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胎材料的制造方法
    31.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7955227B

    公开(公告)日:2020-03-24

    申请号:CN201710815429.X

    申请日:2017-09-12

    Inventor: 小山修平

    Abstract: 一种轮胎材料的制造方法,其包括以下工序:工序(i):将填料、分散溶剂、及橡胶胶乳溶液混合,制造含有填料的橡胶胶乳溶液;工序(ii):使含有填料的橡胶胶乳溶液凝固,制造含有填料的橡胶凝固物;以及工序(iii):对含有填料的橡胶凝固物进行脱水,由此,制造轮胎材料,工序(iii)是在含有填料的橡胶凝固物中添加塑解剂及下式(I)所示的化合物、使式(I)所示的化合物在包含水分的含有填料的橡胶凝固物中分散、同时、对含有填料的橡胶凝固物进行脱水的工序。【化学式1】

    轴弹簧
    32.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8216287B

    公开(公告)日:2020-03-20

    申请号:CN201710913267.3

    申请日:2017-09-30

    Inventor: 筱原克行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轴弹簧,其具有主轴(1);外筒(2),其在主轴(1)的轴心(P)方向视角下中以围绕主轴(1)的状态配备;以及弹性部(3),其在使多个弹性材料层(4a、4b、4c)和一个或者多个硬质材料壁(5a、5b)向相对于轴心(P)的径内外方向交替地层叠的状态下,插装于主轴(1)与所述外筒(2)之间,主轴(1)的外周面(1a)和外筒(2)的内周面(2a)形成为相对于轴心(P)向彼此相同的方向倾斜的圆锥面,并且外周面(1a)的倾斜角度(θ1)与内周面(2a)的倾斜角度(θ2)彼此不同。

    轮胎硫化模具及充气轮胎
    33.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8237651B

    公开(公告)日:2020-03-17

    申请号:CN201710777861.4

    申请日:2017-09-01

    Inventor: 安藤崇宏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轮胎硫化模具,其能够简化从凹部排出空气的空气排出路径,并且,能够抑制凹部中的空气滞留。轮胎硫化模具(10)构成为:具备用于形成胎面部(T1)的扇形模具(11)和位于该扇形模具(11)的内径侧位置并用于形成胎侧部(T2)的上下一对的侧板(12、13),它们能够借助在径向上对置的嵌合部(16)而彼此嵌合,其中,扇形模具(11)以及侧板(12、13)之中的至少任意一方具有凹部(20)和沟槽状的锯切沟槽(23),该凹部(20)相对于各自的嵌合部(16)而言在轮胎径向上延伸,并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凹陷,该沟槽状的锯切沟槽(23)沿着凹部(20)的缘部(20a)和/或角部(20b)而在轮胎径向上延伸,并与嵌合部(16)相连通。

    充气轮胎
    34.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8162696B

    公开(公告)日:2020-03-17

    申请号:CN201710810744.3

    申请日:2017-09-11

    Inventor: 佐野伸悟

    Abstract: 本发明的充气轮胎在湿地性能、耐偏磨损性以及直行性所有这些方面均能发挥出优良的效果。在胎面表面(1)具有:中心主沟槽(2),该中心主沟槽(2)沿着轮胎周向延伸;胎肩主沟槽(3),该胎肩主沟槽(3)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离开中心主沟槽(2)的位置而沿着轮胎周向延伸;以及倾斜沟槽(4),该倾斜沟槽(4)由第一倾斜部(11)和第二倾斜部(12)构成,且在轮胎周向上以规定间隔形成,其中,第一倾斜部(11)以宽度尺寸从中心主沟槽(2)朝向胎肩主沟槽(3)而增大的方式延伸,且相对于轮胎周向而以第一角度α延伸,第二倾斜部(12)与第一倾斜部(11)相连接,且以比第一角度α小的第二角度β延伸。

    液封式防振装置
    35.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8071737B

    公开(公告)日:2020-03-17

    申请号:CN201710684670.3

    申请日:2017-08-11

    Inventor: 大庭达哉

    Abstract: 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使将液体封入时的操作变得简便的液封式防振装置。解决方案:液封式防振装置具有:轴部件和筒部件、防振基体、以及节流孔形成部件,其中,所述防振基体由橡胶状弹性体构成,该橡胶状弹性体相对于轴部件弹性支撑筒部件并且在轴部件与筒部件之间形成第一液室和第二液室;所述节流孔形成部件是合成树脂制成并配置于筒部件的内侧。节流孔形成部件具有:沿轴部件的轴贯通的孔部开口的端面、以及形成有槽部的外周面,所述槽部因筒部件紧贴从而成为将第一液室与第二液室连通的节流孔,在端面与外周面所构成的角部形成的凹部与孔部相连。

    轮胎硫化成型模具
    36.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6891457B

    公开(公告)日:2020-03-06

    申请号:CN201611139922.6

    申请日:2016-12-12

    Inventor: 安藤崇宏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轮胎硫化成型模具。提供一种轮胎硫化成型模具,其设置有从成型面凹陷的凹槽,且在凹槽处设置有弹簧排气件,该轮胎硫化成型模具不会阻碍从凹槽流向弹簧排气件的通气孔的空气流动。本发明的轮胎硫化成型模具具备:使轮胎表面成型的成型面(18)、从成型面(18)凹陷的凹槽(22a)、设置于凹槽(22a)处的将模具内部与模具外部连通塞安装孔(20)、以及与塞安装孔(20)嵌合的通风孔塞(30),通风孔塞(30)具备:为筒状且在内径侧具有从凹槽(22a)内部向模具外部的通气孔的壳体(40)、以及插入壳体(40)的内径侧并用于开关通气孔的阀杆(50),壳体(40)的模具内侧端面(42)处于比成型面(18)更靠模具外侧。

    贴胶片材的形成方法以及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7379593B

    公开(公告)日:2020-02-28

    申请号:CN201710235022.X

    申请日:2017-04-12

    Abstract: 课题:高效地形成窄幅的贴胶片材。解决手段:具有:放出/截断工序,一边放出由在长度方向上拉齐的轮胎帘线(101)利用纬纱(102)编织成帘状而成的织物卷料(100),一边在规定宽度方向位置上切割所述纬纱(102)来截断成多个窄幅织物卷料(100S);以及贴胶工序,在所述窄幅织物卷料(100S)的至少一个面上贴胶未硫化橡胶。

    防振衬套的制造方法
    38.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8167360B

    公开(公告)日:2020-02-11

    申请号:CN201711135633.3

    申请日:2017-11-16

    Inventor: 饭田和幸

    Abstract: 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确保耐久性并使挡块部所带来的动态弹簧特性易于表现的防振衬套的制造方法。解决手段:具备在获得如下所述防振衬套的硫化成型体后进行的变形工序,所述防振衬套具备:轴部件,其沿着轴线延伸;筒部件,其配置于轴部件的径向外侧;以及防振基体,其由橡胶状弹性体组成,该防振基体具备:一对脚部,其将筒部件与轴部件结合,并通过夹着轴部件而在轴线方向贯通的一对中空孔而形成;以及挡块部,其在中空孔形成,所述变形工序是将在内周面分别结合有一对脚部的硫化成型体的筒部件的第一部向与轴线正交的方向压缩,使第一部彼此互相接近,另一方面使第一部以外的筒部件的第二部彼此远离。

    充气轮胎
    39.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7031296B

    公开(公告)日:2020-01-21

    申请号:CN201611055282.0

    申请日:2016-11-25

    Inventor: 桒野慎吾

    Abstract: 技术问题:提高凸部的爆裂耐久性,提高充气轮胎的设计性。解决手段:充气轮胎(10)在胎侧部(14)的轮胎径向外端侧的胎肩加强部(28)具备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突出的第一凸部(30)。第一凸部(30)具备:从胎肩加强部(28)的表面(28a)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突出的凸部本体(32);在凸部本体(32)的轮胎周向上邻接配置的第一侧部(40);在第一侧部(40)的轮胎周向上邻接配置的第二侧部(45)。凸部本体(32)具有沿着胎肩加强部(28)的表面(28a)延伸的主面(33),第一侧部(40)具有相对于主面(33)空开第一间隔位于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第一台阶面(41),第二侧部(45)具有相对于主面(33)空开与第一间隔不同的第二间隔位于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第二台阶面(46)。

    充气轮胎
    40.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7554202B

    公开(公告)日:2020-01-07

    申请号:CN201710440992.3

    申请日:2017-06-13

    Inventor: 藤冈刚史

    Abstract: 一种充气轮胎,在轮胎周向(C)上配设多个胎肩块(26)而成的胎肩块列(22B)中,在轮胎周向(C)上邻接的胎肩块(26)间的横槽(20B)具有第一浅槽部(52)、第三浅槽部(56)以及第二浅槽部(54),其中,所述第一浅槽部(52)位于接近主槽(18B)的那一侧且具有比主槽更浅的深度(H1),所述第三浅槽部(56)位于接近轮胎接地端(E)的那一侧且具有比主槽更浅的深度(H3),所述第二浅槽部(54)位于第一浅槽部与第三浅槽部之间且具有比第一浅槽部和第三浅槽部更浅的深度(H2)。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