动套接于支撑本体的管母线,能消除管母线对支撑本体的作用力,改善支撑本体受力状态,提高支撑本体安装的稳定性和安全系数。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