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升流式颗粒污泥筛选装置

    公开(公告)号:CN221027931U

    公开(公告)日:2024-05-28

    申请号:CN202322876445.3

    申请日:2023-10-26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一种上升流式颗粒污泥筛选装置,旨在解决连续流中现有工艺装备无法有效进行颗粒污泥筛选的问题。其包括进水系统、颗粒污泥筛选系统和絮体污泥回流系统,所述进水系统包括进水池、进水泵及进水管,所述颗粒污泥筛选系统包括一级筛选仓,所述一级筛选仓底部设有底流管,所述一级筛选仓一侧下部与所述进水管相连通,其另一侧上部连接有溢流管;所述絮体污泥回流系统包括絮体污泥回流仓,所述絮体污泥回流仓底部连通有絮体污泥回流管,絮体污泥回流仓上端的两侧分别开设有进水槽和出水槽;本装置可以逐级筛选较重的颗粒污泥和较轻的絮体污泥,从而充分利用污泥的密度差异分离污泥,提高了装置的分离效果和处理负荷。

    折流式颗粒污泥筛选装置
    12.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20478212U

    公开(公告)日:2024-02-13

    申请号:CN202321518246.9

    申请日:2023-06-14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折流式颗粒污泥筛选装置,主要包括池体,所述池体内设置有:进水系统,包括用于将污泥从分配井起始端抽送至污泥回流系统的进水泵及与所述进水泵相配套的进水管;颗粒污泥回流系统,包括折流区、用于输送颗粒污泥的回流支管及回流总管、设置在所述回流总管一端的回流泵;絮体污泥排出系统,包括设置在所述回流总管另一端的用于输送絮体污泥的排泥泵、与所述排泥泵相配套的排泥支管、调节所述回流总管回流颗粒污泥与排出絮体污泥比例的阀门。本申请通过在池体内设置进水系统、颗粒污泥回流系统和絮体污泥排出系统,充分利用颗粒污泥与絮体污泥的沉降性差异进行分区排泥,加速培养,进而极大地提高了颗粒污泥的培养效率。

    基于好氧颗粒污泥与厌氧氨氧化的污水脱氮一体化装置

    公开(公告)号:CN219136539U

    公开(公告)日:2023-06-06

    申请号:CN202223402656.5

    申请日:2022-12-19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基于好氧颗粒污泥与厌氧氨氧化的污水脱氮一体化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缺少一种将好氧颗粒污泥处理与厌氧氨氧化处理综合设置的装置导致污水处理效果差且处理效率低的技术问题。所述一体化装置包括箱体,所述箱体内分设有依次连通的预处理区、第一净化区、第二净化区、出水回流区所述预处理区连通有接入污水的进水管;所述第一净化区内添加有用于一级净化污水的好氧颗粒污泥;所述第二净化区内添加有内部包埋大量厌氧氨氧化菌的用于二级净化污水的填料;所述出水回流区连通有排出净化水的出水管。本申请由于将好氧颗粒污泥与厌氧氨氧化菌对污水的净化集成至同一装置内,可以有效地提高污水的处理效果及处理效率。

    内循环式泥膜混合脱氮装置

    公开(公告)号:CN219136537U

    公开(公告)日:2023-06-06

    申请号:CN202223265619.4

    申请日:2022-12-07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内循环式泥膜混合脱氮装置,通过在深度处理前部设置脱氮装置以降低二级处理后水体的总氮(TN)浓度,解决深度处理除氮成本高且效果一般的技术问题。其包括设有顶盖的反应容器、设于所述反应容器底部侧面对应位置处的进水管、设于所述反应容器中部对应位置处的出水管、穿设于所述反应容器底部的曝气管、于所述反应容器内对应连接于所述曝气管的至少一个曝气盘、设于所述反应容器外且与所述曝气管对应连接的鼓风机、对称设于所述反应容器内两侧且与反应容器内壁对应连接的内循环板、设于所述内循环板上的水质监测仪、设于所述顶盖上的排气孔。本装置具有结构简单、制作方便、保温效果好、除氮能力强等优点。

    强化污水深度脱氮的一体化装置

    公开(公告)号:CN219079223U

    公开(公告)日:2023-05-26

    申请号:CN202320198979.2

    申请日:2023-02-13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强化污水深度脱氮的一体化装置,旨在解决目前污水处理深度脱氮高耗能、基建费用高昂、运行不稳定的技术问题。该装置包括所述一体化装置其内腔沿水流方向依次隔设有进水缓冲区、填料‑MFC复合脱氮区、出水汇集区、控制间。填料‑MFC复合脱氮区包括上下设置的MFC的阴极板、阳极板及位于该两极之间由挂载生物膜的复合填料填充而成的填料层。本实用新型可有效解决高耗能、基建费用高昂、运行不稳定问题,实现污水处理深度脱氮,节能环保。

    一种防针刺一次性采血针
    16.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09826744U

    公开(公告)日:2019-12-24

    申请号:CN201920338707.1

    申请日:2019-03-18

    Inventor: 董小方 杨森

    Abstract: 一种防针刺一次性采血针,解决了医护人员在采血时易被针头刺伤给医务人员带来人身伤害的问题;包括针座,所述针座内设有导槽,所述导槽内设有可左右滑动的采血针,所述导槽的左右两端都设有定位槽,所述采血针上固定设有针柄,所述针柄的左侧设有第一弹簧,所述针柄的右侧设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在针座内,所述采血针的右端固定连接有连接管,所述连接管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穿刺针和透明的保护罩,所述穿刺针在保护罩的内部,所述穿刺针和采血针的针头上都设有密封套;本实用新型可防止医务人员被刺伤,较大地降低了在采血过程中的职业暴露发生率。

    连续流好氧颗粒污泥培养装置

    公开(公告)号:CN222024177U

    公开(公告)日:2024-11-19

    申请号:CN202420223917.7

    申请日:2024-01-30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连续流好氧颗粒污泥培养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技术难以根据颗粒污泥培养情况筛选污泥的技术问题。本装置包括设有搅拌器且池体下部对应位置处设有与污水源对应导通的进水口的厌氧池、通过设于所述厌氧池池体上部对应位置处的过水口与所述厌氧池对应连通的好氧池、包括若干沉淀格的沉淀池、用于导通各所述沉淀格与所述厌氧池的回流管;所述好氧池处分别设有对应导通至各所述沉淀格下部对应位置处的出水口,各所述沉淀格与所述出水口相对的侧壁上部对应位置处分别设有排水口。本装置可根据颗粒污泥的培养情况对应控制沉淀格的导通数量,从而实现对污泥选择压的调整,达到对颗粒污泥按需筛选的目的。

    基于好氧颗粒污泥的污水脱氮装置

    公开(公告)号:CN219526383U

    公开(公告)日:2023-08-15

    申请号:CN202321217408.5

    申请日:2023-05-19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基于好氧颗粒污泥的污水脱氮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生化池和二沉池占地面积大、基建成本高、不易管理维护的问题。其包括内部由隔板对应分隔为进水区、反应区、出水区的箱体,所述隔板高度小于所述箱体高度,用以分别于对应隔板顶部形成溢水通道连通所述进水区和反应区、于对应隔板底部形成过水通道连通所述反应区和出水区;所述进水区侧箱体侧壁底部对应位置处开设有进水口、所述出水区侧箱体侧壁上部对应位置处开设有出水口;所述出水区底部朝向所述反应区对应设有集料坡板;所述反应区内对应装填有好氧颗粒污泥且底部设有至少一个曝气头。本装置具有节省占地面积,使用方便等优点。

    一种固定式内循环填料框
    19.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18860441U

    公开(公告)日:2023-04-14

    申请号:CN202223426316.6

    申请日:2022-12-19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固定式内循环填料框,包括托盘;内循环外筒的第一端固定在托盘上,且筒壁上开设有污水孔;内循环内筒,嵌装于内循环外筒的筒腔内,且内循环外筒和内循环内筒之间形成容纳填料的填料容纳腔,内循环内筒设置于曝气盘的外侧,以使得内循环内筒的筒腔形成曝气腔,填料容纳腔与曝气腔连通;顶部通气板,设置在内循环外筒的第二端。污水通过污水孔流入内循环外筒的筒腔内,曝气盘向曝气腔进行曝气,推动污水与填料充分混合,而填料被封闭在固定式内循环填料框内部,解决了填料流动到出水孔,导致出堵塞水孔的问题。同时,曝气盘曝气提供动力,无需其它动力装置,有效降低了能耗,且未设置在污水出水孔,不影响出水孔的出水流态。

    一种固定式自清洗填料框
    20.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18665570U

    公开(公告)日:2023-03-21

    申请号:CN202222478069.8

    申请日:2022-09-19

    Abstract: 一种固定式自清洗填料框,包括池壁固定结构、装载结构和自清洗系统;该池壁固定结构包括两个对称设置的固定架,各固定架包括固定竖管、第一固定横管、第二固定横管、第三固定横管;该装载结构包括装载框架和滤膜板;该装载框架由12根固定管固定连接为呈正方体型的框架,该滤膜板固定在该装载框架的四个侧面、顶面和底面;该自清洗系统包括管道结构及冲气机,该管道结构包括三个支管路和一个主管路,各支管路包括冲气竖管、第一冲气横管、第二冲气横管、第三冲气横管;该第二冲气横管顶面和该第三冲气横管底面各设有若干冲气孔;各第一冲气横管的末端均与该主管路连通;该主管路连接至该冲气机。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