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冷剂自动平衡的硅胶-水吸附制冷机

    公开(公告)号:CN101818962A

    公开(公告)日:2010-09-01

    申请号:CN201010154357.7

    申请日:2010-04-2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A30/277 Y02B30/62

    Abstract: 一种制冷技术领域的制冷剂自动平衡的硅胶-水吸附制冷机,左吸附床、左冷凝器和左隔离器构成真空左腔,右吸附床、右冷凝器和右隔离器构成真空右腔,左隔离器、右隔离器和蒸发器构成热管蒸发腔,真空左腔、真空右腔和热管蒸发腔由外壳围成一个整体,真空左腔、真空右腔和热管蒸发腔相互通过隔板隔开,本发明中设有自动补水机,吸附系统在运行的时候,制冷剂工质水能实现自动内平衡,从而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

    快速可调的高低温平面温度场的获取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1510101B

    公开(公告)日:2010-07-21

    申请号:CN200910048231.9

    申请日:2009-03-2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温度控制技术领域的快速可调的高低温平面温度场的获取装置,包括制冷机组、三个电加热器、PID温度控制器、储液罐、液体泵、控温板、三个闸阀、三通阀、球阀、三个可控硅调功器、工控计算机,制冷机组将液体介质的温度降低到低于环境温度,PID温度控制器调节第一电加热器,将储液罐内液体的温度稳定在一定的低温。第二电加热器将储液罐出来的液体加热到一快速变化的温度,该变温液体经过控温板,在控温板下表面形成均匀的,相应快速变化的平面温度场。电加热器加热量的控制采用可控硅调功器配合工控计算机以及PID温度控制器实现。本发明产生的平面温度场分布均匀、变化快速,可广泛应用于仪器校正、科研实验等场合。

    逆流式密闭型冷却水塔
    33.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0575847C

    公开(公告)日:2009-12-30

    申请号:CN200810041458.6

    申请日:2008-08-07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8D5/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逆流式密闭型冷却水塔,包括流进端分流总管、传热传质单元、传热单元、喷淋水池、排污阀、送风装置、壳体、洒水装置、喷淋水出口接管、流出端汇流总管、喷淋水入口接管、喷淋泵,且把冷却水塔换热盘管分成传热传质单元和传热单元两部分;利用塑料管代替金属管或填料来实现喷淋水和空气的传热传质过程。在传热传质单元中布置了金属管作为被冷却流体和喷淋水的传热管,且布置了塑料管作为喷淋水和空气的传热传质管。而在传热单元中仅布置金属管作为从传热传质单元中流出的喷淋水和被冷却流体的换热管。通过这种布置方式,使得在相同散热量要求条件下系统相对传统密闭型冷却水塔更加紧凑,降低了制造成本。

    余热驱动的渔船用双热管发生器

    公开(公告)号:CN100570242C

    公开(公告)日:2009-12-16

    申请号:CN200410066782.5

    申请日:2004-09-29

    Abstract: 一种用于船用吸附制冰领域的余热驱动的双热管发生器,包括:烟气加热式蒸汽锅炉,烟气加热管路,加热阀门,吸附床,吸附单元管,吸附剂,海水冷凝器,冷却阀门,海水管路,海水进口,海水出口。烟气加热管路位于烟气加热式蒸汽锅炉上部,烟气加热管路外部空间构成蒸汽发生器,采用水为介质,热管加热段上部通过加热阀门与吸附单元管内部加热通道相连,吸附剂位于吸附单元管的内部,海水冷凝器位于发生器顶部,海水管路与海水冷凝器两端相连接,海水进口与海水出口分别通过海水管路与海水冷凝器相连接,吸附床中吸附单元管的外部空间以及海水冷凝器的下部空间构成热管冷凝段。本发明解决了烟气腐蚀问题,减少阀门数量提高了系统运行可靠性。

    采用冷热抵消方法获取瞬变温度液体的控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1520665A

    公开(公告)日:2009-09-02

    申请号:CN200910048232.3

    申请日:2009-03-2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温度控制技术领域的采用冷热抵消方法获取瞬变温度液体的控制方法,由连续工作的制冷机组与PID温度控制器调节的制冷侧电加热器配合产生低于环境温度的液体介质;随后液体介质采用计算机控制的两级电加热器加热,第一级电加热器加热量随时间而变化,其出口的液体温度也随时间而改变,实现温度连续可调,第二级电加热器进一步加热,抵消制冷机组的制冷功率。第一级电加热器、第二级电加热器的加热量与液体在用户端损耗的热量之和等于制冷机组的制冷功率,从而实现制冷机组的连续运行,并在两级电加热器之间形成温度快速变化的液体介质。本发明能获得温度随时间的变化率可达2℃/min以上的液体,控制简单,精度高。

    硅胶与吸附床换热器的固化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1354201A

    公开(公告)日:2009-01-28

    申请号:CN200810200037.3

    申请日:2008-09-1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A30/276 Y02A30/278 Y02B30/64

    Abstract: 一种吸附制冷技术领域的硅胶与吸附床换热器的固化方法,步骤:一,将吸附床除油,清洁;二,将吸附剂填充到吸附床中;三,配置聚醋酸乙烯酯溶液;四,将填充了吸附剂的吸附床换热器浸入聚醋酸乙烯酯溶液中,获得含有硅胶和聚醋酸乙烯酯的吸附床换热器;五,将含有硅胶和聚醋酸乙烯酯的吸附床换热器烘干,去除自由态水分子,加快聚醋酸乙烯酯固化,制得干燥的硅胶和聚醋酸乙烯酯的吸附床换热器;六,将干燥的硅胶和聚醋酸乙烯酯的吸附床换热器放置于真空容器中,利用真空泵对真空容器抽真空,去除吸附床换热器中含有的不稳定的化学成分,制得硅胶与吸附床固化形成的换热器。本发明提高了吸附床和吸附剂的传热性能。

    基于燃气内燃机的冷热电三联供系统的热管理器

    公开(公告)号:CN1321311C

    公开(公告)日:2007-06-13

    申请号:CN200510027061.8

    申请日:2005-06-23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T10/16

    Abstract: 一种基于燃气内燃机的冷热电三联供系统的热管理器,发动机缸套水传热管和烟气传热管排列布置在热管理器的下部,浸没于工质液体中,热管理器的左上方布置用热段传热管和散热段传热管,传热管两侧紧密布置气流引板,形成引动工质蒸汽向下的冷凝通道,工质液体上方布置气流斜引板,与左侧气流引板和外罩形成引导工质蒸汽上升的通道,挡板、外罩和气流斜引板围成贮气室,内部布置贮气室冷凝管,贮气室液封及冷凝液封均伸到工质液体中。本发明采用相变换热原理,提高余热的利用效率,自动平衡发动机的热量输出与用户侧的用热需求,可应用于基于燃气内燃机冷热电联供系统的热量输出和管理中,以及其他既需热源温度控制又需余热利用的场合。

    复合交变热管吸附床
    38.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232783C

    公开(公告)日:2005-12-21

    申请号:CN200310108923.0

    申请日:2003-11-27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A30/277 Y02A30/278 Y02B30/62 Y02B30/64

    Abstract: 一种复合交变热管型吸附床。属于吸附制冷领域。本发明的第一隔板设置在绝热段与热管蒸发段之间,第二隔板设置在吸附工质段与绝热段之间,第三隔板设置在吸附工质段与铜冷凝器之间,第四隔板设置在第三隔板与铜冷凝器之间,热管内部工质与铜冷凝器外部空间相通,烟气回路与热管蒸发段相连接,热管蒸发段与吸附工质段之间为绝热段,在吸附工质段与热管蒸发段之间设置第一阀门,铜冷凝器置于吸附床的上部,固定在吸附床的外壁上,第二阀门焊接在铜冷凝器海水入口管路上。本发明可以采用海水直接冷却,相对于传统型的以氨为制冷剂的吸附床,省去了淡水中间换热器以及中间换热器中所采用的冷媒泵,简化了系统结构,节省了电量的消耗。

    余热驱动的氨水热分离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03206806A

    公开(公告)日:2013-07-17

    申请号:CN201210006263.4

    申请日:2012-01-11

    Inventor: 夏再忠 姜永宏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A30/274 Y02B30/625

    Abstract: 余热驱动的氨水热分离器,包括高温氨气回热器、高温稀氨水回热器、尾气驱动的发生器、气液分离器,其中:高温氨气回热器和高温稀氨水回热器连接,高温氨气回热器、高温稀氨水回热器再和尾气驱动的氨气发生器连接,尾气驱动的氨气发生器再和气液分离器连接,气液分离器再和高温氨气回热器连接,气液分离器和高温稀氨水回热器连接。本发明经过多次回热过程,有效提高了制冷机的性能系数。能回收氨气显热、精馏时的凝结热、溶液显热等。没有设置精馏装置,整个系统结构紧凑,有利于小型化生产。浓氨水以及稀氨水都在管道内部流动,不受船舶颠簸影响。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