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性物品
    13.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823694B

    公开(公告)日:2010-12-01

    申请号:CN200610009537.X

    申请日:2006-02-24

    Abstract: 本发明是一种具备长度方向与穿戴时的前后方向相同的吸收体(4)的吸收性物品(1)。上述吸收体(4)在长度方向的一部分上具有比其它部分层数多的多层部(M),当假设有一条在多层部(M)的后端位置(Ma)处于宽度方向上横穿吸收体(4)的假想直线(X-X)时,在吸收体(4)的两侧部上分别形成有贯穿假想直线(X-X)的前后且从该假想直线(X-X)向后延伸15mm或以上的凹槽(7A、7B)。另外,从前向后观察吸收性物品(1)时,在吸收体(4)的两侧部上所形成的凹槽(7)的条数在假想直线(X-X)和从该假想直线(X-X)向后15mm的位置之间不增加。

    吸收性物品的单个包装体
    14.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1732136A

    公开(公告)日:2010-06-16

    申请号:CN200910206417.2

    申请日:2009-11-1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吸收性物品的单个包装体,其中,在吸收体(1)上具有朝着与肌肤接触的表面一侧隆起而形成的前方中高吸收部(1a)和后方中高吸收部(1b),在所述两个中高吸收部之间的吸收体部分上设置有刚性区域(9),该刚性区域(9)被构成为含有凹陷部(19)的区域,所述凹陷部(19)是通过将正面片材(2)和所述吸收体(1)压缩接合而形成的,并且,当沿着宽度方向划一条贯穿所述刚性区域(9)的线时,必定有所述凹陷部(19)的任一部分存在于所述线(k1)上,所述吸收性物品(10)是以所述刚性区域(9)的位置为折叠位置来进行折叠的。另外,本发明提供一种吸收性物品的单个包装体,其中,在吸收体(1)上具有朝着穿戴者的肌肤侧隆起的前方中高吸收部(1a)和后方中高吸收部(1b),所述两个中高吸收部隔着分离区域(r)分开地配置于穿戴者的前方腹侧和后方背侧,所述吸收性物品(10)在位于所述分离区域(r)的弯折位置(k1)处被折叠,在该被折叠的状态下,所述后方中高吸收部(1b)的全部或一部分容纳在所述分离区域(r)内。

    吸收性物品
    16.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223324C

    公开(公告)日:2005-10-19

    申请号:CN200410008055.3

    申请日:1994-12-2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含有液体渗透性表层材,液体不渗透性底层材和介于该表层材和底层材之间的液体存留性吸收体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表层材包括至少与使用者皮肤接触的第一层和不与使用者皮肤接触的第二层,所述的各层互相叠加,结合成一整体;所述的第一层包括带孔的由热塑性树脂制成的薄膜或者由合成纤维制成的非织造织物,以及所述的第二层包括至少可由膨松纤维素纤维制成的吸收性层材。

    吸收性物品
    19.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2004509A

    公开(公告)日:2020-11-27

    申请号:CN201980024986.7

    申请日:2019-06-03

    Abstract: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吸收性物品包括透液性的正面片、背面片和具有吸收性芯且配置于上述正面片与上述背面片之间的吸收体,该吸收性物品具有与穿戴者的前后方向对应的纵向和与上述纵向正交的横向。上述吸收性芯具有:位于上述纵向的两端部侧的前方芯部和后方芯部;和位于上述前方芯部与上述后方芯部之间的、与上述前方芯部和上述后方芯部相比宽度较窄的中间芯部。上述中间芯部包括:高克重部,其位于上述横向中央,向上述背面片侧突出;和低克重部,其具有比上述高克重部低的克重,形成于上述高克重部的上述横向侧部。

    吸收性物品
    20.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5407845A

    公开(公告)日:2016-03-16

    申请号:CN201480042197.3

    申请日:2014-07-15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A61F13/472 A61F13/476 A61F13/51104 A61F13/534

    Abstract: 本发明的吸收性物品(1)在排泄部相对部(B)的两侧具有翼片部(7),吸收体(4)在排泄部相对部(B)具有以分散状态形成有沿着纵向(X)的纵向隙缝(43)的排泄部隙缝区域(S),在该排泄部隙缝区域(S)的横向(Y)和纵向(X)的中央部具有中央隙缝区域(S1)。吸收性主体(5)在中央隙缝区域(S1)的左右两外侧形成有纵槽(51)。吸收体(4)在中央隙缝区域(S1)的左右两外侧设置有具有与纵槽(51)重叠的纵向隙缝(43a~43e)和位于比纵槽(51)靠外侧的位置的纵向隙缝(43f、43g)。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