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3678450B
公开(公告)日:2017-04-05
申请号:CN201310410010.8
申请日:2013-09-10
Applicant: 清华大学 , 国家电网公司 , 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 , 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IPC: G06F17/3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力系统中在线运行系统与离线仿真系统之间的通信方法,属于电力系统自动化的数据处理技术领域。本方法采用基于转换规则配置的电力系统数据转换方法,通过转换规则文件的不同来区分和实现不同格式的转换功能。通过生成不同数据格式之间的转换规则文件,开发通用的转换规则解析方法,复用数据转换插件,实现不同数据格式的转换与数据通信。本发明方法的优点是,避免已有的手工维护、一对一转换和通信程序的不足,实现不同格式的数据文件的自动转换和通信,提高转换和通信工作的通用性和灵活性。
-
公开(公告)号:CN103942731B
公开(公告)日:2017-02-15
申请号:CN201410158364.2
申请日:2014-04-21
Applicant: 国家电网公司 , 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 , 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网预想故障集自动生成方法及系统,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设定预想故障集的预想故障深度和故障影响域的潮流转移阀值;2、对电网进行分区;3、对各分区进行N-1预想故障分析:将每个预想开断设备及开断前后潮流转移超过潮流转移阀值的支路加入到故障影响域中,形成N-1故障影响域;分析所有N-1故障影响域,合并重叠的故障影响域,生成N-2预想故障集;4、根据预想故障深度,循环计算N-m故障影响域,并据此生成多重预想故障集;5、汇总各分区的多重预想故障集,形成全网的多重预想故障集。该方法及系统不仅有利于提高预想故障分析的效果,而且有效地控制了多重故障集的规
-
公开(公告)号:CN103942731A
公开(公告)日:2014-07-23
申请号:CN201410158364.2
申请日:2014-04-21
Applicant: 国家电网公司 , 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 , 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网预想故障集自动生成方法及系统,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设定预想故障集的预想故障深度和故障影响域的潮流转移阀值;2、对电网进行分区;3、对各分区进行N-1预想故障分析:将每个预想开断设备及开断前后潮流转移超过潮流转移阀值的支路加入到故障影响域中,形成N-1故障影响域;分析所有N-1故障影响域,合并重叠的故障影响域,生成N-2预想故障集;4、根据预想故障深度,循环计算N-m故障影响域,并据此生成多重预想故障集;5、汇总各分区的多重预想故障集,形成全网的多重预想故障集。该方法及系统不仅有利于提高预想故障分析的效果,而且有效地控制了多重故障集的规模,计算效率高,使用效果好。
-
公开(公告)号:CN103825291A
公开(公告)日:2014-05-28
申请号:CN201410062070.X
申请日:2014-02-24
Applicant: 国家电网公司 , 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 , 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模块化三电平储能装置并离网控制方法,该储能装置的控制主要包括并网控制、离网控制、孤岛检测、低电压穿越、多机并联协调控制。并网时,储能装置根据功率指令的符号和大小控制双向变流器对电池组进行充(放)电,实现对电网有功、无功功率的调节。离网时,储能装置可控制变流器对电池组进行放电给负载短时供电,作应急电源使用。本发明的方法能有效解决可再生能源(如光伏、风电等)对电网稳定性、电能质量和经济性影响,能够平滑有功功率、调节无功功率、电网故障时给负载供电。
-
公开(公告)号:CN103678450A
公开(公告)日:2014-03-26
申请号:CN201310410010.8
申请日:2013-09-10
Applicant: 清华大学 , 国家电网公司 , 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 , 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IPC: G06F17/3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6F17/3007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力系统中在线运行系统与离线仿真系统之间的通信方法,属于电力系统自动化的数据处理技术领域。本方法采用基于转换规则配置的电力系统数据转换方法,通过转换规则文件的不同来区分和实现不同格式的转换功能。通过生成不同数据格式之间的转换规则文件,开发通用的转换规则解析方法,复用数据转换插件,实现不同数据格式的转换与数据通信。本发明方法的优点是,避免已有的手工维护、一对一转换和通信程序的不足,实现不同格式的数据文件的自动转换和通信,提高转换和通信工作的通用性和灵活性。
-
公开(公告)号:CN103617026A
公开(公告)日:2014-03-05
申请号:CN201310387407.X
申请日:2013-08-30
Applicant: 国家电网公司 , 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 , 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IPC: G06F9/4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电力系统运行状态在线与离线评估混合调度系统的任务识别系统,包括:文件生成模块,用于接收在线评估系统流程控制模块的周期性文件生成指令或离线评估系统新任务监测模块的用户驱动式文件生成指令,并解析指令,按照指令内容从信息平台读取所需的数据,生成多个任务;任务接收模块,用于接收、存储在线评估系统和离线评估系统提交的任务,并完成数据文件在流转过程中的定向推送,任务接收模块接收到任务后,推送到任务分拣模块;任务分拣模块,用于根据各个任务的标识码,按照已设定的规则将接收到的所有任务分成任务子集,并启动相关流程。该系统有利于快速、准确、可靠地识别来自于在线评估系统和离线评估系统的任务。
-
公开(公告)号:CN103593724A
公开(公告)日:2014-02-19
申请号:CN201310387247.9
申请日:2013-08-30
Applicant: 国家电网公司 , 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 , 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电力系统运行状态在线与离线评估混合调度系统的任务排序系统,包括:计算周期监测模块,用于监测电力系统运行状态在线评估系统的计算周期,当变化时及时更新;在线功能完成时间统计模块,用于对电力系统运行状态在线评估系统完成一个周期所有功能任务所需的总时间进行统计;空闲时间统计模块,用于对功能模块最近一段时间的空闲时间进行计算;任务分解模块,用于对可分解的功能任务进行分解,生成子任务并传输给任务排序模块;任务排序模块,用于对子任务进行预排序,而后根据功能模块空余时间进行任务组合,并根据任务组合的不同启动相关的流程执行任务组合。该系统有利于充分利用系统的空闲资源,任务排序合理、高效。
-
公开(公告)号:CN103578040A
公开(公告)日:2014-02-12
申请号:CN201310397007.7
申请日:2013-09-05
Applicant: 国家电网公司 , 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 , 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IPC: G06Q50/0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薄弱环节跟踪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在线数据共享单元,所述在线数据共享单元连接一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单元,所述在线数据共享单元还通过网络与一综合数据单元及复数个客户端进行通讯。本发明的在线数据共享平台保存状态估计结果,各种模块直接从在线数据共享平台获取熟数据,与之前方式相比,可避免状态估计系统的重复建设和重复维护,各种模块无需重复进行状态估计计算,实时性更好。
-
公开(公告)号:CN102916146A
公开(公告)日:2013-02-06
申请号:CN201210413915.6
申请日:2012-10-24
Applicant: 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 , 国家电网公司 , 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二次电源,特别是一种具有绝缘安全结构的箱体电池组,其结构要点在于,包括有分布在箱体中的纵向和横向排列的复数个电池模块,每个电池模块包括有复数个单体电池、绝缘底座和绝缘顶盖;还包括有一固定L板及箱体,用于固定安装连成横向排列的多个电池模块。优点在于,其以电池模块为组成单元,所述的电池模块进行了整体的绝缘包覆和模块内的单体电池之间的绝缘隔离,有效的区分了模块内单体电池之间以及模块之间的连接和拆卸操作,减少了操作上的安全隐患,在使用还是运行维护方面都可以进行模块化操作,操作简单方便。另外,因不完全隔离而留下了散热通道,有效减小了单体电池之间的温差,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确保了电池的使用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02170144A
公开(公告)日:2011-08-31
申请号:CN201110095198.2
申请日:2011-04-15
Applicant: 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供电系统,特别是一种链式扩展供电系统,适用于条形、带状城市地域。在设定区域内,提供三个呈条状分布的电源点,相邻两个电源点之间形成四条馈线,每条馈线采用多分段的接线模式,以双环网的馈线单元向区域内供电。本发明首创性的提出一种适合于条带状地域形态的标准化、差异化的链式扩展中压配电网供电模式,具有良好的对称性和统一性,优化高压配电网电源布点、梳理中压配电网网络结构,从而提高配电网络的供电可靠性,缩短用户停电时间,强化配网转供电能力,逐步消除供电“瓶颈”和薄弱环节,增强配电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为智能配电网建设提供坚强支撑。在发展的过程中,具有较好的扩展性能,充分保证系统的可靠性。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