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207852397U
公开(公告)日:2018-09-11
申请号:CN201820165286.2
申请日:2018-01-31
Applicant: 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中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IPC: H01B17/42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防止电磁环流的均压环。它包括均压环、固定支架,均压环为二个独立的半环,二个半环之间不连通;有传感头壳体位于均压环上方,均压环和传感头壳体通过安装法兰固定连接;固定支架与安装法兰之间的固定连接结构包括等电位连接结构和绝缘连接结构;等电位连接结构处的固定支架与安装法兰之间通过普通金属螺栓直接连接;绝缘连接结构处的固定支架与安装法兰之间安装有绝缘垫。本实用新型具有减少占地面积的优点。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防止电磁环流的均压环,包括均压环,均压环为四个独立的四分之一圆环,各个四分之一圆环之间不连通;均压环通过安装法兰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具有减少占地面积的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206074129U
公开(公告)日:2017-04-05
申请号:CN201620973886.2
申请日:2016-08-29
Applicant: 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中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IPC: G01J5/00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高压柔性直流换流站阀厅红外热像仪布置结构,换流阀塔纵横均布设置在阀厅的地面,红外热像仪设置在阀厅内的顶壁和侧壁上,分别记为顶壁红外热像仪和侧壁红外热像仪;数列换流阀塔分为一个共享组,每个共享组的中心轴线对应的顶壁上设有一列顶壁红外热像仪,顶壁红外热像仪沿每组共享组中心轴线与换流阀塔错行间隔设置;共享组中心轴线两侧与两个侧壁交汇处分别设有一个侧壁红外热像仪。相比传统的布置方式节省了红外热像仪的安装个数,在提高监视效果的同时还降低了阀厅的造价。
-
公开(公告)号:CN206004139U
公开(公告)日:2017-03-08
申请号:CN201620889731.0
申请日:2016-08-16
Applicant: 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中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IPC: H02B1/20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非导体避雷线柱结构,包括变压器门型构架和交流进线构架,交流进线构架上设置有普通避雷线柱,变压器门型构架的两端竖直设置有非导体避雷线柱,普通避雷线柱与非导体避雷线柱通过避雷线连接。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变压器门型构架上方装设非导体避雷线柱,实现在变压器门型构架上装设避雷线,且不会对变压器设备造成反击,有效的解决工程设计中变压器区域布置紧凑、设置独立避雷线塔困难、且附近无可利用的其他构架来装设避雷线的防雷保护设计问题,优化了变压器区域防雷保护设计,简化了避雷线布置,降低了施工难度。
-
公开(公告)号:CN204205502U
公开(公告)日:2015-03-11
申请号:CN201420553642.X
申请日:2014-09-24
Applicant: 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中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特高压换流站直流出线与悬吊式电容器共用构架,包括呈门型的基础构架,该基础框架包括横梁和设置在横梁两端的纵梁,横梁连接有两列向下延伸的悬式绝缘子串,电容器塔即悬挂在第一悬式绝缘子串上;直流出线即设置在其中的任意一个纵梁上。本实用新型是对现有的特高压换流站布置进行优化,将直流出线构架与直流滤波器电容器构架两个不同用途的构架进行合并,使直流出线和电容器共同布设在一个基础构架上,以减少构架数量和钢材用量,减小占地面积,从而达到提高工程经济性的目的。
-
公开(公告)号:CN202172197U
公开(公告)日:2012-03-21
申请号:CN201120299521.3
申请日:2011-08-17
Applicant: 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中南电力设计院 , 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公司 , 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西南电力设计院 , 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华东电力设计院 , 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西北电力设计院
Inventor: 许斌 , 梁言桥 , 孟燕 , 曾静 , 谢龙 , 梁峰 , 杨金根 , 张先伟 , 朱大鹏 , 王丽杰 , 胡劲松 , 孟轩 , 陈海焱 , 运志涛 , 丰玉祥 , 盛可及 , 吴怡敏 , 邹家勇 , 徐昌云 , 张谢平 , 胡文华 , 王晓京 , 胡明 , 申卫华 , 李学鹏 , 赵晓辉
Abstract: 融冰回路断口连接结构,它包括固定在融冰断口两端管母上的管母金具(1),六分裂导线(2)位于两个管母金具(1)之间,和用于将六分裂导线(2)间隔分离的六分裂导线间隔棒(3)。本实用新型采用软导线作为断口的连接方式,安装简单,而且与采用隔离开关连接方式相比,大大降低了融冰设备的投资费用。
-
公开(公告)号:CN211830210U
公开(公告)日:2020-10-30
申请号:CN202020560412.1
申请日:2020-04-16
Applicant: 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中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IPC: H02J1/00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常规多端直流工程极性转换回路结构,直流换流站站内的换流阀正极经第一直流快速开关、第一极性转换开关、第一金属回路隔离开关和金属回线与中性线电连接;直流换流站站内的换流阀正极经第一直流快速开关、第二极性转换开关、第二金属回路隔离开关和金属回线与中性线电连接;直流换流站站内的换流阀负极经第二直流快速开关、第三极性转换开关、第一金属回路隔离开关和金属回线与中性线电连接;直流换流站站内的换流阀负极经第二直流快速开关、第四极性转换开关、第二金属回路隔离开关和金属回线与中性线电连接。本实用新型有效节省占地面积,提高空间利用率。
-
公开(公告)号:CN208369059U
公开(公告)日:2019-01-11
申请号:CN201820626569.2
申请日:2018-04-27
Applicant: 国家电网公司 , 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中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IPC: H02B7/06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共用母线的特高压交直流合建站总平面布置结构,包括直流换流区域、交流变电区域和生产辅助建筑物,所述直流换流区域包括±800kV直流场、±800kV阀厅及换流区域、500kV交流配电装置区域一、500kV交流滤波器区域、1000kV交流滤波器区域和1000kV交流配电装置区域,所述交流变电区域包括1000kV交流配电装置区域、1000kV主变压器区域、500kV交流配电装置区域二和110kV低压无功补偿区域,所述直流换流区域和交流变电区域共用1000kV交流配电装置区域并共用区域内的1000kV交流母线。本实用新型结构紧凑、布局合理,能够有效降低工程投资。
-
公开(公告)号:CN206533148U
公开(公告)日:2017-09-29
申请号:CN201720192752.1
申请日:2017-03-01
Applicant: 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中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柔性直流背靠背换流站阀厅布置结构,包括换流站阀厅,所述换流站阀厅的中间设置有隔离墙,所述隔离墙的两侧对称设置有第一换流阀单元和第二换流阀单元,所述第一换流阀单元与第二换流阀单元的结构相同;所述第一换流阀单元、第二换流阀单元均包括上桥臂换流阀、与上桥臂换流阀同相设置的下桥臂换流阀;每个所述上桥臂换流阀由A相上桥臂、B相上桥臂和C相上桥臂从上至下依次排列组成,每个所述下桥臂换流阀由A相下桥臂、B相下桥臂、C相下桥臂从上至下依次排列组成。本实用新型的柔性直流背靠背换流站阀厅布置结构既能满足背靠背两侧交直流输电转换功能,又可实现分别独立作为静止同步补偿器的运行方式。
-
公开(公告)号:CN206220586U
公开(公告)日:2017-06-06
申请号:CN201621306220.8
申请日:2016-12-01
Applicant: 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中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异步联网背靠背换流站双层出线构架。它包括构架柱、避雷线柱,格构式柱间支撑;所述格构式柱间支撑设置于二根相邻的高跨构架柱之间;有构架梁由梁弦杆和腹杆组成,有出线挂点设置于所述梁弦杆外侧,有悬垂绝缘子吊点设置于所述腹杆中间;有高跨构架梁设置于所述高跨构架柱上端,低跨构架梁设置于低跨构架柱上端、高跨柱上低跨梁安装底座上;所述避雷线柱上端设置有避雷线挂点,所述构架梁与所述低跨构架柱、所述高跨构架柱铰接,所述构架梁、所述构架柱、所述格构式柱间支撑共同形成一个整体受力体系。克服了现有单层出线构架占地面积大、不利于电气布置、土石方费用高、本体钢结构用量大的缺点。
-
公开(公告)号:CN206180531U
公开(公告)日:2017-05-17
申请号:CN201621258030.3
申请日:2016-11-23
Applicant: 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中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IPC: H02G5/00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角度可调式管母T接金具,包括第一管母抱箍、与第一管母抱箍固定连接的第一圆盘接线板、与第一管母抱箍反向安装的第二管母抱箍、以及与第二管母抱箍固定连接的第二圆盘接线板;所述第一管母抱箍和第二管母抱箍均包括呈半筒状结构的管母抱箍本体和呈弧形结构的管母压盖,所述管母压盖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一螺栓组件与管母抱箍本体对接围合形成用于夹持管母的筒状结构;所述第一圆盘接线板与第二圆盘接线板的中部通过第二螺栓组件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圆盘接线板与第二圆盘接线板可根据现场安装实际情况,任意调节两者之间的角度,避免了由于出线角度的不同增加模具的数量,降低了生产成本。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