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5007211A
公开(公告)日:2022-09-06
申请号:CN202210479300.7
申请日:2022-05-05
Applicant: 济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配体功能化磁珠/Au@ZIF‑67‑ssDNA复合材料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在化学发光传感器中的应用技术,主要技术特征是:制备了磁珠,并在其表面修饰上含有适配体的DNA链,同时制备了Au@ZIF‑67,并在其表面修饰了ssDNA,得到对腺苷分子有着高特异性识别能力的适配体功能化磁珠/Au@ZIF‑67‑ssDNA复合材料催化剂,制备过程简单,条件易于控制,生产成本低;本发明同时提供了一种检测腺苷的新方法,将适配体功能化磁珠/Au@ZIF‑67‑ssDNA复合材料应用于化学发光传感器检测腺苷中,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好、操作方便、仪器简单等优点,并且成功用于人尿液样品中腺苷的检测,表现出高的准确度和精密度,为应用于实际检测提供了可能,在人类健康方面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
-
公开(公告)号:CN113856728A
公开(公告)日:2021-12-31
申请号:CN202111292163.8
申请日:2021-11-03
Applicant: 济南大学
IPC: B01J27/24 , B01J35/10 , C02F1/30 , C02F101/30 , C02F101/3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锡硫化铋/石墨相氮化碳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和应用。主要技术特征是:通过煅烧法制备石墨相氮化碳纳米片;再通过原位生长法制备锡硫化铋/石墨相氮化碳复合光催化剂。本发明通过原位生长的方法将锡离子掺杂硫化铋并与石墨相氮化碳复合形成Z型异质结构,利用铋基和氮化碳基良好的可见光响应特性以及Sn4+较高的电子载流子含量的特点,加快了光生载流子在界面处的分离和迁移,保持光激发电子和空穴的氧化还原能力,使得复合光催化剂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和催化性能。并且该发明制备方法简单、条件易控、生产成本低、绿色环保,在光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方面有重要的意义。
-
公开(公告)号:CN111790450A
公开(公告)日:2020-10-20
申请号:CN202010770398.2
申请日:2020-08-04
Applicant: 济南大学
IPC: B01J31/22 , G01N33/574 , G01N33/68 , G01N21/7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铜基金属有机框架复合化学发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在化学发光检测甲胎蛋白中的应用技术,属于化学发光传感领域。主要技术特征是:制备金纳米粒子/铜基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再通过正负电荷相互作用复合氧化锌纳米粒子,得到氧化锌纳米粒子/金纳米粒子/铜基金属有机框架复合化学发光催化剂;本发明同时提供了一种将氧化锌纳米粒子/金纳米粒子/铜基金属有机框架复合化学发光催化剂应用于化学发光检测甲胎蛋白,结合磁性复合材料、适配体作为识别元件,该检测方法表现出高的选择性和灵敏度,为该方法进一步应用于临床甲胎蛋白的检测提供了理论支撑。
-
公开(公告)号:CN111562254A
公开(公告)日:2020-08-21
申请号:CN202010459692.1
申请日:2020-05-27
Applicant: 济南大学
IPC: G01N21/76 , B82Y15/00 , C01B32/194 , C01B33/1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功能化磁性二氧化硅的化学发光传感器的制备方法及应用技术。主要技术特征是:首先制备磁性二氧化硅/适配体和互补链DNA@石墨烯量子点,再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作用将两种材料复合,得到功能化磁性二氧化硅复合材料-磁性二氧化硅/适配体-互补链DNA@石墨烯量子点;并将该功能化材料用于化学发光传感器的构建,实现对凝血酶的检测,为该方法进一步应用于临床凝血酶等生物标志物的检测提供了理论支撑。
-
公开(公告)号:CN110711564A
公开(公告)日:2020-01-21
申请号:CN201910900444.3
申请日:2019-09-23
Applicant: 济南大学
IPC: B01J20/26 , B01J20/30 , B01J20/28 , B01J13/00 , C02F1/28 , B01J31/06 , C02F101/30 , C02F101/2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聚苯胺/二氧化硅/氧化石墨烯复合气凝胶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其在印染废水处理中的应用。该方法主要是以氧化石墨烯为基底,负载二氧化硅微球,进一步修饰聚苯胺。合成在自然条件下对有机染料具有优异吸附催化性能的复合材料。主要技术特征是:按一定的比例加入氧化石墨烯、氨基化的二氧化硅微球、苯胺、过硫酸铵、聚乙烯醇等原材料,通过冷冻干燥制得该材料。该复合材料对罗丹明B具有较强的吸附催化能力,处理速度快、效率高、材料易分离回收,可多次重复使用。
-
公开(公告)号:CN110643347A
公开(公告)日:2020-01-03
申请号:CN201910901441.1
申请日:2019-09-23
Applicant: 济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配体封装铁卟啉的介孔二氧化硅的制备及其传感应用技术。主要技术特征是:制备了适配体封装羟化高铁血红素/介孔二氧化硅复合材料,制备过程简单,条件易于控制,可明显提高该复合材料的特异性识别能力和封装能力;本发明同时提供了一种检测凝血酶的新方法,将适配体封装羟化高铁血红素/介孔二氧化硅复合材料与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技术联用,构建了检测凝血酶的化学发光传感器,该传感器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好、操作方便等优点,并且成功用于血清样品中凝血酶的检测,表现出高的准确度,为应用于实际检测提供了可能,提供了一种可替代的检测凝血酶的新方法,在人类健康、医学研究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
公开(公告)号:CN110586160A
公开(公告)日:2019-12-20
申请号:CN201910891466.8
申请日:2019-09-20
Applicant: 济南大学
IPC: B01J27/24 , C02F1/30 , C02F101/38 , C02F103/3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笼状硫化钴/石墨相氮化碳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属于光催化剂技术领域。本发明通过两次煅烧制备超薄石墨相氮化碳纳米片;以ZIF-67做模板,引入硫源,在惰性气体氛围下煅烧获得笼状硫化钴;将石墨相氮化碳纳米片涂覆到笼状硫化钴表面,制备得到笼状硫化钴/石墨相氮化碳复合光催化剂。本发明的复合光催化剂能够在可见光下高效快速地去除水体中的四环素类化合物,并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和催化性能,且制备方法简单,条件易控,生产成本低,绿色环保,在光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
公开(公告)号:CN114047178A
公开(公告)日:2022-02-15
申请号:CN202111292148.3
申请日:2021-11-03
Applicant: 济南大学
IPC: G01N21/7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Zn‑Co双金属核壳型ZIF‑9@ZIF‑67复合材料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在化学发光传感器中的应用技术,主要技术特征是:制备了核壳型ZIF‑9@ZIF‑67复合材料,并在其表面修饰上适配体,得到对腺苷分子有着高特异性识别能力的核壳型ZIF‑9@ZIF‑67复合材料催化剂,制备过程简单,条件易于控制,生产成本低;本发明同时提供了一种检测腺苷的新方法,将适配体功能化ZIF‑9@ZIF‑67复合材料应用于化学发光传感器检测腺苷中,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好、操作方便、仪器简单等优点,并且成功用于人尿液样品中腺苷的检测,表现出高的准确度和精密度,为应用于实际检测提供了可能,在人类健康方面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
-
公开(公告)号:CN110711564B
公开(公告)日:2021-06-22
申请号:CN201910900444.3
申请日:2019-09-23
Applicant: 济南大学
IPC: B01J20/26 , B01J20/30 , B01J20/28 , B01J13/00 , C02F1/28 , B01J31/06 , C02F101/30 , C02F101/2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聚苯胺/二氧化硅/氧化石墨烯复合气凝胶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其在印染废水处理中的应用。该方法主要是以氧化石墨烯为基底,负载二氧化硅微球,进一步修饰聚苯胺。合成在自然条件下对有机染料具有优异吸附催化性能的复合材料。主要技术特征是:按一定的比例加入氧化石墨烯、氨基化的二氧化硅微球、苯胺、过硫酸铵、聚乙烯醇等原材料,通过冷冻干燥制得该材料。该复合材料对罗丹明B具有较强的吸附催化能力,处理速度快、效率高、材料易分离回收,可多次重复使用。
-
公开(公告)号:CN111551722A
公开(公告)日:2020-08-18
申请号:CN202010459352.9
申请日:2020-05-27
Applicant: 济南大学
IPC: G01N33/574 , G01N27/7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识别和催化双功能化磁性海藻酸钠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在化学发光分检测甲胎蛋白中的应用技术。主要技术特征是:首先制备适配体修饰的磁性海藻酸钠和互补DNA单链修饰的hemin@HKUST-1,再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作用将两种材料复合,得到双功能化磁性海藻酸钠复合材料;本发明同时提供了一种将双功能化磁性海藻酸钠复合材料应用于化学发光检测甲胎蛋白的方法,该检测方法表现出优异的选择性、高的灵敏度和准确度,并且成功用于血清中甲胎蛋白的检测,为该方法进一步应用于临床甲胎蛋白的检测提供了理论支撑。
-
-
-
-
-
-
-
-
-