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8015032A
公开(公告)日:2024-05-10
申请号:CN202410138797.5
申请日:2024-01-31
Applicant: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视觉定位领域,公开了一种输电线高精度识别定位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获取输电线彩色图像以及深度图;对彩色图像进行滤波,得到滤波后的图像;利用自适应方法对深度图像进行补全,得到补全后的深度图;基于补全后的深度图,对滤波后的图像进行二次去噪,得到输电线目标图像;输电线目标图像进行边缘检测,得到目标轮廓;结合目标轮廓及补全后的深度图,拟合输电线三维曲线。本发明有益效果是:实现对每个深度缺失值的修复,补全处于复杂光照下深度缺失的点,具备更高的识别及作业效率,因此更具有实际应用价值;依据输电线左右边缘曲线法线斜率,具有很强的适应性。
-
公开(公告)号:CN117491296A
公开(公告)日:2024-02-02
申请号:CN202311430151.6
申请日:2023-10-27
Applicant: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IPC: G01N21/25 , G01N27/62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评估碳酸岩成矿潜力的方法,以富含方解石的样品为研究对象,利用热阴极显微镜判定是否为碳酸岩,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方解石中稀土元素含量,然后利用岩浆方解石和热液方解石中稀土含量变化判断成矿潜力,在存在成矿潜力的情况下分析是重稀土成矿还是轻稀土成矿,该方法用于评估碳酸岩中稀土成矿潜力简单高效,准确性高,克服了传统地质方法效率低,无法判断碳酸岩类型等问题,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16697972A
公开(公告)日:2023-09-05
申请号:CN202310583990.5
申请日:2023-05-19
Applicant: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IPC: G01B21/3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阻抗控制的陶瓷产品表面平整度检测方法,如下:构建力/姿态混合控制系统;系统包括:阻抗控制器、姿态顺应控制器、伺服驱动器和六维力传感器;通过六维力传感器测得的机器人Z轴力fz,fz通过力滤波后得到与期望力fd作差,得到Z轴力误差;通过阻抗控制器得到Z轴参考位置,通过逆运动学得到机器人各运动的关节角度θ;通过六维力传感器测得机器人X轴或Y轴得力矩Mxy,并通过力矩滤波得到作为姿态顺应控制器得输入;所述姿态顺应控制器用于控制工具坐标系的X和Y轴的旋转方向;θ和θc相加作为伺服驱动器的输入,得到机器人与环境的交互力和环境中的实际位置。有益效果是:对陶瓷制品的表面平整度检测适用性更广和精度更高。
-
公开(公告)号:CN114614318B
公开(公告)日:2023-07-11
申请号:CN202210317805.3
申请日:2022-03-25
Applicant: 国网湖北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国网湖北省电力有限公司武汉供电公司 , 湖北既济电力集团有限公司
IPC: H01R43/05 , H01R43/052 , H01R43/048 , H02G1/12 , B25J11/00 , B25J9/1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狭小复杂工况的带电作业机器人接引线系统及其作业方法,该系统包括绝缘斗臂车和安装在绝缘斗臂车的绝缘臂前端的机器人作业平台,所述机器人作业平台包括主控子系统、机械臂子系统和工装子系统;所述机械臂子系统包括安装在机器人作业平台上A、B机械臂,所述A、B机械臂垂直交叉安装在机器人作业平台;所述工装子系统包括安装在位于下方的A机械臂上的夹线、压线一体化工装和安装在位于上方的B机械臂上的剥线工装,所述主控子系统对机械臂子系统和工装子系统进行控制。本发明提高了作业效率,缩短了作业时间,适应性强,解决了配网单回路、双回路狭小复杂场景下,现有机器人难以实现单回路、双回路场景的配网接引线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6183542A
公开(公告)日:2023-05-30
申请号:CN202310139932.3
申请日:2023-02-20
Applicant: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IPC: G01N21/356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石膏光谱特征定位斑岩矿床多热液中心的方法,包括样品采集;样品预处理及样品测试;数据解译及参数计算;模型建立;给定参数范围;模型参数调优;热液中心定位及圈定;本发明以斑岩矿床中石膏为研究对象,利用便携式短波红外光谱仪分析样品中各种矿物的吸收峰波长和吸收深度等参数,提取与热液中心距离相关的波谱参数特征,建立热液中心数学模型并结合新区特征运用穷举法等参数优化方法建立新区热液中心定位模型及数量模型,确定新区热液中心的位置和方向,克服了地质及地球化学方法的复杂性问题及物探和钻探的多解性和低效性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1445541B
公开(公告)日:2023-04-18
申请号:CN202010239711.X
申请日:2020-03-30
Applicant: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IPC: G06T7/90 , G01N23/2252 , G06V10/764 , G01N27/62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矿物栅格图像信息提取和评价方法,对原始图像进行处理,建立通过利用RGB颜色与元素含量值Y建立数值拟合方程,得到不同的RGB颜色所代表的不同元素的含量值,从而提取矿物中各种元素及其含量的矩阵,可以实现矿物相的分离,同时提取不同矿物相的元素分布特征、具有多种数据显示模式和剖面切割展示,元素比值面分布分析等优势,并能够更为直观的展示不同元素在矿物分布特征和多元素在不同矿物位置的分布图,便于后期数据分析与解译,更好的开展矿物地球化学研究,实现了对栅格图像的编辑和信息增强处理。
-
公开(公告)号:CN114813903A
公开(公告)日:2022-07-29
申请号:CN202210323242.9
申请日:2022-03-30
Applicant: 西藏鑫湖矿业有限公司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IPC: G01N27/626 , G06K9/6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石榴石微区化学成分判别矿种的方法,获取训练样本数据,利用系统聚类分析对微量元素含量进行筛选作为确定矿种类型的模型因子;利用典则判别分析确定矿种类型与微量元素含量的典则判别函数,筛选出最佳的典则判别函数组合建立监督分类模型;利用监督分类模型确定待勘查矿床的矿种类型。本发明提出的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利用矽卡岩型矿床中石榴石的成分判断潜在矿种的方法,提出了快速判别矿种类型的石榴石微量元素定量指标和公式,能够大大提升矿种类型快速判别和靶区预测的准确性,克服了矿产勘查初期传统的矿种类型判别方法效率低、周期长、成本高的难点。
-
公开(公告)号:CN111047103B
公开(公告)日:2022-06-24
申请号:CN201911316382.8
申请日:2019-12-19
Applicant: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基于多工况模式辨识的烧结过程碳效在线预测方法及设备,利用综合焦比作为衡量烧结过程碳效的指标;根据烧结机理分析和数据相关性分析,确定影响烧结碳效的关键烧结参数:台车速度、料层厚度、BTP、BTP温度、风箱负压、垂直燃烧速度以及与碳效指标相关性最高的3个风箱的温度;使用近邻传播聚类算法自动辨识烧结过程多种工况模式,在不同工况模式下建立基于混合核的最小二乘向量机的烧结过程碳效预测模型;根据实际生产数据与不同工况模式下的范例数据点的马氏距离调用哪一工况模式下的预测模型来实现碳效的在线预测。本发明的效果是:为提高烧结过程碳利用率奠定了基础,为实现钢铁工业绿色制造和智能制造提供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
公开(公告)号:CN114627374A
公开(公告)日:2022-06-14
申请号:CN202210234386.7
申请日:2022-03-09
Applicant: 国网湖北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国网湖北省电力有限公司荆门供电公司
IPC: G06V20/10 , G06V10/22 , G06V10/25 , G06V10/26 , G06V10/50 , G06V10/762 , G06V10/764 , G06K9/62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基于激光雷达和云台的点云采集系统及绝缘子识别定位方法,点云采集系统,包括激光雷达、计算机以及云台,所述激光雷达垂直安放在云台的正中心;所述计算机分别连接激光雷达和云台;所述计算机通过ROS驱动激光雷达进行扫描,计算机同时驱动云台进行固定角度的匀速旋转,从而实现对于整个场景的扫描;扫描之后激光雷达将扫描得到的点云数据通过以太网协议传送给计算机,以供后续的处理。本申请直接采用三维点云进行绝缘子的识别,在完成识别任务的同时还能直接输出绝缘子的空间坐标信息,处理速度更快,针对性更强。
-
公开(公告)号:CN114444226A
公开(公告)日:2022-05-06
申请号:CN202210085415.8
申请日:2022-01-25
Applicant: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IPC: G06F30/17 , G06F30/20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钻井液循环波动下的钻柱扭转振动建模方法,包括:基于钻速对井下钻井液的波动影响,建立井上泵量和井下泵量之间的关系;考虑钻井液循环波动影响,建立扭转钻头‑岩石作用模型,所述扭转钻头‑岩石作用模型包括摩擦项和阻尼项,所述阻尼项包含转速、井下钻井液循环波动公式;利用转盘角位移和第一根钻杆角位移关系,得到第一根钻杆的输入扭矩,将该扭矩输入到余下的钻柱振动模型中,建立转速作为输入的多自由度钻柱扭转振动模型;验证钻柱扭转振动模型的有效性。本发明考虑钻井液循环波动对钻柱扭转振动的影响,建立扭转钻头‑岩石作用模型并应用到建立的钻柱扭转振动模型,为钻进过程钻柱黏滑振动抑制研究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