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利用本源菌提高煤层气产量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6285581B

    公开(公告)日:2018-09-04

    申请号:CN201610710769.1

    申请日:2016-08-23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50/343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利用本源菌提高煤层气产量的方法,包括(1)产甲烷菌群落的富集和培养:从目标区域采集煤样和水样,进行产甲烷菌群落的富集培养和发酵,得到发酵液;(2)超声波耦合超临界CO2处理:利用实验室运维管理系统,在实验室分析超声波耦合超临界CO2处理煤层试样的最佳条件,并在最佳条件下对目标煤层进行处理;(3)微生物降解煤:将所述步骤(1)获得的发酵液注入所述目标煤层,持续检测注入井口气体组分和甲烷浓度变化,并利用排水降压排采的方式收集甲烷。本发明利用超声波耦合超临界CO2处理有效缩短了处理时间,加快煤层气产气速率,同时利用实验室运维管理系统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

    井口旋转换向防喷一体化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8360996A

    公开(公告)日:2018-08-03

    申请号:CN201810169969.X

    申请日:2018-03-01

    Abstract: 井口旋转换向防喷一体化装置,包括井口旋转密封换向机构和位于井口旋转密封换向机构下方的井口防喷器,井口防喷器顶部设置有旋转支撑机构,井口旋转密封换向机构底部固定连接有一节沿垂直方向设置的钻杆,井口旋转密封换向机构底部转动连接在旋转支撑机构上,钻杆伸入在旋转支撑机构和井口防喷器内部,井口旋转密封换向机构的内部和钻杆内设置有将其内部分隔为钻井液输入通道和钻井液输出通道的隔板。本发明可避免钻进液与地层大面积接触造成渗漏对地层造成污染,特地设计了在钻杆旋转过程中进液与出液间隔旋转180°的井口旋转密封换向机构,并与井口防喷器一体设置,结构更加紧凑,功能更加多样,减小了钻井液的窗口密度。

    一种深煤层排采中的地应力变化的实验系统和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7761282A

    公开(公告)日:2024-03-26

    申请号:CN202311753580.7

    申请日:2023-12-1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深煤层排采中的地应力变化的实验系统和方法,包括,岩心控制单元:用于通过岩心夹持器控制岩心,并将岩心放置在控温箱中;注入单元:分别通过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与岩心夹持器相连;三轴应力控制单元:分别通过第三支路、第四支路和第五支路与岩心夹持器相连;计量单元:通过管线将岩心夹持器侧面与第七压力表、回压阀、气液分离罐依次相连后分为第六支路和第七支路;微地震单元:包括若干个微地震传感器,微地震传感器等间距、等高度的在岩心内部分组设置,并通过电线与数据采集器和计算机依次连接。本发明通过微地震的监测,能够实现对储层内部的物性变化的监测。

    一种利用碳分馏的多层合采测试的实验系统和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7740608A

    公开(公告)日:2024-03-22

    申请号:CN202311763251.0

    申请日:2023-12-2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碳分馏的多层合采测试的实验系统和方法,包括:气体注入装置、第一岩心夹持器、第二岩心夹持器、第三岩心夹持器、气体分析计量装置、压力控制装置;第一岩心夹持器、第二岩心夹持器、第三岩心夹持器为耐高温耐高压的容器,内部包括若干温度探头,左侧均连接有气体注入装置,右侧均连接有气体分析计量装置;第一岩心夹持器、第二岩心夹持器、第三岩心夹持器和第二流量计、第四流量计、第六流量计之间连接有压力控制装置;第一岩心夹持器、第二岩心夹持器、第三岩心夹持器并联连接。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更加高效、合理的进行煤系气合采开发方案提供了理论支撑。

    用于多层非常规天然气同井道合采两级压差式高效潜水泵

    公开(公告)号:CN112983841A

    公开(公告)日:2021-06-18

    申请号:CN202110410811.9

    申请日:2021-04-16

    Abstract: 用于多层非常规天然气同井道合采两级压差式高效潜水泵,包括自上而下依次连接且同中心线设置的上端盖、上圆筒壳、中上盖板、圆锥筒壳、中下盖板、下圆筒壳和下端盖,上圆筒壳内同轴线设有上空心轴电机,上空心轴电机的空心轴同轴线固定连接有粗内螺旋管,下圆筒壳内同轴线设有下空心轴电机,下空心轴电机的空心轴同轴线固定连接有细内螺旋管。本发明的两级压差式高效潜水泵原理科学,结构简单,可数只同时串联使用,能根据不同的井下工况定制不同的潜水泵安装方案,在降低能源消耗的同时提高了工作效率。

    一种重金属尾矿库底部复合稳定层结构及施工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081144A

    公开(公告)日:2020-12-15

    申请号:CN202010796115.1

    申请日:2020-08-10

    Inventor: 胡振琪 田帅 李勇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重金属尾矿库防渗、稳定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重金属尾矿库底部复合稳定层结构及其施工方法。该复合稳定层结构自下而上依次为自胶结层、渗滤液导排层和反滤保护层。自胶结层材料主要包括自胶结材料、超细尾矿砂、柔性纤维等;渗滤液导排层以自然或机械分选沉积形成的较粗颗粒矿砂为基质,垂直于坝轴线方向间隔一定距离设置集水盲沟,盲沟为上、下两层,分别填充中、大粒径河砂,同时下层中埋设槽孔排渗管,端部穿出尾矿坝体;反滤保护层为自然或机械分选沉积形成的较粗颗粒矿砂。本发明各层结构之间材料、厚度相互配合,具有防渗效果好、较高强度与韧性、重金属一定程度上固化/稳定化、防淤堵及导排效果良好、经济性高等优点。

    钻井液内进内出式石油钻井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08316892A

    公开(公告)日:2018-07-24

    申请号:CN201810169974.0

    申请日:2018-03-01

    Abstract: 钻井液内进内出式石油钻井系统,包括钻井井架、钻井液进液罐、钻井液加压泵、钻井液回收泵、钻井液回收罐、井口防喷器、钻杆组件、地层密封筒和钻头;钻杆组件包括若干个依次连接的钻杆单元,每个钻杆单元的内部均设置有一块钻杆隔板,钻杆隔板的前后两侧边均与钻杆单元的内壁密封接触,钻杆隔板通过隔板固定组件固定在钻杆单元内,设置在不同钻杆单元内的钻杆隔板之间通过隔板连接组件连接,钻杆隔板将钻杆组件的内部分为左侧的钻井液输出通道和右侧的钻井液输入通道。本发明能够依靠钻井液回收泵与钻井液加压泵的作用,使钻井液在钻杆组件的内部完成输入和输出,避免钻井液大量流失,同时循环利用钻井液,降低钻井成本。

    井口旋转换向进出钻进液及防喷一体式石油钻井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08278092A

    公开(公告)日:2018-07-13

    申请号:CN201810169968.5

    申请日:2018-03-01

    Abstract: 井口旋转换向进出钻进液及防喷一体式石油钻井系统,包括钻井井架、钻井液进液罐、钻井液加压泵、钻井液回收泵、钻井液回收罐、井口旋转换向防喷一体化装置、钻杆组件、地层密封筒和钻头;钻井井架、钻井液进液罐、钻井液加压泵、钻井液回收泵和钻井液回收罐均固定在地层表面,钻井井架上设置有动力驱动机构;钻井井架的正下方的地层内由钻杆组件和钻头钻有井眼,钻杆组件和钻头设置在井眼内,钻杆组件包括若干个结构相同且从上至下依次连接的钻杆单元。本发明能够依靠钻井液回收泵与钻井液加压泵的作用,使钻井液在钻杆组件的内部完成输入和输出,避免钻井液大量流失,同时循环利用钻井液,降低钻井成本。

    一种基于提产效率法的排采预测方法及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8211485A

    公开(公告)日:2024-06-18

    申请号:CN202410428415.2

    申请日:2024-04-1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提产效率法的排采预测方法及系统,其中方法步骤包括:根据非常规天然气的排采数据,建立阶梯提产稳产模型;基于阶梯提产稳产模型,构建排采预测模型;利用排采预测模型,完成待开采气井的排采预测。本发明能够通过定量化的手段对非常规天然气井的排采进行合理预测,且预测精度较高,同时计算简单,效果好,通过具体的参数对气井排采过程中能够及时调整排采制度,使得排采制度最为高效合理,气井产气后能够达到理想产能。

    一种应用于多层天然气同井道合采的分载式增压潜水泵

    公开(公告)号:CN113090548A

    公开(公告)日:2021-07-09

    申请号:CN202110410944.6

    申请日:2021-04-16

    Abstract: 一种应用于多层天然气同井道合采的分载式增压潜水泵,包括自上到下依次设置的上盖体、环形支架、中盖体、圆筒壳和下端盖,环形支架外圆设有橡胶圈,上盖体内设有增压涡轮,圆筒壳内沿中心线设有中心传动轴,中心传动轴上端穿过环形支架与增压涡轮传动连接,圆筒壳内设有围绕中心传动轴布置的若干个空心轴,空心轴内壁设有螺旋叶片,相邻两个空心轴之间均设置有一个电机。本发明的分载式增压潜水泵结构精巧,保证小体积下的大抽水功率,可数只同时串联使用,能根据不同的井下工况定制不同的潜水泵安装方案,在降低能源消耗的同时提高了工作效率。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