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539145A
公开(公告)日:2025-02-28
申请号:CN202411492988.8
申请日:2024-10-24
Applicant: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信息通信分公司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XGBoost算法的电力行业碳排放预测方法及系统,属于碳排放预测技术领域。本发明方法,包括:获取电力行业当前与碳排放相关的数据;将所述电力行业当前与碳排放相关的数据输入至预测模型,并对所述预测模型进行求解,以预测出所述电力行业在未来时段的碳排放;所述预测模型的训练样本是基于电力行业历史与碳排放相关的历史数据生成的训练集和测试集。本发明采用XGBoost算法构建模型进行预测,预测的碳排放更加精确。
-
公开(公告)号:CN118607785B
公开(公告)日:2024-11-26
申请号:CN202410796542.8
申请日:2024-06-20
Applicant: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 G06Q10/063 , G06Q30/018 , G06Q50/2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力设备全生命周期产品碳足迹核算方法及系统,包括:确定电力设备生命周期的碳排放核算系统边界;基于所述碳排放核算系统边界,确定电力设备全生命周期的产品碳足迹通用核算模型;基于所述产品碳足迹通用核算模型收集核算数据集;基于所述核算数据集进行产品碳足迹核算,确定产品碳足迹。本发明能够从一个完整的再生循环系统的角度上对电力设备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水平进行量化,为绿色循环产业的布局和绿色供应链构建提供了基础数据;同时,能够帮助供应链企业识别减排的机会,为实现目标提供支撑;从社会经济效益来看,核算产品碳足迹能够发掘企业节能减排潜力,改进生产工艺,优化生产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118709904A
公开(公告)日:2024-09-27
申请号:CN202410836817.6
申请日:2024-06-26
Applicant: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IPC: G06Q10/063 , G06Q50/06 , G06Q50/2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排放因子法的独立储能碳减排量计算方法及系统,属于新型电力系统规划运行技术领域。本发明方法,包括:确定区域电网的组合边际CO2排放因子,并确定所述区域电网内独立储能电站类型;监测每个独立储能电站类型下,运行期内独立储能电站充放电电量;根据所述组合边际CO2排放因子及所述运行期内独立储能电站充放电电量,确定区域电网内每个独立储能电站类型下,独立储能电站的碳减排量。本发明可以通过计算组合边际CO2排放因子,根据组合边际CO2排放因子,有效的量化独立储能的碳减排效益。
-
公开(公告)号:CN118657050A
公开(公告)日:2024-09-17
申请号:CN202410737073.2
申请日:2024-06-07
Applicant: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浙江大学 , 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
IPC: G06F30/27 , G06N3/0442 , G01R31/08 , G01R31/52 , G06F113/0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LSTM的极限相位差预测方法、装置及介质。方法包括:对指定电网的电网仿真模型中线路设置三相短路故障,收集多种故障类型下的运行样本数据,运行样数据包括:电网两侧角度差以及电量样本数据;采用二分法根据电网两侧角度差、预先设置的初始故障持续时间下限值和初始故障持续时间上限值,确定多种故障类型的临界失稳时间;根据临界失稳时间确定多个故障类型的极限相位差;将多种故障类型的电量样本数据作为预先构建的训练模型的输入数据,将多种故障类型下的极限相位差作为输出进行模型训练,生成极限相位差预测模型;将采集的待预测故障的待预测电量数据输入至极限相位差预测模型中,输出待预测故障的极限相位差预测值。
-
公开(公告)号:CN118607785A
公开(公告)日:2024-09-06
申请号:CN202410796542.8
申请日:2024-06-20
Applicant: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 G06Q10/063 , G06Q30/018 , G06Q50/2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力设备全生命周期产品碳足迹核算方法及系统,包括:确定电力设备生命周期的碳排放核算系统边界;基于所述碳排放核算系统边界,确定电力设备全生命周期的产品碳足迹通用核算模型;基于所述产品碳足迹通用核算模型收集核算数据集;基于所述核算数据集进行产品碳足迹核算,确定产品碳足迹。本发明能够从一个完整的再生循环系统的角度上对电力设备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水平进行量化,为绿色循环产业的布局和绿色供应链构建提供了基础数据;同时,能够帮助供应链企业识别减排的机会,为实现目标提供支撑;从社会经济效益来看,核算产品碳足迹能够发掘企业节能减排潜力,改进生产工艺,优化生产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116579422A
公开(公告)日:2023-08-11
申请号:CN202310421077.5
申请日:2023-04-18
Applicant: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标准数字化转型方法、模块及标准数据治理信息服务系统。其中,该方法包括:将电力的存量标准数据和增量标准数据进行数据处理,获得各类电力机器可读标准数据;将所述各类电力机器可读标准数据进行资源整合汇集在同一个数据库中,形成电力机器可读标准资源库;对形成的电力机器可读标准资源库进行业务应用,挖掘电力机器可读标准资源库潜在的知识和价值,形成标准数据治理信息服务系统。适用于面向电力标准的适应标准数字化转型发展需求的电力标准数字化转型方法;适用于面向电力标准的适应标准数字化转型发展需求的电力标准数字化转型模块;适用于面向电力标准的适应标准数字化转型发展需求的标准数据治理信息服务系统。
-
公开(公告)号:CN115882459A
公开(公告)日:2023-03-31
申请号:CN202111228444.7
申请日:2021-10-21
Applicant: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 H02J3/0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缓解新型电力系统潮流越限的方法和装置。其中,该方法包括:确定节点注入有功功率变化量相对于过载输电线的有功潮流变化量的灵敏度指标;基于灵敏度指标定义输电线开断后相对于过载输电线的有功潮流影响灵敏度因子;基于直流潮流法和有功潮流影响灵敏度因子,推导出输电线开断后所造成的过载输电线上的潮流变化量计算公式,给定一组预开断输电线方案;基于牛顿‑拉夫逊法对预开断输电线方案进行分析,评定出一组用于缓解输电线上的潮流过载问题的目标输电线开断方案。
-
公开(公告)号:CN115833214A
公开(公告)日:2023-03-21
申请号:CN202211350745.1
申请日:2022-10-31
Applicant: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抑制送端故障引起高压直流逆变器换相失败的方法及系统,其中方法包括:实时获取直流送端交流母线电压值,基于所述送端交流母线电压值计算送端交流母线电压的跌落量;当计算出的送端交流母线电压的跌落量超过预设阈值时,抑制措施启动,抑制措施启动期间在Maxhold环节记录故障持续期间送端交流母线电压跌落量的最大值;基于所述跌落量最大值计算整流器触发角的下限,并在整流侧直流电流参考值中加入一阶惯性环节对所述直流电流参考值进行调节;基于所述整流器触发角的下限和经过一节惯性环节的整流侧直流电流参考值确定整流器触发角;控制输出量为所述整流器触发角和经过一阶惯性环节调节后的直流电流参考值。
-
公开(公告)号:CN111342470B
公开(公告)日:2022-12-09
申请号:CN202010131256.1
申请日:2020-02-28
Applicant: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 , 武汉大学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确定区域电网电压稳定预警指标的方法及系统,属于电网调度运行技术领域。本发明方法,包括:确定多电磁环网片区型区域电网内因电压导致的多电磁环网片区型区域电网失稳的风险指标;确定多电磁环网片区型区域电网外因电压导致的多电磁环网片区型区域电网失稳的风险指标;确定区域电网电压稳定预警指标。本发明可以为调度运行人员提供量化的直观、可靠地系统运行信息,便于调度运行人员实时寻找系统薄弱点,从而采取响应预防措施,预防电压崩溃事故的发生,进而提高电力系统电压稳定性及安全运行能力。
-
公开(公告)号:CN110137941B
公开(公告)日:2022-11-11
申请号:CN201910285147.2
申请日:2019-04-10
Applicant: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双馈风机稳定性影响的电网稳定控制方法及装置,所述方法包括:采集所述双馈风机的运行参数;根据所述运行参数及预设模型,计算获得前向通道传递函数以及双馈风机传递函数;计算单台双馈风机接入多机电力系统对同步机的机电振荡回路的阻尼转矩;根据所述阻尼转矩,计算不同振荡模式下对所述同步机的阻尼系数的灵敏度;根据所述阻尼转矩以及所述阻尼系数的灵敏度,计算所述单台双馈风机对所述多机电力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值;所述方法及系统提供的双馈风机对电力系统稳定性影响的分析,与传统的特征值法相比,物理意义更加明确,可以更加清晰地展示对机电振荡回路的作用路径,同时大大减轻了计算压力,便于工程应用。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