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冻冷藏冰箱
    33.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03615672U

    公开(公告)日:2014-05-28

    申请号:CN201320484744.6

    申请日:2013-08-09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冷冻冷藏冰箱,其不受冷冻冷藏冰箱主体的设置所限制,另外能够谋求改善冷凝器的散热效率。该冷冻冷藏冰箱具备:机械室(19),其被划分形成在冷冻冷藏冰箱主体的背面下部,至少内设了压缩器(15)和机械室用送风机(17);被配设在冷冻冷藏冰箱主体的机械室前方的下部的管道(25);和设在管道内的金属丝式冷凝器(20),管道(25)具有:设在冷冻冷藏冰箱主体的正面侧的吸气口(21);空气流入路(23),其将吸气口和设在机械室的空气流入口(19a)连通并设置金属丝式冷凝器(20);在冷冻冷藏冰箱主体的正面侧与吸气口(21)相邻地被设置的排气口(22);以及将排气口和设于机械室的空气流出口(19b)连通的空气流出路(24)。

    冷冻冷藏箱
    34.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02902730U

    公开(公告)日:2013-04-24

    申请号:CN201220477027.6

    申请日:2012-09-18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冷冻冷藏箱,使冷却器室内的冷气全部输送向低温室,在冷却高温室时,将低温室的冷气输送向高温室,由此在冷却高温室时也不会使低温室的冷却效率降低。该冷冻冷藏箱由隔热间隔壁(2)间隔开,在下方设有低温室(3),在上方设有高温室(4),在该冷冻冷藏箱内设有:第1送风机(13),设置在低温室(3)的里侧,将冷却器室(9)内的冷气全部输送向低温室(3);第2送风机(17),用于向在高温室(4)的里侧设置的高温室管道(15)输送低温室(3)内的冷气。

    冰箱
    35.
    实用新型
    冰箱 有权

    公开(公告)号:CN206890978U

    公开(公告)日:2018-01-16

    申请号:CN201690000306.X

    申请日:2016-04-21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5D21/04 F25D23/02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冰箱具备:储藏箱,该储藏箱具有箱体和分隔壁,所述箱体正面开口且具备外箱与内箱,所述分隔壁对箱体的内部的空间进行分隔;以及导热管,该导热管设置于储藏箱,导热管的一端侧即第1末端部在外箱与内箱之间配置于外箱侧,导热管的另一端侧即第2末端部在分隔壁的内部配置于分隔壁的正面部侧。另外,冰箱具备对由箱体与分隔壁划分形成的储藏空间进行开闭的储藏箱门,储藏箱门具有:构成储藏箱门的正面部的门外板;构成储藏箱门的侧面部的门内板;以及配置在门外板与门内板之间的第1导热管,第1导热管的一端侧即第1末端部配置于储藏箱门的正面部侧,第1导热管的另一端侧即第2末端部配置于储藏箱门的侧面部侧。

    冰箱
    36.
    实用新型
    冰箱 有权

    公开(公告)号:CN206546057U

    公开(公告)日:2017-10-10

    申请号:CN201590000591.0

    申请日:2015-08-05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5D19/00 F25D23/00 F25D23/06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冰箱。绝热件设置为位于冷却器的背面侧,并且包括:发泡绝热件,其前表面与内箱的背面对置设置;以及真空绝热件,其前表面与发泡绝热件对置设置,且背面与外箱的前表面对置设置,毛细管以及吸入管设置为从绝热件中的发泡绝热件通过的状态,毛细管、吸入管、发泡绝热件以及真空绝热件构成为:在将毛细管以及吸入管中的接近内箱的一方与内箱的背面之间的距离设为d1、将真空绝热件的厚度设为d2、将发泡绝热件的导热率设为λa、将真空绝热件的导热率设为λb、并通过c1=(d1/λa)/(d2/λb)这一数学式而表示比率c1时,比率c1的值为0.025以上且不足0.05。

    冰箱
    37.
    实用新型
    冰箱 失效

    公开(公告)号:CN204115361U

    公开(公告)日:2015-01-21

    申请号:CN201420555843.3

    申请日:2014-09-25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冰箱,其具备:绝热箱体(50),其形成有开口部(50A);以及门(20),其将开口部(50A)覆盖,门(21)具有:金属制的外侧部件(6A),其至少构成外观面;树脂制的内侧部件(6B),其形成于比外侧部件(6A)靠开口部(50A)侧的位置;以及树脂制的中间部件(7),其设置于外侧部件(6A)与内侧部件(6B)之间。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