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1969718B
公开(公告)日:2022-03-29
申请号:CN202010619133.2
申请日:2020-07-01
Applicant: 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南瑞集团有限公司 , 国电南瑞南京控制系统有限公司
IPC: H02J13/00 , H04L41/0806 , G06Q50/0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低压配电网设备即插即用接入方法及装置,所述装置包括配电主站、配变终端和低压二次设备,所述方法包括配变终端发现低压二次设备的接入请求;配变终端进行低压二次设备模型实例化;配变终端接入配电主站,完成低压二次设备在配电主站上线。该方法能够通过少配置甚至免配置即可实现端设备在主站中上线和低压二次设备数据信息的获取,实现了自动边缘计算建模与端设备即插即用,通过本发明的低压配电网设备即插即用接入方法,可提高终端设备的智能化水平以及配电网构架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极大地减轻了现场施工与运维检修的难度,降低低压维护人员操作错误风险,减小设备升级成本,能够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
-
公开(公告)号:CN112134354A
公开(公告)日:2020-12-25
申请号:CN202010907966.9
申请日:2020-09-02
Applicant: 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南瑞集团有限公司 , 国电南瑞南京控制系统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HPLC通信的营配数据融合方法,配变终端通过集中器访问集中器下从属设备,集中器中的载波模块作为CCo节点与配变终端中的载波模块作为Proxy CCo节点交互认证方法;集中器中CCo节点调度配变终端与集中器任务。本发明可实现在台区同时部署配变终端和集中器的情况下,通过更换配变终端与集中器的载波模块。解决了传统模式下配变终端通过部署额外通信线获取集中器电表数据,减少了现场施工的工作量;采用HPLC的实现方案,较于传统的额外部署通信线方式,在获取营销数据频率上大幅提高;集中器中CCo模块节点调度配变终端和集中器任务的方法,可保证营销任务的优先处理,保障营销数据的准确性。
-
公开(公告)号:CN112131783A
公开(公告)日:2020-12-25
申请号:CN202010919841.8
申请日:2020-09-04
Applicant: 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配电台区大数据的户变拓扑关系识别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建立网络模型:采用栈式自编码神经网络结构,包含3个隐含层、1个输入层、1个输出层;2)获取样本数据,所述样本数据类型包括:用户电表、分支箱、配电变压器的运行数据;3)进行网络模型训练,判断出用户电表与配电变压器的拓扑关系。本发明的方法可有效解决传统载波信号跨台区通信的问题,提高了拓扑辨识的准确性,实现了配电台区的数字化、互联网化、智能化发展。
-
公开(公告)号:CN112103912A
公开(公告)日:2020-12-18
申请号:CN202010915839.3
申请日:2020-09-03
Applicant: 国电南瑞南京控制系统有限公司 , 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IPC: H02H3/32 , G01R31/52 , G01R31/08 , G01R19/16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直流配电网漏电保护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漏电检测模块获取各级漏电区域的漏电流,所述漏电区域包括末级漏电区域、中级漏电区域和总漏电区域;当末级漏电区域的末级漏电流大于或等于末级保护动作电流阈值时,进行末级漏电保护;当中级漏电区域的中级漏电流大于或等于末级保护动作电流阈值时,进行中级漏电保护;当总漏电区域的末级漏电流大于或等于末级保护动作电流阈值时,进行总漏电保护。本发明的方法可以实现对直流配电网中漏电故障进行快速反应,从而提高直流电配电网系统整体用电可靠性。
-
公开(公告)号:CN111969718A
公开(公告)日:2020-11-20
申请号:CN202010619133.2
申请日:2020-07-01
Applicant: 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南瑞集团有限公司 , 国电南瑞南京控制系统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低压配电网设备即插即用接入方法及装置,所述装置包括配电主站、配变终端和低压二次设备,所述方法包括配变终端发现低压二次设备的接入请求;配变终端进行低压二次设备模型实例化;配变终端接入配电主站,完成低压二次设备在配电主站上线。该方法能够通过少配置甚至免配置即可实现端设备在主站中上线和低压二次设备数据信息的获取,实现了自动边缘计算建模与端设备即插即用,通过本发明的低压配电网设备即插即用接入方法,可提高终端设备的智能化水平以及配电网构架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极大地减轻了现场施工与运维检修的难度,降低低压维护人员操作错误风险,减小设备升级成本,能够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