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5966760A
公开(公告)日:2023-04-14
申请号:CN202111188941.9
申请日:2021-10-12
Applicant: 北京师范大学
IPC: H01M10/056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复合聚合物固态电解质膜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本发明将锂盐、环状醚类化合物和可溶解/或不可溶解在环状醚类化合物中的非醚类聚合物混合,通过滴涂、刮涂、喷涂、凹版涂布等方法,将可聚合体系均匀涂覆在多孔膜的一侧或两侧表面,混合物中的可溶解/或不可溶解在环状醚类化合物中的非醚类聚合物被截流在多孔膜的一侧表面,部分锂盐和环状醚类化合物在重力作用和毛细作用力下渗透到多孔膜内部和另一侧表面,通过开环聚合的方式在多孔膜的两侧表面分别形成不同于多孔膜内部的聚合物电解质层,得到复合聚合物固态电解质膜。
-
公开(公告)号:CN108933236B
公开(公告)日:2022-01-14
申请号:CN201710390786.6
申请日:2017-05-27
Applicant: 北京师范大学
IPC: H01M4/36 , H01M4/583 , H01M4/62 , H01M4/60 , H01M10/052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锂离子电池用负极、正极和锂离子电池及其制备方法,所述负极包括负极片和负极片一侧表面上的石墨烯/纤维素复合材料层;所述正极包括正极片和正极片一侧表面上的石墨烯/纤维素复合材料层;所述石墨烯/纤维素复合材料层包括石墨烯和纤维素;所述涂层可以有效抑制负极极片表面枝晶的生长,提高电池循环性能及安全性能;所述涂层可以有效降低极片表面与电解液直接的界面内阻,可提高对应电池的容量;采用所述负极和/或正极制备得到的锂离子电池具有较高的循环容量及循环稳定性,且具有良好的循环安全性能。所述锂离子电池的制备方法简单,反应条件温和,制作周期短,可以实现大规模工业化的生产。
-
公开(公告)号:CN108933275B
公开(公告)日:2020-11-13
申请号:CN201710386733.7
申请日:2017-05-26
Applicant: 北京师范大学
IPC: H01M10/052 , H01M10/056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锂硫电池的可凝胶化体系及其制备得到的凝胶和/或固态电解质、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该体系中包括以下组分:(a)锂盐,(b)醚类化合物和(c)用于锂硫电池的电解液或其溶剂,所述醚类化合物选自环状醚类化合物;通过调节所述体系中锂盐、环状醚类化合物和用于锂硫电池的电解液或其溶剂的组分含量和种类,可以制备得到强度可调、形成时间可调、转变温度可调,同时也具有可逆性的凝胶和/或固态电解质;所述制备方法简单、反应条件温和、反应周期短、产物收率高、制备成本低、易于实现工业化生产。所述凝胶和/或固态电解质可应用于锂硫电池等领域中。
-
公开(公告)号:CN108933285B
公开(公告)日:2020-11-06
申请号:CN201710385201.1
申请日:2017-05-26
Applicant: 北京师范大学
IPC: H01M10/056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凝胶化体系及其制备得到的凝胶和/或固态电解质、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该体系中包括以下组分:锂盐和醚类化合物,所述醚类化合物选自直链醚类化合物;该体系中还可以包括其他溶剂和/或电解液;无机纳米颗粒;通过调节所述体系中锂盐和直链醚类化合物的组分含量和种类,可以制备得到强度可调、形成时间可调、转变温度可调,同时也具有可逆性的凝胶和/或固态电解质;所述制备方法简单、反应条件温和、反应周期短、产物收率高、制备成本低、易于实现工业化生产。所述凝胶和/或固态电解质可应用于锂系电池等领域中。
-
公开(公告)号:CN108933284B
公开(公告)日:2020-11-06
申请号:CN201710385193.0
申请日:2017-05-26
Applicant: 北京师范大学
IPC: H01M10/0565 , H01M10/42 , H01M10/052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柔性全固态锂离子二次电池及其制备方法,所述柔性全固态锂离子二次电池是通过浸润或采用涂覆的方式将锂离子二次电池用正负极或任选地隔膜置于未形成固态电解质的可凝胶体系中,使得正负极表面及内部被可凝胶体系浸润,并进入到所述正负极内部的空隙中,待可凝胶体系达到形成固态电解质的经过固化之后,其可原位在正负极片表面及其内部形成固态电解质,采用所述方法制备得到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在整个电池内部即可形成导电网路,不仅可以极大地减小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内部的电阻,从而提高导电率和倍率性能,还可以解决液态电解液带来的安全隐患。
-
公开(公告)号:CN110343279B
公开(公告)日:2020-10-30
申请号:CN201810301217.4
申请日:2018-04-04
Applicant: 北京师范大学 , 杭州中科盈锂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界面聚合法制备复合聚丙烯微孔膜的方法及其制品和用途,所述制备方法是在双向拉伸的聚丙烯微孔膜的制备过程中在膜片一侧或两侧表面通过涂布两种能发生界面聚合反应的单体的方式引入涂层,即界面聚合产物;该界面聚合产物经在纵/横两个方向或仅在横向方向上拉伸,实现所述复合聚丙烯微孔膜的制备。由于界面聚合产物的引入,所述复合聚丙烯微孔膜具有较好的耐高温性能。采用本发明的方法简化了复合聚丙烯微孔膜的生产工艺,提升了聚丙烯微孔膜的性能。所述复合聚丙烯微孔膜用于锂电池中,由于界面聚合产物具有高的耐温性能,提高聚丙烯微孔基底层的耐热性能,以及锂电池的循环和安全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08933215B
公开(公告)日:2020-10-30
申请号:CN201710391808.0
申请日:2017-05-27
Applicant: 北京师范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包含石墨烯/纤维素复合材料的电池用浆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所述浆料包括以下组分:(a)石墨烯/纤维素复合材料、(b)水、以及(c)表面活性剂和分散剂中的至少一种;所述浆料进一步包括下述组分中的至少一种:(d)无机微纳颗粒,(e)有机微纳颗粒。所述浆料制备得到的电池不仅可以实现高倍率的锂离子电池的充放电,使锂离子电池容量高、使用寿命长性能;当所述浆料涂覆到负极表面或是涂覆到朝向负极一侧的隔膜上时,其还可以有效抑制枝晶的生长;所述包含石墨烯/纤维素复合材料的隔膜在使用过程中,所述隔膜的制备方法简单,反应条件温和,制作周期短,可以实现大规模工业化的生产。
-
公开(公告)号:CN111697270A
公开(公告)日:2020-09-22
申请号:CN201910190086.1
申请日:2019-03-13
Applicant: 北京师范大学
IPC: H01M10/058 , H01M10/0525 , H01M4/1395 , H01M4/04 , H01M2/14 , H01M2/1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通过原位转移形成负极保护层的方法,所述方法可以将负极保护层的初始原料作为涂层涂覆在隔膜上,在电池组装后,隔膜上的涂层通过反应转移至锂离子电池负极表面,形成保护层。所述初始原料在隔膜上形成涂层,其制备过程简单,制备条件宽松。所述反应发生在电池内部,通过反应转移到负极表面,无需额外控制水氧条件。所述保护层与负极表面因为反应而形成一个整体,保护层与负极之间的界面阻抗下降,有利于提高对应电池循环寿命。所述保护层在负极表面可以有效影响循环过程中锂沉积行为,有利于提高对应负极的稳定性及电池的安全性。
-
公开(公告)号:CN110343278B
公开(公告)日:2020-09-04
申请号:CN201810299274.3
申请日:2018-04-04
Applicant: 北京师范大学 , 杭州中科盈锂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IPC: C08J5/18 , C08L23/12 , C08L27/16 , C08L27/18 , C08L67/02 , C08K5/20 , C08K3/22 , H01M2/14 , H01M2/1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复合聚丙烯微孔膜及其制法和包括该膜的锂离子电池隔膜,所述制备方法是在双向拉伸聚丙烯膜片制备过程中,通过熔融共挤的方法引入非聚丙烯类聚合物多孔层,形成至少两层结构的膜片,此膜片经在纵/横两个方向上的拉伸,实现所述复合聚丙烯微孔膜的制备。采用本发明的方法简化了复合聚丙烯微孔膜的生产工艺,提升了聚丙烯微孔膜的性能。所述复合聚丙烯微孔膜用于锂离子电池隔膜中,由于非聚丙烯类聚合物多孔层是能和电解液形成凝胶的聚合物或组合物,或具有比聚丙烯更高耐热性能的聚合物,能提高锂离子电池的循环和安全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0343279A
公开(公告)日:2019-10-18
申请号:CN201810301217.4
申请日:2018-04-04
Applicant: 北京师范大学 , 杭州中科盈锂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界面聚合法制备复合聚丙烯微孔膜的方法及其制品和用途,所述制备方法是在双向拉伸的聚丙烯微孔膜的制备过程中在膜片一侧或两侧表面通过涂布两种能发生界面聚合反应的单体的方式引入涂层,即界面聚合产物;该界面聚合产物经在纵/横两个方向或仅在横向方向上拉伸,实现所述复合聚丙烯微孔膜的制备。由于界面聚合产物的引入,所述复合聚丙烯微孔膜具有较好的耐高温性能。采用本发明的方法简化了复合聚丙烯微孔膜的生产工艺,提升了聚丙烯微孔膜的性能。所述复合聚丙烯微孔膜用于锂电池中,由于界面聚合产物具有高的耐温性能,提高聚丙烯微孔基底层的耐热性能,以及锂电池的循环和安全性能。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