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7275774A
公开(公告)日:2023-12-22
申请号:CN202311106157.8
申请日:2023-08-30
Applicant: 中广核惠州核电有限公司 , 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核电厂堆芯控制棒数据监测方法、系统、介质及设备。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获取控制棒的棒位信息;判断控制棒的棒位信息是否满足预设条件;在满足预设条件时,生成相应的状态信息;在显示界面上显示状态信息。本发明通过获取控制棒的棒位信息,在其满足预设条件时生成相应的状态信息,可以对控制棒进行高效监测;通过在显示界面上显示状态信息,可以及时提醒操纵员,从而减少人因失误。
-
公开(公告)号:CN117253632A
公开(公告)日:2023-12-19
申请号:CN202311063039.3
申请日:2023-08-22
Applicant: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用于热管微型反应堆的控制转鼓驱动装置,该装置包括:驱动机构,驱动机构包括驱动电机和转鼓离合机构,驱动电机为驱动装置提供动力,并推动控制转鼓至设定工作位置,转鼓离合机构对控制转鼓保持旋转或回转;转动传动机构,设置在驱动电机和控制转鼓之间,用于将驱动电机提供的动力通过转鼓离合机构传递给控制转鼓;快速复位机构,带动控制转鼓回转到停堆位置;联轴器,连接快速复位机构和控制转鼓,用于将快速复位机构的动力传递给控制转鼓。本发明的装置驱动旋转动作准确,运行稳定可靠,结构简单易行。电机配合减速器,可以满足精确的角度传输要求,实现对转鼓的驱动核反应堆功率的调节。
-
公开(公告)号:CN117174345A
公开(公告)日:2023-12-05
申请号:CN202311122209.0
申请日:2023-09-01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微小型反应堆控制鼓驱动机构,由电机驱动传动机构、支撑筒、转筒连杆、角度测量器、电磁离合机构、实心棒、复位弹簧、密封导向管、气体保护系统组成;电机驱动传动机构中的减速器和驱动电机依次倒立安装在齿轮传动箱下端,转筒连杆同轴安装于支撑筒内,上端通过连接器安装于齿轮传动箱下端;角度测量器固定安装于支撑筒外壁;电磁离合机构固定安装于支撑筒上;转筒连杆下端与控制鼓固定连接,上面滑槽与实心棒上的滑动销配合运动。本发明采用单电机及电磁离合机构带动控制鼓旋转进行角度调节;通过弹簧与滑动销配合,实现控制鼓快速复位;通过气体保护系统避免金属蒸气逸出;结构紧凑,安全可靠,适合微小型反应堆反应性控制。
-
公开(公告)号:CN117043885A
公开(公告)日:2023-11-10
申请号:CN202280022942.2
申请日:2022-01-24
Applicant: 西屋电气有限责任公司
Inventor: 蒂莫西·S·迈尔斯 , 史蒂文·E·兹瓦尔加
IPC: G21C7/12
Abstract: 公开了一种用于监测设置在放射性环境中的核反应堆容器中的控制棒的位置的装置、系统和方法。位于安全壳结构外部的数据处理单元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可执行指令的存储器。核反应堆容器包括靠近控制棒的多个控制棒和多个控制棒位置指示器线圈的线圈堆叠。安装在安全壳结构内部的核反应堆容器头部上的数据柜包括模拟多路复用器和通信电路。处理器执行指令以通过模拟多路复用器选择控制棒位置指示器线圈,通过模拟多路复用器传递来自控制棒位置指示器线圈的信号,通过通信电路接收来自模拟多路复用器的信号,并且基于接收到的信号确定控制棒位置指示器线圈的位置。
-
公开(公告)号:CN116210060A
公开(公告)日:2023-06-02
申请号:CN202180051994.8
申请日:2021-07-14
Applicant: 劳斯莱斯SMR有限公司
IPC: G21C7/12
Abstract: 提供了一种核反应堆。反应堆包括容纳多个包含裂变材料的燃料棒的反应堆压力容器,反应堆压力容器具有上部的可移除的容器顶盖。反应堆还包括控制棒,每个控制棒由中子吸收材料制成。控制棒通过容器顶盖插入反应堆,并且位于燃料棒之间,以控制燃料棒的裂变反应的速率。控制棒可在相对于容器顶盖的正常插入位置范围内移动,以在临界时控制反应堆的功率输出并产生有用功率,并使反应堆处于次临界停堆状态。反应堆还包括控制棒驱动机构,由容器顶盖承载并可操作用于驱动控制棒的移动。控制棒驱动机构是可控的,以在执行容器打开操作时释放控制棒,在容器打开操作中,反应堆处于停堆状态,并且容器顶盖从反应堆压力容器向上提升,使得控制棒在其中滑动通过,以相对于燃料棒保持静止,从而维持停堆状态。该反应堆还具有监测单元,用于识别控制棒是否与容器顶盖一起意外提升。
-
公开(公告)号:CN116013556A
公开(公告)日:2023-04-25
申请号:CN202211686435.7
申请日:2022-12-27
Applicant: 华能核能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申请提出的提出的高温气冷堆用控制棒驱动机构保护系统中,该系统包括检测模块、逻辑处理模块和执行模块,逻辑处理模块包括第一逻辑处理子模块和第二逻辑处理子模块;检测模块,用于利用位移传感器获取控制棒的非运行信号和正常运行信号;逻辑处理模块,用于通过第一逻辑处理子模块或第二逻辑处理子模块接收信号,并确定接收信号的类型,根据信号的类型生成对应的执行指令;执行模块,用于控制驱动模块或通道挡板执行器执行执行指令。由此可知,本申请提出的系统中,当发生故障时,可以通过通道挡板执行器控制控制棒通道挡板关闭,以阻止控制棒的掉落,进而使得控制棒不会掉落,避免了给反应堆控制造成严重后果。
-
公开(公告)号:CN115722756A
公开(公告)日:2023-03-03
申请号:CN202211403331.0
申请日:2022-11-10
Applicant: 一重集团大连核电石化有限公司 , 中国第一重型机械股份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控制棒驱动机构及其上下组件密封焊缝自动焊接方法,属于核电技术领域。本发明通过将焊丝与钨极之间的角度及距离分别设置为65‑75°和2mm,焊丝回抽距离设置在8‑10mm,以保证焊缝一次成形要求,通过背面保护气体的输送保证焊缝背面成形要求,且在焊枪焊接旋转至300°时停止背面保护气体的送气,以防焊缝根部气体量较大,影响焊缝最终成形质量,从而实现焊缝单层单道焊接,还通过将焊枪旋转焊接至361°时开始衰减焊接电流,以保证收弧部位搭接良好,从而实现焊缝单层单道焊接,且降低焊接成型难度,提高焊缝质量,实现在驱动管座之间实施Canopy密封焊缝的自动填丝焊接。
-
公开(公告)号:CN112599263B
公开(公告)日:2023-02-14
申请号:CN202011410737.2
申请日:2020-12-05
Applicant: 核电运行研究(上海)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不需切断激励电源的控制棒落棒时间测量方法,通过棒位探测器探测A组线圈的感应电压信号,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1:监测A组线圈电压,捕捉落棒信号;步骤S2:将落棒信号起始点P0作为T4止;步骤S3:监测到落棒信号后查找局部峰值点P1、P2、…、P19;步骤S4:从落棒信号起始点回溯查找DROPref从最大值降至其33%值的时间点T4始。本发明公开的不需切断激励电源的控制棒落棒时间测量方法,可以取消测试前的激磁电源关闭工作,提高测量分析自动化水平,同时解决非人工触发的落棒事件落棒时间测量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5410728A
公开(公告)日:2022-11-29
申请号:CN202211047853.1
申请日:2022-08-30
Applicant: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Inventor: 毛飞 , 林绍萱 , 翁娜 , 矫明 , 邵长磊 , 刘润发 , 杨星 , 黄磊 , 佟辉 , 李成武 , 唐力晨 , 艾卫江 , 薛国宏 , 陈宇清 , 刘畅 , 陶宏新 , 姚彦贵 , 巢孟科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全自然循环反应堆本体系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控制棒驱动机构线圈外围需设计换热器进行冷却,堆顶散热损失大,结构设计复杂,整体高度较高的问题,具体方案如下:一种全自然循环反应堆本体系统,包括反应堆压力容器和堆内构件,在容器内下部区域设置燃料组件,控制棒驱动机构设于容器内上部区域的上部支撑组件内,上部支撑组件周侧设置一二回路换热组件,一二回路换热组件主体包括导流筒组件,导流筒上下端开口,导流筒壁为密封结构以分割冷热流体的流动路径;容器内的一回路冷却剂沿容器内壁进入燃料组件换热后向上流动,从上部支撑组件顶部穿过并流经一二回路换热组件冷却后继续向下流动,通过一回路冷却剂的密度差实现全自然循环。
-
公开(公告)号:CN115132382A
公开(公告)日:2022-09-30
申请号:CN202210799492.X
申请日:2022-07-08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IPC: G21C13/028 , G21C13/073 , G21C7/12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应用于核电站的核反应堆结构设计技术领域,具体设计采用了一种采用分体式上部压紧结构的反应堆堆内构件,上部压紧结构采用分体式之后,可以实现对堆内构件的下部控制棒导向组件的快速拆卸和更换,大大简化了更换下部控制棒导向组件的步骤,降低了更换难度,缩短了更换时间。该反应堆堆内构件将环形压紧弹簧安装在分流隔板上,环形压紧弹簧既能轴向压紧堆内构件,在环形压紧弹簧受压变形后,上下端面形成了密封面,又能将反应堆入口冷却剂和反应堆出口冷却剂进行分隔,不需要单独设置密封环进行冷却剂的分隔,省去了更换密封环的操作,简化了堆内构件的结构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